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原及高原过渡阶段训练的初步探讨
2008-04-29刘要武
刘要武
本文在对本队四名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进行生理指标和运动成绩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小强度、大运动量是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在进行高原训练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是少年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成功的客观标准,对于少年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提高生理机能及运动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高原训练前期的不适应性表现
由于高原的大气压及氧分压都较低,空气干燥,低氧环境增加了自然的训练难度。因此,队员初到高原时出现了如下反应:
1、安静状态下心率比在平原高。
2、用在平原时同样的训练量和强度但心率恢复得慢。
3、呼吸加快、跑时胸闷、血压偏高。
4、 睡眠不实、出现头晕现象。以上症状持续了10天左右,而后逐渐逐渐正常。(见表一)
二、 高原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湿度低,对有氧代谢供能的运动项目有降低成绩的作用,四名运动员因为一时适应不了低氧状态下训练,引起体内机能系列变化,如:呼吸加快、血压偏高、跑的强度偏大时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训练强度也随之下降,低于平原训练水平。(见表二)
三、 采取的措施及手段
在训练中,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情况更多地采用了有氧训练为主的内容,随着对环境的适应,运动量也逐渐地超过平原的训练负荷,而强度则控制在平原以下,比如,要求强度一般在平原最高强度的80%左右,一般耐力跑的强度为70%。在低强度情况下,我们利用量和密度手段加以调整,当运动员适应了高原环境后,逐渐增加了长段落的反复跑(一千米以上),中后期的变速跑(200m至400m)及山坡跑(150m至300m)等。并适当与场地训练相结合,为的是控制训练强度。与此同时,训练负荷却大大增加,超出平原训练期的50%左右。此外,由于高原低氧的特点。促使了体内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从而改善了造血机能。运动员Hb值相应上升,对完成大运动量起了重要作用。(见表三)
四、 从高原训练到平原训练的过渡
高原训练虽然对提高运动能力大有好处,但若掌握不好高原训练到平原训练的过程,也会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下高原后曾走了一段弯路。原因是,前期我们忽视了高原训练后的调整便投入了紧张的大强度训练。结果,运动员对突然变化的环境不适应,导致了长达四周之久的疲劳反应。训练中表现全身无力、腿发软、Hb明显下降、对训练明显厌烦,成绩也大幅度下降或停滞不动。(见表四)
为解决这一问题,训练上我们用积极性调整,减小强度和运动量,做恢复性、适应性的训练以及膳食营养等方面的调节。这样大约用二周的时间,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得到恢复,Hb增加,运动能力逐渐提高,在省级和全国少年赛上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