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墙”的历史感悟

2008-05-31谭方亮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8年4期
关键词:柏林墙长城民族

谭方亮

回顾一堵围墙存在的始末,可以考查民族之间的冲突,可以认识一个国家兴衰的历史,可以透视一段历史的内涵与演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这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翦伯赞《内蒙访古——一段最古的长城》

材料二 德国的柏林墙是东德于1961年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在柏林墙建立之前,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外敌,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

——北明《德国柏林墙的故事》

材料三 三八线——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有名的纬度线。这是一条人为的分界线,对朝鲜人民来说则是一条血泪线、分裂线,统一的国度、无数的血缘亲情都被这条怪胎线隔断了。直至今天,仍是两国人民挥之不去的伤痛。

——陈清贫《我在朝鲜的三天三夜》

材料四 长城:农耕游牧对抗之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中华上下五千年,两大民族、两大文化在长城脚下的对峙,贯穿历史的前前后后,长城内外演绎出许多壮丽的历史话剧。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

——吴鹍《长城·柏林墙·以巴隔离墙》

材料五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Berlin 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柏林(含西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德国:柏林墙》

材料六 除汉民族外,与长城历史关系最密切的有匈奴、契丹、突厥、鲜卑、柔然、女真、蒙古等几个主要民族。经过两千多年的同化过程,这些民族有的作为民族整体失去了本民族原有的特点和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同化了其他民族,在同化过程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点,使本民族的特性也发生了变化。

形成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而长城的历史大致伴随其形成的整个过程。

——董耀会《对长城研究中民族问题的认识》

材料七 1990年1月1日,成千上万名柏林人在新开放的柏林墙边载歌载舞,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后新的10年的开始,但是,很少有人猜想到,他们也在迎接德国重新统一的一年。科尔总理本人也承认,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德国仅在一年时间内就结束了40余年的分裂局面。仅仅10个月之后,东德总理德梅齐埃便向他的国家告别,红、黑、黄三色旗在全德飘扬,科尔成为全德领导人。10月3日东西德的合并成为几个月来的急剧变化和强硬谈判的归宿,在欧洲心脏建立了一个经济大国,改变了本大陆的军事平衡。

——《参考消息》(1990年12月24日)

材料八 近年来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出现了一些新面貌。

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朝韩运动员携手举旗入场

2007年3月28日朝韩离散家属见面会

2007年5月17朝韩铁路开通

2007年10月2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和韩国总统卢武炫会晤

材料九 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位置上分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林肯总统1861年的演说

(1)墙有两种: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从历史的角度列举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各两例。

(2)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长城、德国柏林墙和朝鲜半岛“三八线”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柏林墙和“三八线”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长城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材料四,你认为这条分界线的历史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战国、秦汉、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

(4)根据材料五,归纳柏林墙的修筑产生了哪些影响。

(5)指出西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活跃于长城一线的主要少数民族。并归纳历史上长城内外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6)历史上曾有好几个游牧民族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地区。列举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为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不约而同地“汉化”了。概述其“汉化”的主要表现。

(7)根据材料五、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柏林墙成为“最为短命的长城”。

(8)根据材料八,概述近些年来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关系发展的趋势及其主要表现。与德国不同,朝鲜半岛直到今天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分析其原因。

(9)根据材料九,说明美国内战中林肯总统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感情纽带”指什么。

(10)综合以上各问,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有形的墙:长城;柏林墙。无形的墙: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包围、孤立和封锁;当今海峡两岸的隔离状态。

(2)不同原因:战国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而柏林墙则是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三八线”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共同原因:内部纷争、大国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3)历史含义:是民族政权的分界线或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分界线。史实:战国时期,中原汉族政权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防御北方蒙古高原匈奴的进攻;秦汉时期,中原汉族秦朝、汉朝隔万里长城与匈奴抗衡;明清时期,汉族明政权修缮万里长城,与北方蒙古政权瓦剌、鞑靼并存。

(4)影响:①加剧了德国的分裂;②加剧了美苏的冷战;③阻隔了柏林人民之间的往来;④限制了西柏林与联邦德国的联系。

(5)民族:西汉:匈奴;隋唐:突厥、回纥、靺鞨;明清:蒙古、女真(满洲)。主要方式:和亲、战争、册封、管辖、迁徙、互市等。

(6)民族:蒙古族、满族。表现:①采纳汉族先进的社会制度;②采用农耕方式;③学习汉族文化;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7)原因:阻止了人民的正常交往;造成了国家的分裂,违背了统一德国的民族意志;苏联放弃对东欧的控制和“冷战”格局的崩溃。

(8)趋势:南北关系走向缓和。表现:南北首脑会晤;离散亲属见面;朝韩铁路开通;文化交流加强。(能从政治、亲情、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回答即可)原因:①意识形态的分歧依旧存在;②双方有效的沟通还不够;③大国的利益之争;④双方经济差距的拉大。

(9)目标:维护联邦统一。“感情纽带”:同为美利坚民族。

(10)认识:墙的出现,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不论是有形的墙,还是无形的墙,都无法阻挡人民的交往、文化的交流、文明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

猜你喜欢

柏林墙长城民族
MINORITY REPORT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穿越25年:柏林墙倒塌时
半数德国人不知柏林墙历史
民族万花筒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