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的特殊智慧
2008-04-24万伟
万伟
当前,我们关注较多的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事实上,任何工作都是有“道”的,都是需要智慧的。教研工作的筹划与教研活动的策划,都是教研员工作智慧的表现。教研员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需要特殊的教研智慧。
能站在教学和研究的前沿
教研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但却是特殊的教师。他经常深入课堂,深入教师群体,深入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旁观者,也是亲历者。在被问及“什么是一个优秀教研员最重要的能力”时,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研究和指导课堂教学的能力,这应该是每一名教研员的“立身之本”。
确实,我们的教研员大都是从多年教学实践中选出来的骨干教師,但从事几年教研工作后,对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就会感受不深,在平时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就容易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研员虽然来自基层,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经历,但时过境迁,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些教研员也需要重新学习和不断充电。为此,很多教研室开始要求教研员带头“下水”,积极到学校上研究课,在亲身教学实践中感悟教学,与一线教师同呼吸,共同分享新课程的精髓。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此外,教研员还必须注重理论修养,始终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教师的尊重和信赖,真正成为当地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羊”。
教学研究有立意的高下之别,教研员可以站在“思想”的高度上展开研究,这种研究可以避免出现以下情况: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沿着梯子爬上去,爬到顶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走错了方向。有些老师就经常做着这样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进行“路线”方面的研究,也就是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具体表现为“途径”与“策略”。还可以进行“模式”方面的研究,思考该分哪几步走,每一步又该怎么走。当然,也有对“具体方法”的研究,思考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这一步怎么走,下一步怎么走。总之,思想决定路线,同时也为模式和方法提供理论背景和行动基础。
教研员的研究要有更为宏观的视野和全面的规划,要时刻关注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还要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站在“思想”的高度去研究问题,才能始终站在研究的前沿,引领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并将这些理论研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捕捉和串联智慧的智慧
教师是有教学实践智慧的,但由于这些智慧大多是缄默的,是不可言传的,以致教师自身都不易发现,更不易推广。人们经常把教研员比作“伯乐”,这就要求教研员有一双慧眼,具有发现和捕捉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智慧。教研员要能够从不同的声音中感受到教师的潜能与个性,并能帮助教师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不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此外,教研员还要有“串联智慧”的智慧,这种“串联智慧”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研员的自我反思。教研员的反思往往要比教师的反思更全面、更深入一些。教研员在听课评课、座谈研讨、对话交流等活动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借助问卷调查、成绩测查、写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方式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总结,在总结中进行概括,在概括中进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点滴的教学实践智慧的“珍珠”编织成美丽的“项链”。
帮助教师筛选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教师们每天面对的教育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问题是非常零散的,教师无暇去认真梳理,也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问题的计划,更难以去尝试解决。这就要求教研员有对问题的敏感性,善于不断地梳理、提炼和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教师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将教学研究的主体地位还给教师,让广大教师不迷信专家,不被动接受,不消极等待,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仅使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会碰到无数的价值判断问题,这对教研员是一个莫大的考验。教研的过程中有“大判断”,也有“小判断”。在与教师互动时,教研员如何评价,如何把活动中的问题提炼出来,梳理清楚,也需要教育的智慧。只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且善于帮助教师们解决这些问题,教研员组织的教研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欢迎。
因材施教的智慧
如果说教师的任务是“因材施教”地培养每一位学生,那么教研员的任务就是“因材施教”地培养每一位教师。教研员仅仅担任“伯乐”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千里马”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是平凡的。教师队伍中,每个人的发展层次是不同的,有一部分教师止于“技”,一部分教师止于“艺”,还有一小部分的教师能至于“道”。
因此,在工作思路上,教研员要从教师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不同的活动,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课例研究、课题研究、教学沙龙、网络教研等。
教研员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研方式来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如,第一层次,通过抓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常规,让教师心中有规则,这是教师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层次,通过举办课堂教学观摩,给教师提供示范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让教师手上有技术;第三个层次,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反思,通过行为跟进的教育研究,培养教师的反思、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能力,让教师教学有“个性”;第四层次,通过教育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让教师有智慧。不同层次的教研方式综合运用,才能促进更多的教师获得充分的发展。
组织和协调的智慧
组织和管理也是教研员工作的重要方面。比如集体备课、外出学习、校本教研、集体讨论等,都涉及如何组织和管理的问题。管理不好,你再有能力,也发挥不了教研员的功效。教研员工作成败的关键是看你是否带动了群体教师,是否调动了教师教研的积极性,是否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建设和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研员不是行政官员,他没有特权,他不能逼着教师参与他不想参加的活动,他也不能对教师发号施令。为此,教研员的管理是人情化的,需要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沟通,需要建立一个相互合作、支持的团队,一个实力雄厚的“后援团”。
因此,教研员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左右合作,和高校教师、行政领导、科研人员的合作,要善于充分利用和挖掘身边的资源。另一方面就是上下协调,上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善于将好的工作思路或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行政执行力的制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巩固。下要善于培养教师队伍中的骨干,让差异推动进取,利用好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一样产生“母鸡效应”,引领更多的教师成长。
此外,人们对教研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研员在工作中难免有委屈、有磕碰,教研员需要学会调适心态。作为教研员要大度,要靠真情、真诚、能力、智慧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要有思想才能在这个领域里有发言权。当然,教研员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是决定教研活动组织和管理效率的重要筹码。
在解析一些优秀教研员的工作实例时我们可以发现,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总结的领域,这也是教研员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过去,在这一领域往往靠经验传承,其实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和培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教研员应该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经常结合实践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