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与暗
2008-05-14王悦民
王悦民
相传古代画家张僧繇在南京的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龙无眼睛便是死龙,画龙点睛,龙即破壁而去,足见眼睛的重要。
南北朝时的梁元帝是一只眼,一位姓徐的妃子就很看不上他(徐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留下了“徐娘半老”这句成语)。徐妃一听到元帝要到她的宫中来,便只化个半面妆来迎接,理由是你只有一只眼睛,我化个整面妆有何用?弄得皇上的心理就有些扭曲。他整日埋头书卷,与古人神交,这便误了朝政。当西魏军队攻破江陵时,可怜的元帝烧掉了自己的14万卷藏书,长叹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不焚何待?”国破家亡,岂是读书之误?误的是他的眼力不行,没有把书读透。
眼睛的好与坏、明与暗,虽然要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一个人究竟过得怎样,眼睛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聊斋志异》上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当时文人学子的文章写得如何,都要找一位盲人来评判。盲人将学子的书稿焚掉,他是依据燃烧时稿子发出的气味来判断的,当他闻到气味芳香时,便断定作者写出的是一篇妙文,当臭不可闻时,那文章也就十分糟糕了。他的判断十拿九稳,屡试不爽。此文虽是荒诞,却也提醒人们,面对纷繁世事,光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许多时候,那是要靠我们的“心眼”的。只有心明才能眼亮,眼疾才能手快。只要心里不瞎,遇事便有主张。
对于开天目的人,我没有见过。但孙悟空的那双火眼金睛却真的是炼出来的。人们要想拥有一双慧眼,那也是要炼的。但这炼不是炼丹,不是坐禅,不是闭关修行,而是要深入世道和人心去细细体会,反复揣摩,世事洞明皆学问,阅历渐深心自明。见得多了,想得深了,做得实了,你就会看得更全,瞧得更深,望得更远。待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一叶知秋,拈花一笑之时,恭喜你已经拥有了“第三只眼”。
(小城摘自《河南日报》2008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