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要重视思维训练

2008-05-14章燕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资料技能历史

章燕红

提到历史,人们往往会把它同死记硬背划等号。其实,历史绝非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游戏。历史教育所面对的历史,是史学家、历史教科书编纂者和历史教育者在客观存在的史实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和想象,乃至体验、理解和感悟,发现、钩沉和建构的被人们认识的历史,其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香港的《历史科课程纲要》指出,历史学科要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研习进行思维训练,“学生通过认知、理解、归纳、综合分析及评论等渐进模式学习历史,点滴积累,自会对史事有深刻的认识;着重思考分析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实际意义较大,虽然初期或许会遇到一定困难,但在掌握思考方法后,自会‘一理通,百理明,同时也可以体会学习的趣味”。

以2005年版香港教育图书公司的《新理念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例,笔者认为香港历史教学的思维训练有以下特点。

一、通过多样化的课文类型,培养学生多元能力

《新理念中国历史》除了有绪论和基本课文之外,还特别设有“认识香港史”、“专题研习”、“延伸活动”和“自我评估”等课文类型,重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营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具有开放性。另外,教科书正文前的引子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情景,概要、时序线和正文的课前准备与课文提要等都利用学生运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寻求对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很有思维含量,也很有特色,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课前准备、课中都穿插各种问题。如《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的课前准备是:“民意咨询——如何制订施政策略? 汉初经过秦末战乱,社会上普遍缺乏物资,农业生产减少。汉高祖要确定施政方针,可行的办法包括哪些项目? □让士兵解甲归田□开垦荒地□减少劳役□增加赋税□提倡节俭□手工业官营□释放奴隶为民□增加建设 。1.你同意采用上述哪些方法?试加√表示,然后统计全班的意见;2.为何你会选择以上的方法?试加解释。”这些问题结合课文巧妙设计,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每一单元后都设有“认识香港史”。如《华夏政治的肇始》课后的“认识香港史”主题为“远古摩崖石刻”,要求根据提供的背景资料完成资料运用题。之后有专题考察活动,目标是“实地考察大浪湾石刻的形态及图案特征,从而认识远古时期香港地区先民所崇拜的对象和形式,并了解他们早期的生活”,要求学生进行的考察工作是“试根据位置特色、大小形态、图案类别和文物遗迹等搜集有关大浪湾石刻的资料,然后根据所得资料绘一幅当时古人以石刻作图腾崇拜的意想图”。每次考察活动在目标之后写有“前往方法”,有的还绘有详细的路线图,前往考察地的方向路线一目了然。这些考察活动并不复杂,重在动手、动脚、动脑、亲身的体验和思考感悟,蕴涵着较深的教育目的。

每一章都设有专题研习课。如《重现规模庞大的秦代兵马俑》这一专题研习课,首先向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的要求和目的,然后搜集秦代兵马俑的资料,用陶土或手工泥制作一组兵马俑的实物模型。接着列出本课研习活动的四个步骤:步骤一,学生可到图书馆找寻有关秦兵马俑的书籍,或浏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网页(http://www.bmy.com.cn/),找寻秦兵马俑的资料;步骤二,仔细整理搜集得来的资料,学生可留意兵马俑分为哪几类,它们的服饰有何不同,它们的造型有什么特别,以及它们的兵器、战车,等等;步骤三,根据分类后的资料,并参照兵马俑的形象,用陶土或手工泥仿制俑像、战车及武器,学生更可发挥想象力,为兵马俑群涂上相配的颜色;步骤四,陶像制作好后,可尝试根据资料,把陶像编排成阵形,以重现当时的军队阵容,并且可与同学分享制作心得及乐趣。

二、专门设有“技能训练”栏目,训练学生的各项学习技能

《新理念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在每一节课文的正文中或正文后专门设有“技能训练”这一栏目,通过历史资料题、填表、填图等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训练学生分析、归纳、推论、比较、代入等各种学习技能。香港历史教学重视思维训练在这一个环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文物、图表的观察、分析与推论

