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作文审题失误类说
2008-04-27曹津源
曹津源
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出现了开放度较大的话题作文有所减少、全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明显增多的新趋向,“开放中的限制,限制在开放中”的命题日见其多,因审题偏差而出现失误的作文也随之增加。总结这些失误作文的类型并剖析其原因,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一、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广西梧州市是全命题作文《我有出息了》,相当多的作文的失误原因是片面理解了“出息”的意思。
例如有位考生这样写(大意):我的英语成绩老是上不去,爸爸说我没出息。于是我下决心多读多练。开运动会,我推说身体不好,躲在宿舍读单词;元旦联欢晚会,教室没电,我点了蜡烛背英语;班级召开“我爱校园”主题班会,我还是低着头看英语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的英语成绩终于上升到全班第三名,听着爸爸“你有出息了”的夸奖,我乐滋滋的……
很显然,这位考生把“有出息”理解成文化成绩好,这是很片面的。“出息”应是指德智体美的综合协调发展。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你可以说谎不参加集体活动,你可以违反学校规定点蜡烛……你的英语成绩是上去了,但你的思想素质却下降了,这能说“有出息”吗?
出现这种失误,是偏离甚至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结果。由此可见,要想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内涵,不仅要掌握审题方法,更要加强平时的道德修养,提高思想水平。
二、不能把握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有多个概念,多个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修饰、限制等关系,有的考生审题时,往往只注意所谓的“中心词”,而置其他概念于不顾,结果偏离题意。说来很巧,江苏南通市和黑龙江大庆市的全命题作文题中都出现了“微笑”一词:前者为《带着微笑出发》,后者为《互相微笑》。南通市题目中有“出发”二字,相当多的考生忽略了这一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带着微笑”是“出发”的一种姿态、精神、心情,在这里它不能离开“出发”孤立存在。可是有的考生写了很多“微笑”,就是没有写到“出发”,结果把全命题作文《带着微笑出发》写得等同于话题作文《微笑》。大庆市题中的限制词“互相”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样不能忽视。单向“微笑”固然好,但人生的成长之路从来就不是孤单的旅程,“互相微笑”才能构建一个全社会和谐的境界。可以这样说,“互相微笑”是心愿达成后彼此的欣慰;是冰释前嫌的心灵握手;是心有灵犀的幽幽共鸣;是施与者与接受者的心绪碰撞;是携手创业者逆境中的鼓励……仔细搜索,考生记忆中一定不乏这样的“互相”与这样的“微笑”。但有的考生也许平时写惯了单向的付出,遇到此类题目时不能“转轨”,结果进入误区。
例如有位考生文中写了三次微笑:三年前到初中报到,村口的独木桥被洪水冲走,爸爸背着我过河,我望着爸爸吃力的样子,爸爸却朝我一笑;到了新学校,不懂报到手续,一位老师带领着我,脸上始终是微笑;到了宿舍,铺位安排在上铺,挂蚊帐没有绳子,我个子矮又够不到屋顶,一位陌生的男同学微笑着,拿出绳子帮我挂……看,这位考生自始至终只是“微笑”的接受者,一次都没有做“微笑”的输出者,这样写,题目只能是“感悟微笑”,而不是“互相微笑”。审题有了偏差,立意当然也变得浅薄平淡。
这就启示我们:审题不仅要弄清概念内涵,还要明确概念之间的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善于“转轨”,变习惯性思维为特定性思维,千万不可在考场上一见“微笑”这类“熟词”就搬用考前准备好的所谓“范文”。
三、不能看清副词隐藏的信息和要求
“最”“也”“还”“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
例如荆州市题《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规定了你着力写的作为主体的“朋友”只能是一个,有的考生平均用墨,不分主次地写两个或更多,明显不符合要求。汕头市题《最好的奖赏》规定写记叙文,“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就暗含了下列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亮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为“最”。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些暗含的信息,写成这样:从小学开始练钢琴,很枯燥,很寂寞;中间有反复,有曲折,最后终于在全市初中组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发奖时,“我”站到台上,举起精致的奖杯——这“最好的奖赏”,坐在台下的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篇文章把只是代表一种荣誉的奖杯作为“奖赏”之“最”,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篇末增加一些议论,把练钢琴过程中养成的刻苦精神和良好习惯等作为“奖赏”之“最”,文章就符合题目要求,也有了新意。又如审读德州市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就必须审出副词“其实”所蕴涵的信息——所写须有“不是‘这样”——“误为‘这样”——“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有的作文缺少这样的曲折,直接写成“不是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四、不能把握比喻意义准确地确定本体
