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易与难
2008-06-02文净
文 净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是对人民公仆的基本要求。所谓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是一件难办的事。确实,“干净”只是要求不贪污不腐败,与合格的人民公仆的全面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然而这么一件并不难办的事,在一些地方也成了难题。
比如,安徽省阜阳市这些年查处的几个腐败案件,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八九百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200多人。这些人既有行贿者,也有受贿者。可以想见,在这些不干净的领导者当政期间,当一个干净的公仆该有多难。
如果这种不干净的氛围只是因为某些腐败的当权者一手遮天,随着这些当权者被查处,那些不干净的公仆论理也就没了市场。然而,最近披露的安徽省阜阳市一些行贿者毫发无损、“乌纱帽”照戴的消息,让我们更看到为官干净在一些地方的艰难。从该市原市长肖作新腐败案被查处开始,10年过去了,尽管卖官者已经被法办,但对买官者的处理却一直拖而未决。前几天有报道说,行贿15次的人,居然仍连任当地法院院长。如果是所谓“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腐败分子毫发无损,人们倒也见怪不怪,没想到已经查有实据的行贿者,居然也可以这样安然无事。不行贿就无法“进步”,靠行贿升了官,官位照样算数,如此对比鲜明的用人导向,无异于在鼓励公仆往不干净的路上走。耐人寻味的是,阜阳市给行贿干部这样的处理结果,居然还是“专门派工作组到黑龙江绥化对马德腐败案进行了考察”之后作出的。如果发生了全国最大卖官案的绥化市也是这样“妥善处理”行贿干部,它会给人们起什么样的示范效应,更是不言而喻。
不知道领导们是基于什么考虑而对行贿者网开一面的。记者从阜阳市纪委了解到的原因是“如果大换血,将导致一些部门瘫痪,要正确把握度,毕竟培养一个干部也不容易”。“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干部竟然连“干净做事”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不能不让我们对那些人民公仆的基本素质担忧。不知道“干干净净做事”的基本要求,在那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贯彻落实的。
世间有很多事,难与易是相对的。在清廉成风的环境里,“干干净净做事”是一件易事,而在一些腐败者当道的地方,这就成了一件难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风气不好,所以犯了错误。连年过节大家都去,你不去,领导会对你有意见。”先后行贿15次者如是说。你可以说这是他在为自己不干净的行为开脱,但也不可否认,其中确有几分无奈。后任领导们之所以对行贿者迟迟不作处理,恐怕多少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由此可见,如果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主要领导选拔不当,监督不到位,导致这个地方腐败成灾,干净的人也就没了市场,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遗症,可能会影响后几任领导者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则是如何从建立机制的根本点出发,让“干净”成为正常的环境。
(摘自4月18日《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