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印韩“非洲公关战”
2008-05-30时宏远
时宏远
非洲对日印韩加大与自己的经贸联系均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因为这能使非洲摆脱仅仅作为国际竞标物的尴尬,而能利用新加入战团的日印韩的杠杆作用,打破由法美中“第一梯队”和英德俄“第二梯队”竞逐非洲的旧格局,从而渐进告别所谓的新殖民主义。
在近年骤然兴起的“非洲旋风”吹袭下,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开始频频向非洲发起外交攻势。继2006年中国成功举办中非峰会之后,日本、印度、韩国也设法跟进,分别与非洲举行了类似的高层会议。一时之间,亚洲上空弥漫着“非洲公关战”的硝烟。迄今,这股硝烟不但没有消散的迹象,反而随着6月中旬“韩阿协会”发起人大会暨临时理事会在韩国的召开而愈加浓厚。
花样别出的公关行动
为了与非洲拉关系套近乎,日印韩三国各显神通,分别对非洲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关行动。
2008年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攻势尤其凌厉,仅采取的“特大”行动就有三项,以至于日本媒体称今年是日本的“非洲年”。第一项行动,1月日本外相高村正彦访问了坦桑尼亚。其间,高村承诺向坦桑尼亚提供约1139万美元援助,向肯尼亚提供20万美元紧急援助。高村还宣布日本将通过有关国际机构向非洲提供总额2.6亿美元的援助,为非洲培养联合国维和人员。第二项行动,5月28~30日在横滨召开了第四届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福田首相在会上宣布,日本将在今后5年对非洲提供最高40亿美元的日元贷款,在2012年前将日本对非洲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提高一倍,达到2000亿日元(约103日元合1美元)。福田还表示,日本将向从事传染病防治的世界基金拨款5.6亿美元,帮助非洲应对艾滋病和疟疾等传染病。并在今后5年内创立一个25亿美元的“支援非洲投资倍增”基金。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由日本政府和联合国等机构共同举办,每5年举行一次,日本是其中的主角。第三项行动,将于7月7~9日在北海道举行八国集团峰会。据悉,为了向非洲国家“示爱”,日本将打破传统的“8+5”模式,力邀14个集团外的国家出席,其中有一半是非洲国家。
印度在2008年对非洲的公关力度也不小,迄今已祭出两项行动。第一项行动,3月在新德里召开了第四届“印度一非洲经贸合作会议”。来自非洲33个国家的50名部长和450多名商界人士参加了会议,印度与会代表近千人,几乎囊括了印度工商界所有重量级人物。印度工商部部长纳特在开幕式上说:“我们认为非洲是全球繁荣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没有非洲的经济发展,全球发展就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第二项行动,4月8~9日在新德里召开了首届印非峰会。在会上,辛格总理向非洲开出了一系列“惠单”。他说,印度将在未来5到6年内为非洲的发展项目提供价值5亿美元的援助款项。同时,印度进出口银行也将为印非双边及非洲内部经贸往来提供54亿美元的信贷。辛格还表示,印度将为世界上50个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免除贸易关税的优惠,其中34个来自非洲。他还承诺将大幅度增加对非洲技术人才的培训,将现在每年1100名非洲留学生的名额提高到1600名。此次峰会因规模恢弘成果“显赫”而被印度媒体称为“印度本年度最重要的外交活动”。
韩国亦不甘落后,在2006年举办韩非峰会之后,2008年韩国对非洲的公关行动主要是创建“韩国一阿拉伯协会”。5月26日,“韩阿协会”创立国际会议在首尔召开,来自22个阿拉伯国家(包括一些北非国家)的政府、王室和经济界的200多名权威人士参加了该会。韩国总理韩升洙在致开幕辞时表示:“今年将是韩国与阿拉伯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协会将大大有助于扩大共同合作。”“韩阿协会”是民、官联合财团法人,旨在探讨增进双方理解及文化、经济合作方案。此次会议过后,6月中旬还将举行发起人大会暨临时理事会,6月末成立理事会并宣布该协会正式成立。韩国是世界上第二个与阿拉伯地区构筑这种网络的国家,第一个是法国。
大同小异的公关目的
日印韩如此“血拼”非洲,当然不会对之毫无所求。事实上,它们皆冀望能用这些成本从非洲换取更大的利益。
