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自然
2008-04-27周刚
周 刚
写作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想写出鲜活有灵气的作文,就要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突破思维定势的藩篱,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运用创造性、发散型思维,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将时间与空间、整体与局部、景物与情感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融为主体动态式思维结构。
看到这个话题,你会想到什么呢?一个地方的山川景物,一丝轻风,一滴甘霖,一片绿叶,一棵嫩芽都会引起思绪的飞动。你所想到的任何一个角度都应该体现出大自然的无限情丝,展现出自然之美,饱含着你对自然的爱。话题元素“倾听”也可以理解为是形象化的说法,并非实指听觉行为;“自然”则为一切非人工事物的集合。
时间顺序思考
即以时间的推移来观察和描写。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包括草木花卉、虫鱼鸟兽、风雪雾月、星空烈日、山川河流等。如果选择“倾听”的对象是月亮,就可按月亮出来前,月上柳梢,月满中天的顺时观察描写。再联想到苏轼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朱淑贞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优美诗句,借写自然景物——月亮的阴晴圆缺,拨动内心的绵绵情思,抒写自已的乡愁等等;若描写观海,先简写小时候对海的表面感知,然后再抒发长大后对海的胸襟的赞美,正如庄子所言“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最后由观海想到做人,想到做人要做像海一样的人,进一步深化中心。
空间方位思考
描写景物时由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中间到四周或从四周到中间,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可以任意选择自然界的一种景物或一幅画面,模仿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荷塘的描写,先选定观察点再推出由高到低的顺序,先写荷叶然后写荷花再写荷波。也可以模仿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对小屋的描写,如此切入则会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也切忌写景时忽东忽西,随意变换方位。徐志摩说:“真正医治我心灵的创伤的是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是一张不遗忘自然的清淡的药方。”如果选择自然界最普通的小草作为描写对象,可以通过远观其荒凉与衰败,近看其被遮蔽的勃勃生机,倾听体味细腻描摹,凸显小草旺盛与顽强的生命力,失意者从自然中获得启迪。
整体局部思考
若观察描写的景物很多,比如以城镇村落为对象构成一组和谐的自然图景,可用此法。借鉴王维《山居秋暝》的笔法。先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总写对山中景物的感受,再将泉、石、月、松、竹、莲、浣女、渔舟等各种局部景物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以保存完好的民居古村落—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描写对象,可以按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展开,先摹写整体概貌,再分建筑、雕塑、壁画各角落展开,倾听历史的诉说,倾听人物的细语,倾听山林的呢喃,从自然景物的美丽精妙、沧桑变化中体悟到人生的曲折坎坷与美好未来。
情景相生思考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景物被写入作品,就会因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生命。“—切景语皆情语”,描写景物,不是为景而写景,更不是自然风景的翻版。如果以“落日”为描写对象,可以细致描摹日落的过程,并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一个凄美的氛围,再借落日抒发自己的感伤,使笔下之景和所抒之情水乳相融,使文章意境和谐。但总的情调不宜太伤感,相信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不是就此消失,而是蓄积力量展现全新的自我。联想到人生亦如斯。如果以被“异化”的自然为描写对象,例如:污染的河流、过度放牧的草原等,通过今昔对比,可以由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引发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不满。只有把景写具体生动,情才能附丽其间。只有这样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怀,才能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逐层深入思考
写景抒情类的文章要把握好其中的情与景,不能停留在景物与感情的表面,应随感情的发展不断展开深入。最好能在描写中生发出对自然景物的独到体悟,引人在欣赏景物的过程中慢慢进入深思,深化文章的意境。例如:同是写荷塘,季羡林抒写的是生命萌生绵延的荷塘;颜元叔笔下的是丽日风起的荷塘,朱自清眼中的是月下朦胧的荷塘。正是他们都抓住了眼中景物的特征,从而写出了贴着自己“标签”的景物,才使这些文章都成为写荷塘的经典美文。当然,我们心中也有“那一个”荷塘,只要我们选择好观察点,斟酌选用最有表现力的词句,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用心去“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