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战略”变迁史
2008-05-30晨曦
晨 曦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这是战略性调整的成功。
从1984年洛杉矶,到2004年雅典,中国共获得了112枚奥运金牌,产生了130名奥运冠军。如今的奥运早已不是运动员个人之间的竞赛,而是演变成体育战略的竞赛,是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相互较量的最佳场所。日前,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前国际奥委会委员吴寿章撰文详解了“奥运金牌战略”的伟大意义。
1984年开始起飞
吴寿章认为,1984年是中国体育史上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他写道:“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当时我们什么也没拿到。那以后,因为政治原因中国失去了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到了1979年,中国与国际奥委会恢复联系,‘名古屋决议的达成解决了台湾运动员的参赛问题。之后,1980年,我们应该参加莫斯科奥运会,但是因为那时候苏联出兵阿富汗,西方国家抵制,中国也没去参加。直到1984年,中国在洛杉矶拿到了15块金牌,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洛杉矶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界迎来了一件大事,中央发布了“20号文件”,这个文件确定了中国体育要走向世界的大方向。当时,国家体委就根据这个背景制定了一个——“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以奥运会为重点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当时我国专业运动队的规模基本稳定在17000人左右,而且只有各个省市有专业队。而这17000名专业运动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奥运会项目。武术、散打,包括当时的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和女足,也还不是奥运会项目。另外项目上的结构也不合理,这17000人里三大球就占了7000多人。这些运动队完全由国家养着,而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相当薄弱。
全运会助推奥运会
洛杉矶奥运会之后,为了解决中国体坛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家体委于1985年确定了“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突出单项,重点发展田径游泳和能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项目”的方针。但这个方针,在全国推广有很大的障碍。
吴寿章表示,当时各省市都瞄准全运会,而全运会的项目组成又和奥运战略的要求有很大差异。如果全运会上只有奥运会项目,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各地就会把非奥运会项目砍掉,这样很多中国的传统项目发展就成问题。
矛盾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198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欠佳表现。但有一点当时已经统一意见:1987年后,每届全运会都安排在奥运会之后的一年举行,以便全国体育界全力备战奥运。这样一来,1987年六运会与七运会之间就隔了6年。中国的奥运战略在全国各地得到全面实行,则是在1992年奥运会之后。当时,很多年轻的干部成为中国各省市体育局的领导,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政策也下来了,中国体育体制发生了改变,体育产业得到了发展。1992年与1993年,逐渐形成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三大经济支柱:国家的投入、社会资源的配置、体育产业的发展。客观上,这种体育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为非奥运会项目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道路。于是,在1993年年初,全运会上只设奥运会项目,除了国粹武术之外,其他的非奥项目都被排除出全运会。从那之后,各个省市也真正将竞技体育的奥运会战略贯彻下来。于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这是战略性调整的成功。
“奥运争光计划”强化竞技体育
1995年6月和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颁布。这些纲领和法规性文件的诞生则标志着中国体育更加注重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和体育法制化。同时,这也令新时代的中国竞技体育更加强大。
吴寿章日前向记者解释说,制订和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和规律,对当时我国竞技体育到上世纪末的7年中的发展目标、规模、重点、质量及措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与控制煷佣使竞技体育更高效、快速、健康发展,以夺取更大成绩,赢得更大荣誉。可以说,正是在《奥运争光计划》的指引下,中国体育代表在最近三届奥运会上一步一个脚印,在奥运奖牌榜上一次又一次创造了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