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情怀
2008-04-28宗古
宗 古
中国古代,由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加以山川险要,道路阻塞,使得人们特别依恋乡土。离乡远游者,无论是戍卒、游子、商人,还是贬谪的官员,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客子思乡的情怀,这种情怀也成为唐诗吟咏的重要内容。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诗作: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1.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2.槲(hú):一种落叶乔木。3.枳(zhì):也叫“臭橘”。驿墙:驿站的墙壁。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5.凫(fú):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温庭筠在大中十年(856年)被贬隋县尉,旋即被徐商留于襄阳幕府,商山是长安赴襄阳的必经之路,故此诗或当为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靠徐商之作。
宋人梅尧臣评此诗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评论这首诗,注重景与意的关系,而古今说此诗者,大多就景上着眼,于意则开掘不深。实际上这首诗重在写意,景是为意服务的。这个“意”就是故乡的情怀。诗中的“意”又是从两方面表现的:一是直接表现,通过抒情与议论来说明思乡的情绪。诗的首联点出“客行悲故乡”,统领全篇,尾联又有“因思杜陵梦”,照应首联,使全诗浑然一体。二是间接表现,通过写景与咏物侧面叙写故乡的情怀。这就是中间两联的写景之笔。诗写早行,然行时已人迹板桥霜,则尚有更早之人,突出题中“早”字;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留人迹于板桥霜,这个人迹就是作者之足迹,这样就是作者最早了。“板桥”是唐代诗人思乡或忆旧常用的意象,如白居易《板桥路》:“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 二十年前旧板桥。”温庭筠通过板桥这一实在的意象,将客子的行动与思乡的情怀进行对照,一实一虚,曲尽其妙。颈联“山路”、“驿墙”既是写景,也暗寓客行。
这首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最受后人称道。明人李东阳说“不用一二闲字”,应指二句都是实在意象的组合,无一虚语,而这些意象又是作者经过精心选择的。字面上都是写景,实际上又融合了诗人客行与思乡的体验,从羁旅情怀中生出,是水到渠成之笔。鸡声、残月、清霜、人迹,都是早行所见的景象,又扣紧题面。同时,一联的十个字都是名词的叠合,这也是温诗重要的特色。庭筠《送人东游》:“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送僧东游》:“灯影秋江寺,篷声夜雨船。”与“鸡声”二句一样,都是意象叠合的佳句,不用虚字,无堆排之迹,无低俗之调,确是温诗表现的高绝之处。前人写早行之诗颇多,如刘禹锡《途中早发》:“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郇伯《早行》:“一星深戍火,残月半桥霜。”都不及温庭筠诗之声色俱佳,而且句中还有动词,意象叠加不如温诗密集,内涵也没有温诗丰富。温诗的真正佳处在于,意象搭配不仅经过了精心选择,而且是与自己的情怀相一致的,重神又重貌。能与温诗抗衡者,仅陆游《书愤》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作品。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写商山的特定景物。槲树的叶片很大,秋冬后枯萎于枝上,直至第二年的春天才落下,枳花是白色的,早春时节开放,故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不能因为有“人迹板桥霜”就误读为秋天。枳花、残月与板桥霜,都是白色的,这样的着色又为客行时悲故乡的心情增添了些许亮色,加以尾联梦回杜陵,春塘水暖,凫雁满塘,气象融和,其情怀也就不仅是悲了。
作者将客行之悲、景色之绝与诗意之美融合在短短的八句诗当中,并表现得和谐妥贴,使读者领略其中的无穷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