网络时代呼唤网络道德
2008-06-02王达三
王达三
前几日北京大学表示要把不在网上发布污言秽语等规定写入学生守则。很多人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并对网络道德的功效表示怀疑,还有人说难以实行。
互联网是个“虚拟世界”,在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恐怖、暴力、诈骗、黑客、病毒、谣言、揭露隐私、色情信息、垃圾邮件、知识侵权、污言秽语等,而且成愈演愈烈之势,比现实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何在呢?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把传统乡村社会称为“熟人社会”,而把现代城镇社会称为“陌生人社会”。在前者,因为人们彼此熟悉,所以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可以有效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后者,因为人们彼此陌生,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式微,所以不得不更多地借助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相比之下,“网络社会”不但是“陌生人社会”中的“陌生人社会”,还是现实的人面对的“虚拟世界”、单个的人面对的大千世界,甚至可以隐姓埋名、天马行空,尤其缺乏他者的监督和制约,所以更容易出现违法犯罪和道德失范的现象。
面对各种网络弊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皆倾向于从立法角度加以应对,因为立法更直接便当。但是,法律虽对网络犯罪有预先警示的作用,但也有“马后炮”的弊端。与此同时,法律对网络上大量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也往往是束手无策,或者即使想加以规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新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与其说是一个法律问题,毋宁说是一个网络道德问题。孟子有句话,叫“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说,只有善心和良法都不足以治理好国家,而是必须实现两者互相配合。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纠禁各种网络弊病也要“两手抓”:一手抓网络立法,使“硬的更硬”;一手抓网络道德建设,使“软的更软”。
很多人都小觑了道德的力量而中了“法律之外即自由”的魔咒。事实上,道德从来都是由于大力提倡和模范践行才有力量,而且道德还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延续和一个社会得以健康和谐的基本共识和精神底线,所以法国哲人孟德斯鸠曾说:“一个国家和社会运转的枢纽是美德。”此外,法律是他律,带有强制性,“法律之外即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慑于镣铐的自由。道德既是他律也是自律,慑于道德批评是他律,实现道德自觉是自律,道德基础之上的自由是一种心性的自由和主人的自由。从长远来看,通过道德自律实现自我约束,对解决网络弊端来说可能是既治标又治本的办法。
网络道德规范具体有哪些可以讨论,但无疑应该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律来展开,换句话说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这是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所倡导的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此外,针对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特殊性,尤其需要大力提倡“慎独”,亦即人在独处时仍要保持道德自律,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网民的道德自觉。就笔者意见而言,除了长期大力提倡和加强教育引导之外尚无更好的办法。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建设向来是比慢而不是比快的,唯其缓慢才能沉潜和持久。网络道德建设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一向以文明大国和礼仪之邦所著称,全世界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也即将举行,提倡和踐行网络道德可谓正当其时。
(摘自3月28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