三国均想从非洲获取更多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日本的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全部依靠进口,在能源方面尤其如此,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虽说煤炭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却严重不足,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分别只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0.4%和0.5%,所需石油的70%来自进口。韩国则国小地狭,资源更是短缺,石油进口依赖度高达97%,现戴着世界第四大石油进口国的帽子。而与日印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洲的资源却异常丰富。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现今世界上已探明的地下综合资源有150种,这些资源在非洲均有储藏,其中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高科技不可或缺的50种贵重稀有矿产储量巨大,之中至少又有17种的储量居世界之冠。非洲的石油资源尤其丰富,已探明的储量约为1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9%,是继中东和拉美之后的第三大产油区。不仅如此,非洲的采油成本也比较低,平均只有3.73美元/桶,远低于美国的25~30美元/桶。此外,非洲的石油多为优质轻原油,含硫量低、易于加工提炼。非洲资源的这些特点,对十分饥渴的日印韩来说均具有极大诱惑力。高村在访非时说:“非洲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日本必须对非洲进行长期投资,这样才能产生丰厚的回报。”印度的一位学者则表示:“资源丰富的非洲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能源需求,还能满足我们的许多工业原料需求。”韩国政府也直言,2006年卢武铉总统访非的一个主要目就是加强与产油国的能源合作,以保证韩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三国还都希望能从非洲广阔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因为非洲有53个国家,近10亿人口及近10年来年均约5%的经济增长率,市场潜值十分巨大。一位印度学者说得很清楚:“尽管非洲贫穷落后,但它对印度来说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非洲将为印度打开一个可观的市场。”不言而喻的是,非洲市场同样令日本和韩国“心驰神往”。
在政治目的方面,日本与印度的想法大致相似,均希冀非洲能支持自己“入常”,以彰显大国地位。正因为此,日印两国都渴望非洲能对自己“另眼相看”。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曾就此表示:“日本想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它想在这一方面与非洲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而印度外交部的一名高级官员则说得更直白:“非洲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是一股庞大的势力,如果印度想在安理会上争得一席,这个集团的支持是举足轻重的。”
对于迅猛发展的中非关系,日印也甚为“眼红”,希望能通过培育与非洲的友谊来遏止中国在非洲的“扩张势头”。日本的《产经新闻》曾就小泉2006年结束首相任期之前访问非洲一事指出:“小泉此行最主要的目
的是为了牵制不断加快在非洲发展的中国外交,削弱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印度的一位学者也毫不掩饰地说:“让中国在非洲任意驰骋有损印度的利益,趁现在中国在非洲还不是立足太稳,印度必须加快步伐。”
各自的优劣势
对非洲开展公关行动,日印韩所拥有的优劣势各不相同。
日本的优势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与非洲国家没有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非洲对日本的侵略历史不甚了解,更没有切身感受,比较容易建立友好关系。二是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钱袋鼓鼓”,有能力对非洲提供大规模援助(今后5年计划援助金额是印度的4倍),而非洲国家虽然整体经济规模与印度相当,但其中除了加蓬、南非和一些岛国外,大多数国家经济比较落后,也非常需要日本的“金援”。日本的劣势则在于很难赢得非洲国家的信任,尽管其近年来在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及对非援助方面均有“卖力”表现。原因是日本对非洲进行援助时往往带上很多附加条件,这让非洲国家极为反感。它们认为日本的做法与其它西方国家没有太大的区别,本质上都是自私自利的,只投资一小点,但拿走的更多。
