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瓮安事件的教训

2008-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25期
关键词:瓮安群体性公安机关

贵州瓮安“6·28”事件的起因乃是一起治安事件,最终却演变成为普通民众裹入其中、冲击政府、尤其是公安机关的“群体性事件”。

当地政府目前认定这其中有受黑恶实力煽动、利用不明真相的民众,并正在查处这些黑恶势力;另一方面,地方高级官员也承认,不明真相的民众之所以聚集起来参与冲击政府,乃是事出有因。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称,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

专贵处理瓮安事件的中共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的分析更为詳尽。近年来,瓮安县经济确实在高速增长,但在移民搬迁后期扶持、违章建筑拆除、矿权纠纷处理、国企改革改制中,沉积的有影响的重点信访案件就有二十多起,各种矛盾纠纷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大量积案和积怨的存在,导致官民关系紧张,民众中出现了仇官、仇富心理。

另一方面,石宗源又指出,一旦发生官民纠纷、冲突,政府机关又相当随意地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动用警力进行强力压制。可能也正是因为公安机关在这方面投入太多力量,导致其在维持社会治安方面无所作为,加上自身又存在严重腐败,因而,警民关系紧张,民众对公安机关也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甚至出现仇警心理。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民众会集中起来冲击当地公安机关。

应当说,贵州省高层对瓮安事件根源的分析是相当到住的。但其实,贵州省高层提及的这些现象,并不仅限于瓮安一县,整个贵州、乃至全国各地,程度不等地存在上述种种现象。

过去十几年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是各地政府官员追求的主要政绩目标,地方政府成了经济增长的主体,地方官员几乎成为商人。为追求这一政绩目标,地方政府官员积极地利用其所掌握的巨大、并且始终没有受到有效限制的权力,比如,随意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者,给予那些能够增加官员政绩的企业以不受环保、劳工权利,社会保障等法规管制的特权。当然,地方政府也利用权力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经营各种自然资源。由此迅速获得大量财政收入,也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然而,少数地方政府的手伸得太长,直接介入资源的商业交易过程,或为了经济增长政绩而过分保护某个群体、甚至毫无顾忌地损害普通民众的权利和利益,固然可以在中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长期来看,必然导致严重后果。这种后果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最近一年来,这种失衡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工业衰退、出口下滑、企业大量倒闭等现象已表明,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陷入困境。

不过,以权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机制,最严重的负面后果表现在社会与政治方面。最近几年人们一直在谈论中国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的根源则是不同群体、不同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自由与权利的不平等,导致这种不平等的原因正是权力支配经济过程,人为地授予某些人以特权,以限制乃至剥夺另一部分人的正当权利。

在贵州省高官所提及的征地、拆迁、矿权分配等领域,权力制造权利之不平等的情形是严重的。由此或可获得一种异乎寻常的效率,但这种效率缺乏正当性基础。由此形成的财富配置结果,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事实上,由此创造出来的财富越多,群体间的敌视就越深。其中最尖锐的是官民、贫富之问的敌意。这种敌意不断积聚,最后就会在无人能够预料到的时间、因为一件无人能够预防的小事件,而演变成具有极大社会和政治冲击力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这样的事件已经频繁发生。

如贵州省高官所说,瓮安事件这样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事出偶然,却具有必然性。不过,不论是对执政党和政府,还是对负责任的公民来说,当下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恰是阻止这种必然性变成现实。因为,在宣泄愤怒的情绪推动下、具有严重破坏性的这类群体性事件,无助于从根本上化解民众的怨恨,增进民众的权利。

人们普遍承认,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待于民主、法治制度的建立,而建立这种制度需要的是理性、建设性,需要的是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但是,民众恢复理性的前提,又是政府要有面对困扰民众的那些问题的政治勇气,及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政治意志。贵州省高官的言论和行动已经显示了政治勇气,接下来的问题乃是一项更大的挑战:怎样让政府权力退出商业交易过程,如何有效地约束政府官员、包括公安机关的权力,如何让民众在权利、利益遭到侵害的时候找到及时而有效的帮助和支援。这方面的制度突破,才是防止瓮安事件重演的关键。

猜你喜欢

瓮安群体性公安机关
基于国际赛事对山地户外运动队的启示研究
中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探索
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的通知
对群众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是怎么收费的?
贵州瓮安:阳光明媚采茶忙
脑筋转个弯
关于群体性事件防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