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背后的秘密
2008-05-14张唯诚
张唯诚
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一个叫卡劳德•罗伦兹的人类学家着手研究人的一种常见的外表和行为特征,他列了一个表,收罗了许多具体的项目。这些项目所反映的特征对我们具有普遍的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产生喜悦和怜爱的感情,例如婴儿胖乎乎的身体、红扑扑的脸庞、大脑袋、大眼睛、小鼻子、小嘴、短而粗的胳膊和腿、有弹性的皮肤、笨拙可笑的动作等等。
罗伦兹知道,上述特征都使我们感觉“可爱”,它们是儿童普遍的特征。从体型上看,儿童并不是简单地缩小了的成人,他们有着独特的身体比例。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一个相对于身体显得很大的脑袋、短而粗的脚腕和胳膊、小手小脚,随着他们逐渐地长大,他们的头和身体之间比例上的差异缩小了,下巴增大,四肢变得越来越长。婴儿身体上的比例关系能够使我们立即感觉得到,并让我们觉得“可爱”。罗伦兹发现“可爱”的特征激发了人们的亲体本能,它们使我们感到温暖和愉快,使我们希望呵护这个婴儿,亲近他,养育他,逗弄他,对他喃喃私语,他对我们产生了吸引力。然而,为什么呢?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可爱”,又为什么本能地被它唤起如此之多的柔情呢?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可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吗?
研究表明,大约在一两百万年前,人类的大脑开始增大,分娩变得越来越痛苦,因为胎儿过大的大脑和母亲相对狭窄的产道造成了分娩的困难。生产限制了人类的大脑继续增大。
大自然的解决办法是给人类的新生儿一个非常不发达的大脑。和其他哺乳动物不同,我们大脑中75%的灰质是出生后在母亲子宫外面发育成形的。
由于婴儿非常脆弱,大脑需要长时间的发育,他们很难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婴儿通常需要17个月的时间才能像黑猩猩出生时那样独自地站立和活动,再往后,他们的童年也非常漫长,在好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完全依赖父母的爱和关怀在这个世上生存,假若这个时候父母抛弃他们,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人类的父母对他们脆弱的婴儿倾注了深切的关爱,生物学家说,在这一点上,“可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学者,例如罗伦兹,他们认为我们对“可爱”特征的反应和认可并非出自于本能,而是后天通过与幼儿的直接接触学习而来的,这一观点遭到后来很多学者的反对。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人类学家杰弗里•柯兰德坚信,人类的这种能力是先天的,它来自于我们灵长类的祖先。柯兰德解释说,幼儿在漫长的进化中演化出了“可爱”的特征,这些特征或许包含着一些生物学方面的信息,例如强壮的基因和健康的身体。而妇女则演化出本能地评价这些特征并据此选择更深切的爱和更多的关注给那些“可爱”的新生儿,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
科学家坦言,相比较而言,可爱的孩子在生存和发展上占有优势。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父母对新生婴儿的呵护和关爱的程度并不是一样的。和可爱程度一般的孩子相比,那些可爱程度更高的婴儿得到了来自父母的更多的照顾。而在以后的成长阶段中,老师和其他的成人也把更多的关注和爱护给了那些“可爱”的孩子。
和成人青睐可爱的面孔相映成趣的是,孩子们一生下来似乎就知道青睐漂亮的面孔了。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心理学家艾伦•斯莱特的带领下发现,婴儿在降生于世的那一刻就更愿意将目光投射在漂亮的面孔上了。这些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一种看法,那就是婴儿一生下来就具备了发展完善的感知能力,而美丽的面孔之所以能够吸引婴儿,是因为这样的面孔更加接近人类面孔的最为标准的类型。研究人员将几百个不同特征的人类的脸在电脑上混合成一个面孔,结果那个最终形成的面孔被认为是最有魅力的。
科学家指出,“漂亮”和“可爱”是两个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虽说两者都令人愉快,但漂亮倾向于给人以美感,而可爱则可以毛茸茸,圆乎乎,软绵绵,乃至笨拙,多与“弱小”、“无邪”和“需要帮助”相关。婴儿的“可爱”是与生俱来的,他们自身弱小,能力有限,若缺乏照顾或保护,就无法生存。他们的可爱形态是人类求生本能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