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气这东西

2008-05-14李国文

杂文选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风气晏子宫廷

李国文

风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对社会而言,风气一旦形成,会产生正面效应,也会出现负面效果。好的风气所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坏的风气所至,如污泥浊水,不堪收拾。一般来说,良好的风气、向上的风气、循循善诱使人心理健康的风气、洁净自好懂得礼义廉耻的风气,都是腿短的,很难推广,更难实行。相反,若是庸俗的风气、浮躁的风气、低级趣味的风气,甚至是哗众取宠、无知泛滥的风气,只要蛊惑起来,煽动起来,前面有人带头,有人鼓噪,后边就会有人起哄架秧,有人推波助澜。于是,成为潮流,便是不胫而走的消极现象;成为时尚,便是祸祟社会的歪风邪气。

好热闹,是中国人的特性,好随大流赶热闹,更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国人的特性。大清王朝年间,菜市口秋决,万人空巷赶到宣武门外爬树上房,看刽子手行刑;民国年间,末代皇帝溥仪大婚,洋鼓洋号军乐队,笙箫管笛唢呐吹,满城的老百姓都走出家门,目送新娘子的花轿,抬进紫禁城。大概京城人好这一口,记得早些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有几件事让大家满足那么一折腾,一是红茶菌,一是鹤翔桩,一是打公鸡血,一是特异功能,真是好不热闹。那时候,为泡红茶菌,大口瓶脱销;为练鹤翔桩,竟走火入魔;为打公鸡血,处处闻鸡叫;至于特异功能,更是神乎其神,什么耳朵认字,隔墙取物;什么天眼开通,透视脏腑;什么带功讲座,现场治病;什么疑难杂症,不药而愈。添油加醋,道听途说,满城轰动,趋之若鹜。

在《晏子春秋》里,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楚灵王,喜好腰身很细的臣下,他认为这是男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于是,楚灵王的宫廷里,做大臣的都十分讲究减肥,不敢发福,不敢多吃一口饭,怕腰围大了失去君王的宠幸,一天到晚,屏住气把腰带往死里勒。结果,腰束得太细,使不上劲,只好扶墙,才能站立起来。在这样一个束腰风气下,一年以后,整个朝廷的官员都折腾得没了人样。有一句话,“楚王好细腰,国人皆饿死”,就说的是这回事了。

在齐国,也有类似的事例,齐灵公提倡后宫里的后妃们,穿男装、戴男帽、着男靴、佩戴男人的弓箭和饰物,也就是女扮男装。这种易服癖,按弗洛伊德学说,又叫做“哀鸿现象”。风气一开以后,齐国上下,无不仿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女服男衣的潮流,以此为荣。就像打鸡血那阵,好多人都抱着公鸡上医院注射似的热闹。后来有个相声,说是当时的公鸡吓得都不敢打鸣,生怕捉去抽它的血。灵公很不高兴老百姓学宫廷里的样子,下令各级官吏严禁,凡是在街道上、市集中、乡里之间,发现有女人敢穿男人服装者,就把她的衣褂扯碎,绦带剪断。结果,一眼望去,齐国上下,到处都是衣衫被剪切得零碎的女人,随风飞舞,飘飘欲仙,成为一道想不到的奇特风景线。

这位齐国的国君气坏了,便问晏子:“寡人下了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老百姓敢于违抗,屡禁不止呢?”

晏子说:“大王呀!你在宫廷里提倡,而在宫廷外禁止,就等于是挂了一个牛头在大门口,卖的却是马肉一样。你要想让全国的妇女,不穿男服,只要宫廷内先不穿,谁穿就罚谁的话,老百姓有人敢以身试法吗?”

灵公说:“好吧,那就试试。”果然,没出一个月,国内再看不到一个穿男装的女人。

看来,正如常言所道,问题出在下面,根源却是在上面。民谚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原载2008年3月21日《今晚报·副刊》】

插图 / 刘宏

猜你喜欢

风气晏子宫廷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晏子的车夫
小燕子
风气
风气
风气
风气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宫廷古法白米饭
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