比之日本,印度的优势稍多。一是非洲现有印度移民280万。其中南非一国就有100多万,大约占南非总人口的3%,而在被称为“印度洋明珠”的毛里求斯,印度人占其全国人口的65%以上。印度移民在非洲建立了非常雄厚的实业,在很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印度人在非洲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华侨在很多东南亚国家扮演的角色一样。二是印度与非洲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19世纪末,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甘地来到南非,在那里工作和战斗了21年,与南非人民感情深厚;独立后,印度又一直支持非洲国家反帝反殖,为许多国家的独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印度与非洲隔印度洋相望,这种地缘政治便于双方的交往和合作,对彼此间的海上运输也极为有利。四是印度与许多非洲国家同属英联邦成员,日常均使用英语,这为其提供了沟通上的便利。印度的劣势是:本身还不发达,涉及援助时往往力不从心;在非洲的外交存在尚很薄弱,在广大西部和中部非洲地区的25个国家中仅有5个大使馆;以往“说的多,做的少”,让非洲国家颇感失望。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英·甘地总理和拉·甘地总理曾先后提出过加大对非援助的政策,计划到1996年实现25亿美元的目标,但实际到位的资金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刚果(金)总统卡比拉在参加印非峰会时才向印度直陈:非洲不仅需要口头和文字上的承诺,更需要立竿见影的计划。
韩国谈不上有多少优势,且不像它在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均有染指的中亚地区还有35万朝鲜族同胞可以依恃,它在非洲毫无根基,更无奥援,唯一的强项是它是世界第11大经济体,比印度更有资本对非洲提供援助。劣势则在于它与非洲以往的接触较少,彼此关系一直平淡如水。自1982年全斗焕总统访问非洲之后,时隔24年才又有一位韩国总统踏上黑非洲的土地,双方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公关效果非洲说了算
尽管日印韩三国都为“讨好”非洲费尽了心思,但最终的公关效果却非由它们说了算,而是取决于非洲国家的态度。从目前情况来看,非洲对日印韩加大与自己的经贸联系均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因为这能使非洲摆脱仅仅作为国际竞标物的尴尬,而能利用新加入战团的日印韩的杠杆作用,打破由法美中“第一梯队”和英德俄“第二梯队”竞逐非洲的旧格局,从而渐进告别所谓的新殖民主义。
经济发展仍是非洲最重要的考虑。尼日利亚副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在印非峰会上曾说,“和印度加强合作将有助于解决非洲发展问题”,尼日利亚媒体则认为非洲同样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某些经验。但另一方面,非洲国家对日印韩的一些战略意图则保持着一定警惕,它们希望能独立自主,而不愿沦为别国谋取私利的工具。非盟主席科纳雷对此反复强调说,非洲要改变只作为廉价原材料市场的形象,“我们想要平等、互相尊重和互利的交易”。而一位非洲外交官则若有所指地说:“安理会常任席是非卖品。认为提供援助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是一个错误的概念,金钱并不能买到所有的东西。”
非洲国家的这种心态决定了日印韩更容易在经贸领域斩获公关果实,而要想攫取政治利益则很难。事实也是如此。在经贸方面,三国均已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2007年日本对非洲的出口额就比4年前翻了一番,达到了1.36)万亿日元。同年,印度与非洲的贸易额也达到300亿美元,比2003年的60亿美元增长了5倍。韩国与非洲2007年的贸易额亦比几年之前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在政治方面,情况却复杂得多。虽说一些非洲国家对日印“入常”也表达了支持之意,如埃塞俄比亚总统梅莱斯·泽纳维就表示,“日本适合作为安理会常任国”,非盟轮值主席国坦桑尼亚的总统基奎特也说,“日本显然具备成为安理会常任国的资格”,但分析家们却认为,非洲国家众多,步调很难一致,个别国家并不能代表整个非洲的立场,些许国家对日印承诺只是为了换取它们的援助而非真心实意地想拉其一把。
饶有趣味的是,日印韩三国的媒体也经常对本国的公关效果进行评判,而评判的标准都是拿出席本国与非洲峰会和出席中非峰会的非洲领导人人数作比较。日本的《每日新闻》带着遗憾的口吻说,外务省本来希望非洲有45个国家的首脑参加第四届非洲发展会议,但到会的只有40个国家的首脑,这样就无法超过中非峰会的规模了。《印度时报》则发表文章说,印度向17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发了邀请函,结果只有14个国家的首脑参加了印非峰会,而中非峰会召开时却有48个国家的首脑蜂拥与会。这表明,在非洲印度已被中国远远地撂在了后面。韩国的《朝鲜日报》更是“酸劲十足”地说,韩非峰会只有区区5个非洲国家的首脑到场,而且多数是为了去中国顺路来参加的。另有一些韩国媒体则将这种尴尬情况归咎于政府,抱怨政府不该紧随中非峰会之后举办韩非峰会。对此,一位韩国政府官员很“无奈”地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间接利用中非论坛。目前,我国单独举行活动很难吸引有影响力的非洲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