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改革,得主动
2008-05-30朱学东
朱学东
3月的北京,阳光灿烂。一切早已按部就班,一如往昔。不同的,或许是公众的焦虑与期待。
两会向来是中国政治生活的风向标,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个窗口。今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是在执政党十七大确定了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之后召开的,它将选出新一届人大、政协和政府以及司法机构的领导,同时,确定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并对2008年的相关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虽然此前的十七大和二中全会已经就相关问题作出了安排,相关信息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出来,但2008年的特殊性使今次两会对于中国未来政治经济社会的实践具有关键意义。因此,等待中的期冀与彷徨、欣喜与迟疑、冷静与躁动、赞扬与克制,也在意料之中。
成绩单公认是闪亮的。但是,“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需要加强”……措辞的讲究同样点出了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
归结起来,中国遇到的问题不外乎两类:久拖未决的老问题和来势汹汹的新挑战。老问题比如劳动就业、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以及政府机构的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
而新挑战同样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中国改革开放后逐渐融入围际社会,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蝴蝶效应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正在增加,比如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利益在海外的风险、奥运政治化等等。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后,国库充盈,而国人权利意识也逐渐觉醒;而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前辈们当年绝境中破釜沉舟、骁勇刚毅的改革精神和理想主义品质已经逐渐被今人物质主义和对奢靡的追逐所取代,人们更注重即期利益。
问题解决的迫切性不言而喻,它已成为中国走向未来必须逾越的坎。
过去30年的发展,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些成功的经验在过去也被一再复制去解决类似的问题,甚至被一些后发国家视为“中国经验”。但是,经验的效用是有边界的。过去,为挽救濒临崩溃边缘的经济,经济决定论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招商引资、上大项目也曾是搞活地方经济的一大法宝;公权部门一切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依靠权力强力推动未能形成共识的改革,也曾经获得了巨大的荣耀……但现在,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多元利益主体对许多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判断。过去经验的动员能力急速减弱。
冲突到处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可以做好许多事,但某一件事处理不当,情绪就可能被激发,就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此亦有诸多先例。久拖未决问题的存在,表明过去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做法是不当的,失效的。而类似于奥运政治化、国家海外利益的保障等新挑战更是过去所没有遇到的。沿袭过去的做法,无异于刻舟求剑。
改革開放给我们的一个重要财富即是勇于突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束缚的精神,实事求是。30年之后,对于民众和即将产生的新一届政府而言,同样需要的是站在新历史起点上,审视过去的经验和谋划通向未来的道路,解放思想,以因时而变的新思维新举措,推动中国社会的更大发展。
主动的常态的改革,应该成为当今执政党和政府的主流思维,并在实践中把以人为本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变全能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逐步摆脱利益的纠葛和固化的精英政治思维,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谋发展大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本届人大代表省级部门官员代表比上届减少了1/3,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70%多,另外,近1亿农民工也终于有了3位农民工代表。结构的优化固然是进步,但我们更希望看到人民代表参知政事能力的提高,真正能够代表选区民众监督批评政府施政过程中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国是会议上的某个象征。
需要确立新思维的不仅仅是公权部门和民意代表,普罗大众同样需要确立新思维,在依法主张权利的同时,也要寻求自我解放。在过去30年中,民众曾经有两次寻求自我解放的先例,且不乏成功者:一次是改革初期尤其是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举,另一次为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民众权利意识的普遍觉醒和自我拯救,既是个体之福,更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最大希望。
史有明鉴,早改得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畏缩不前和短期行为,将为旧体制的宠儿埋下落败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