2007年中考作文中比喻入题渐见其多。例如《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恩施市,话题作文,两选一)、《每一种草都会开花》(临沂市,话题作文)、《心中有盏红绿灯》(广州市,全命题)《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南京市,全命题)《让_____像门前小河般流过》(百色市)等。这些题目,有的是题中一个词是喻体(如“钥匙”),有的则是整个短语是喻体,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审读的关键是仔细研读并善于发现提示语中的关键语句,善于把形象性强、意义较“虚”的词语与社会生活和自身经历准确地对接,自然地而不是牵强地由“虚”而“实”,确定本体。例如恩施市有位考生先描写家乡河水如何清澈美丽,然后写环保的缺失带来严重的水污染,最后写人们环保意识的回归,展望明天,坚信“水总有澄清的一天”。这位考生完全忽略了话题的比喻义,就水写水,没有从自然现象上升到人生意义,偏离题意。其实该命题的提示语设计得很精致:
“在一个缺水的村庄里,村民常用一排大缸接盛屋檐水。由于澄清缸里的水需要两三天,因此妈妈不允许我们玩缸里的水。常有一些恶作剧的孩子,冲进院子把水搅浑,这使我们非常愤怒。妈妈看我们被几缸水弄得心神不宁,就安慰说,各人去做该做的事,不要管水。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妈妈的教诲,常常在我被误解、扭曲、诬陷的时刻,从水缸中浮现出来……”
这段提示语说故事只是为了引入喻体,“妈妈的教诲”对“我”的启示暗示了题目的比喻意义,那就是:被误解、扭曲、诬陷时,不要颓废失志,只要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考生审题时只要静心阅读,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喻义匹配的本体,就不会出现上述失误。
五、不能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2007年中考作文命题有的文字较多,有的句式比较复杂,甚至还出现了复句。例如《生活因变化而精彩》(单句形式,湖州市)《为他人开一朵绚丽的花》(单句形式,孝感市)《_____来了,____还会远吗》(复句形式,成都市)《我拥有,我快乐》(复句形式,衢州市)等。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例如衢州市题,“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必然产生的心理情感反映,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由此可见,平时加强关系类题目的审题训练,很有必要。
六、不能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恩施市采用两选一命题,其中全命题题目是《好书引领我成长》。这一题目不同于《我与书的故事》(贵州铜仁市题),铜仁市题并没有限定“故事”要与“成长”有关,而恩施市题实际上规定了必须以写“成长”为主。可是有些考生写记叙文,用大半篇幅介绍好书的内容,写感悟只一带而过。例如:“读《西游记》中的唐僧……使我懂得了目标专一,坚定不移;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使我懂得了疾恶如仇,爱憎分明……”这样的排列可以写上三四处,“好书引领”“我成长”的事例却总是不落笔墨,仅在文章最后把话题搬过来再简单地加几个字,用一句“我在好书引领下茁壮成长”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成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了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中考作文的失误较多地来自审题失误,所以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降低审题难度”就可以不必审题或马虎审题,因此今后仍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
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是有效的训练方法。例如2007年有3个地市的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了“变化”或“改变”一词:①《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湖州市全命题);②《______改变了我》(盐城市);③《变化》(烟台市话题作文)。运用比较法我们可知:①题必须写出因果关系,“变化”影响的是生活的“精彩”度;“我”在文中可写可不写;②题也要表现因果关系,但被“改变”的主体必须是作者——“我”,必须写自己,不能写成小说;③题可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长处,写不写因果关系、写不写“我”都可以,但所写必须在“变化”这一话题范围之内。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