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两极分化明显升级进程加快
2008-04-30
浙江纺织工业作为重要民生产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大量农民工聚集在纺织企业当中,纺织品服装加工生产也是很多农民家庭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因此,对浙江的调查,在某种角度来看是对全国纺织业发展状况的一次检阅,具有标本性意义。
行业效益高于全国平均
浙江省作为我国纺织大省,纺织工业以织造、化纤、家纺、针织、服装等产业为主,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户数、从业人数、王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和全口径出口总额均占到全国的2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出口总额占全省28.9%,是浙江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产业加速调整升级的大环境下,浙江纺织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虽然一部分企业因无法及时消化新增的成本压力而出现困难,但在一大批骨干企业的卓越带动作用下,全省纺织工业整体上继续保持了生产、销售、出口、效益较快增长,行业运行质量持续提高的较好发展态势。
据本次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浙江省纺织工业实现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0.64%;利润总额增长33.84%,高于去年同期13.2个百分点;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09%,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2个百分点;人均利润为10037.8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5%。
调研组走访的绝大多数地区利润总额在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提升,销售利润率普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例如以服装加工出口为主的平湖市规模以上企业内销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32.61%上升至38.07%,提高了5.46个百分点,绍兴市内销比重达到72.7%,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以内销为主的杭州萧山区和桐乡市的内销比重(84.6%和88.73%)也分别又提高了1.77和0.06个百分点。在粘胶产业快速提升的带动下,以化纤生产为主的产业集群地经济效益提升比较明显,萧山地区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42%,同比提高0.65个百分点。
企业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2007年,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利率上调等宏观政策趋紧的同时,浙江省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劳动力、能源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由于水系繁多造成的节能减排压力大以及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增多也与纺织产业的规模扩张和资源依赖式经营方式形成突出矛盾。浙江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浙江省纺织工业起步早,基础好,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企业从科技进步、品牌培育和社会责任履行全面着手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初步形成了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优势,能够通过产品附加值提高价格,分散外部压力。
从调研组走访的余杭、海宁、大唐等地的骨干企业来看,在资金、用工方面都没有遇到太大困难,能够比较规范的执行《劳动合同法》,出口方面也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比如,大唐镇的丹吉娅、步入、情怡等制袜骨干企业在市场上对其高附加值产品有主动定价权,出口时能与进口商协议锁定汇率,化解汇率风险和损失,步入、富润等企业还主动走出国门,在海外开设专卖店和网上直销,取得了良好效益,这些都体现了企业长期以技术和品牌为积累形成的较强议价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但是浙江也有一些企业遇到比较严重的困难,部分行业和地区企业开工明显不足,某些地区的织造企业和童装企业平均开工率在7~8成,其中小企业和家庭户开工率仅有30%~40%;很大一部分企业2007年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利润没有增加,盈利能力下降,平湖市某企业2007年收入比上年增加l亿,利润却减少了500万。
企业在产业升级中遭遇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企业长期以粗放经营为主,高度依赖资源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自主创新力不足,缺少风险抵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生产要素价格已经全面加速上涨的同时,为防止国民经济过热发展的各项调控措施密集出台,调控效果集中释放,给多数纺织企业施加了过大的压力。
小企业出现裁员现象
《劳动合同法>公布后,聚集着大量农民王的浙江纺织企业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纺织行业用工具有流动性大、季节性强的特点,职工在同一个企业就业的时间很短,加上保险尚未在全社会实现统筹的原因,很多职工自愿不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主动要求企业不要缴纳社会保险,而是相应增加实际工资。据调研,绍兴县不愿签约职工的数量达到1/3之多。在企业普遍“招工难”的情况下,做到不聘用不签约的工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使用不愿签定合同的职工则使得企业卷入劳动纠纷的风险加大,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
同时,浙江省以家庭经营模式从事纺织生产加工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家庭户的收益仅足以维持生计,根本没有能力履行劳动合同法,很多家庭户只能解雇员工,例如义乌某户仅有3台圆机的家庭户由于无法执行新法将仅有的2个外雇员工解雇,转为由2个家庭成员自己生产,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桐乡等地的小规模企业也因新法出现了裁员的情况。
浙江纺织工业作为重要民生产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大量农民工聚集在纺织企业当中,纺织品服装加工生产也是很多农民家庭最重要的谋生手段。调研组走访的海宁市大大小小约1.2万户企业吸纳了工2万人口就业,桐乡市1.77万户企业有从业人员18.62万。因此,尽管产业调整升级必然要淘汰一部分纺织企业,但对农民工在新劳动合同法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应该进行化解。
虽然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在调研中也看到,浙江省绝大多数产业集群地和纺织企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能够主动从自身挖掘问题,提出自己在创新能力、人的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并表现出了主动推进调整升级进程的热情和信心。
以海宁为例,海宁家纺和经编产业都明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着手改造基础设施,通过环境改善吸引客户和高技术人才;搭建更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信息、研发、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和经营者管理培训;加强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帮助企业集中解决污染物排问题等。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
浙江属于国内纺织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很多浙江企业在纺织行业从业时间达到20多年,它们对纺织工业具有深厚的感情,企业发展的忧患意识比较强。大唐镇的丹吉娅、步入、情怡骨干制袜企业就是提前意识到内外压力必然增加,提早开始对企业进行调整,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提高员工素质、进行产品升级换代等,并计划进一步开拓高端市场和自主海外营销渠道,提升自主品牌产品。同时,浙江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环境开放,很多年轻的企业思想开放,目光长远。余杭区骨干家纺(装饰布)企业在积极整合内外销市场的同时,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通过加大产品差异性和增加附加值提高议价空间,对于粘胶原料成本快速提高问题,主动通过自主攻关替代性纤维制造技术的方法解决。
2008年将是浙江纺织工业面临更严峻挑战的一年,各项要素成本都在快速提高。在外部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纺织产业调整升级的进程必然进一步加快。
面于2008年的严峻形势,浙江各产业集群地政府、行业协会和绝大多数的纺织企业仍然看好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对于行业发展普遍充满信心。实际上,绍兴、桐乡濮院等地的专业市场在08年年初的成交情況好于去年同期。调研组走访的8个县区普遍认为虽然纺织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但企业大规模关停的现象在08年不会出现,面临困难的主要还是不规范经营的小企业和家庭户,大多数企业都还能够在维持生存同时坚持调整,等待经过提升实现更好发展。
余杭区家纺企业认为有20%的企业可能比较困难,但关停倒闭只是个别现象;平湖市的服装企业认为关停企业的数量不到3%。平湖、余杭、大唐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都认为随着企业逐渐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对汇率、退税等因素有一定预期能力,以及内销市场逐步打通,如果调控政策没有剧烈变化,企业的经营情况将好于去年。
调查组表示,在产业升级持续推进的条件下,所走访的地区和企业中,大多明确预言经过3~5年调整,行业中将有20%~50%的企业被自然淘汰或被大企业吸收重组。企业优胜劣汰是市场的自然规律,在产业调整升级中更加无法避免。但是,考虑到纺织工业作为民生产业的重要意义,国家在政策上还是要给予纺织企业适当的关心和支持,避免在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中出现大规模减少就业的问题,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