“表象是想像的基础,表象贫乏,想像也会枯竭,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观察和分析事物,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发展其想像力。”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想象,就要对历史材料进行认真的观察,技能训练中有很大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的。比如,《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中的技能训练是“石尽其用——假如你是北京人”。“观察下图——旧石器时代遗物的照片,然后尝试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概况。图1至图4分别是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锤。(1)假如你是北京人,你会怎样运用上面四件石器,在适当的空格上填上图号。()切割兽皮、兽肉, ( )收割谷物, ( )缝制衣服, ()狩猎及砍柴 ,()打制及加工石器, ( )雕刻 ;(2)他们是就近取用石块自制石器的,这反映了他们是怎样运用资源的?”在第(1)题后标示“文物观察与推论”,第(2)题后标示“分析”,意思即训练学生的文物观察、分析及推论能力。

2.资料的搜集、组织整理与归纳

如《传说中的远古人物》中的技能训练是:“民族和文化的始祖——黄帝。黄帝被尊为华夏民族始祖,后人为祭祀他,兴建了一座皇帝庙。试找出黄帝受人尊敬的原因,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资料组织与归纳 )

3.数据的运算、统计与分析

如《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南北》中的技能训练是:“有田可耕。隋文帝统一中国,对南北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细阅下面隋朝耕地面积的统计表,然后回答问题:(1)隋朝在大业五年时耕地的面积,与隋朝刚统一南北时耕地的面积比较,共增加多少倍?(数据统计)(2) 试想耕地面积的增加,显示当时的农业发展怎样?”(资料分析与探讨因果关系)

4.分类辨识与批判性思考及发表意见

如《夏朝的兴亡》中的技能训练是:“禅让制抑或世袭制较好?(1) 试辨别以下各项是禅让制度还是世袭制度的特色,在适当的空栏上填√。(辨识)(2) 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认为哪一种制度对国家和人民较有利?为什么?”(归纳与判断)这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辨识能力,比较两种制度的不同。后面的问题完全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只要列出原因并言之有理即可。

5.人物评价与史事评论

如《西汉国力的扩张》中的技能训练是:“是功是过? 右图是位于泰山的无字碑,据说汉武帝登封泰山时,觉得难以用文字表示自己的功绩,于是将大石立于古登封台前,不刻一字。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汉武帝呢?试就汉武帝所推行的政策,写下你的意见。”(发表见解) 该题主要训练学生就认识的史事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讨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成效,能够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和全面评论史事的能力,有利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6.分辨史实的因果关系及探讨转变与延续

如《戚宦相争的影响与东汉衰亡》中的技能训练是:“(1)下列五项都是东汉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试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辨清因果) ①戚宦相争 ②东汉灭亡 ③黄巾民变 ④党锢之祸 ⑤州牧割据(2) 你认为哪一项是东汉灭亡的主因?为什么?”(发表见解)本题主要训练学生理清因果关系的能力。

三、精选史料,巧设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维

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新理念中国历史》的编者能发掘史料的最大功能,尽量运用一些鲜活的、接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近百姓生活的史料,找到其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从而避免提问的空泛和公式化。如《战国争雄》课后“史事反思”选择了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话;“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然后,设计问题:“1.苏辙认为战国时六国被秦消灭的原因是什么?2.从六国灭亡的历史原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这些问题结合现实社会,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教科书中还有大量问题用假设的移情法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比如,“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诸如此类假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通过心理角色互换的方式来积极思维,分析和探究历史,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历史的效果。

历史教学的成败与否,不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多少,主要在于学生能否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逐步树立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从香港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中获取很多启示,如:栏目多样,新颖有趣,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探究的兴趣;开放性强,切入点好,注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精选史料,巧设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维并多角度思考问题;营造情境,富有历史感,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练习多样,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史事的多元能力;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判断问题等多种学习技能;重视学生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等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编辑 杜 锐

猜你喜欢

资料技能历史
高级技能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新历史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