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权力的立宪博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2008-05-14罗雪挥
罗雪挥
危机时代的立宪怎样才不会引起骚乱呢?晚清满盘皆输的命运,似乎一直在安静地等待,一步错,步步错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舰队全军覆没。这个消息震动大清朝野。中国官员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是“立宪国”(日本)对“专制国”(俄国)的胜利。
1906年8月,一年前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回京,认为应该仿效日本实行立宪。
这引起一些朝廷官员的怀疑。军机大臣荣庆、铁良明确反对立宪,理由是容易引起骚乱。从事后来看,荣庆、铁良的判断也许并没有错,因为后来不仅发生了骚乱,而且发生了革命。但是后来的骚乱确实是由立宪引起的吗?怎样的立宪才不会引起骚乱呢?这无疑是后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审慎的张之洞也犹豫了,他赞成变法,但是宣布立宪的时机是否合适,他还看不准。
当时赞成立宪的,是军机大臣奕匡力、袁世凯、徐世昌等人。袁世凯对立宪采取“投机”或者说“审慎”的态度。他起初是支持立宪的,还奏请朝廷“考求各国宪法,变通施行”。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袁世凯还积极从直隶拿出白银十万两,作为出洋考察经费。五大臣遭遇革命党炸弹,出洋考察被迫延期,袁世凯的态度变得有些暧昧,掂量各方力量,认为“可有立宪之实,不可有立宪之名”。
五大臣考察归来,合力奏请立宪。袁世凯见立宪将成事实,提出预备立宪先在一省试办,并主动提出将直隶作为试点。他逢人便宣称:“官不可不做,法不可不改。”袁世凯的谋划是能够与庆王奕匡力共同组阁,拥其做总理大臣,自己做副总理大臣。
五大臣之一的载泽上了一份奏折,说立宪有三大利益,“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这恰恰是慈禧眼下面临的最棘手的三大难题。这三大难题又何尝不是一切在位者在危机时代主动改革所要面临的问题呢?
1907年9月9日,张之洞北上觐见慈禧。慈禧问:“出洋学生,排满闹得凶,如何得了?”一向审慎的张之洞应答道:“只需速行立宪,此等风潮自然平息。立宪实行,愈速愈妙。”
慈禧做了最后的裁决,朝廷先是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定下立宪的基调:“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一些寄希望于通过君主立宪来解救国家危机的人们为此鼓舞。
1908年9月,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慈禧,做了最后一件挽救清廷命运的事情,宣布九年立宪期限,颁布预示国家政治体制重要变更的《钦定宪法大纲》。关于“君上大权”部分有:“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关于臣民权利义务部分,则是“臣民于法律范围之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等。
她随后也做了一项风险性极大的人事安排,让3岁的溥仪继承大宝,以及任命溥仪的父亲,时年25岁的载沣监国。“‘老佛爷的这项任命是她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失策。”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曾写道。
慈禧和光绪离奇地在两日内逝去。摄政王载沣履新。据说他的房中,悬挂着一幅对联:“有书大富贵,无事小神仙。”
这个原本无忧无虑的满族年轻人,含着金匙出生,一生下来就是皇孙、王子、御弟。18岁就出洋,根据获胜的八国联军迫使中国朝廷接受的屈辱条件之一,他奔赴德国,替“天子”向德皇悔过谢罪。他在德国皇陵前敬献花圈,德皇授予他红鹰大十字宝星。他参观德国的军事检阅,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皇室要抓军队,皇族子弟要当军官,要牢牢地把军权掌握在皇家手中。
如今,因为慈禧的一句话,他年纪轻轻便攀上帝国权力的巅峰,成为动荡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他进入紫禁城,曾向同僚们说,如果有两个方案同时摆在那儿,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一会儿是这,一会儿又是那。
摄政王四周危机四伏。革命党人汪精卫试图刺杀载沣,失败入狱。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亲自到狱中去看他。肃亲王善耆是清廷中的新派人物,同立宪派、革命党人都有联系,他想借这两股势力,登上内阁总理的宝座。
各省咨议局代表请愿提前立宪,清廷各大员都避之不及,善耆独树一帜,在民政部大堂迎见各代表。谈话至紧要处,忽然掷冠于地,说:先帝光绪若在,立宪早已实行;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早就参加革命党反叛朝廷了。
同时,立宪运动正在不断取得进展,其速度之快使得任何企图阻止它进一步发展的行动都变得十分危险。
在众人各有打算的年代,已经极度恐惧的载沣,只得紧紧抓住权力不放。载沣在自己短暂的统治生涯中,一心坚持到底的,至少有三件大事:一是在实行皇族集权的大前提下,由他自己直接掌握军权;二是在立宪问题上毫不含糊地固执到最后;三是听信盛宣怀的意见,坚决要把铁路收归国有。
这成为压倒大清帝国的最后三根稻草。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由之发起的国会请愿运动轰轰烈烈。以载沣为首的清廷迫不得已,决定提前三年召开国会,但奉天、直隶各省仍要求再次缩短期限。清廷下令将在北京的东三省请愿代表押送回籍,将天津学界请愿活动的组织者温世霖遣戍新疆。各省立宪派代表失望而归。
1911年5月8日,新内阁名单一出,舆论哗然。所谓宪政的责任内阁,13人中只有汉人4名,蒙人1名,满人却占了8名。其中又有5人是皇族。以奕匡力为首,只不过是首席军机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总理大臣,军机大臣摇身一变成为协理大臣。
铁路收归国有的政策,后来更被证明是一场引大火烧身的错误决定。保路运动在四川等省轰轰烈烈地开展,革命的烽火已经遥遥在望。
1911年武昌起义,清廷危在旦夕之际,载沣以宣统皇帝的名义连发四道上谕:实行宪政;迅速起草宪法革除亲贵秉政,成立内阁不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这些亡羊补牢的措施已然无效。与革命党谈判好条件的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摄政王载沣卸去他原本不称职的“岗位”,如释重负。历史在翻转,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走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活到67岁,于1951年3月去世,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