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空自己的杯子”
2008-04-24王金涛
王金涛
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的阅读教学改革,我认为最本质的一点,就是让语文阅读回归儿童本位,以儿童的心灵成长为出发点。所以,“儿童本位”的阅读教学应该成为真正属于孩子的生命需求与愿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呼吁要“蹲下来”看儿童;新课程也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儿童文化、儿童世界、儿童需要和儿童成长,我们依然非常漠然,依然习惯性地用成人的目光看待、理解儿童的一切。儿童文学研究者朱自强曾对此感慨万千:“不能不遗憾地说,‘儿童几乎没有成为当代思想文化界的精神资源,而且,今天的思想界对童年生态面临的危机,既迟钝、麻木,又缺乏责任感。”
这使我想起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南隐,他的“说禅”意味深长:
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是呀!如果我们不能把成人的“杯子”倒空,我们对学生的一切“说禅”行为都将是徒劳?因为我们曾经都是孩子,都有过物我同一的思维和最纯洁的童心,而具有童心的思维最容易与艺术、文本、生活产生共鸣,儿童感受到的,成人未必能感受到。
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了质疑:这样的画面不真实,太美化了,而实际的景象,我猜测———油灯应是昏暗的,柴草应是杂乱的,衣服应是破旧的,头发应是杂乱的,唯一精神的只有他的眼神———坚定,有力。是呀,司马迁,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也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他不能心静如水。所以———“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由得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但是,他想到……”顺应学生的思维,我捕捉并利用了这一资源: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也写一写你的感受。想象他写《史记》的真實场景。
生: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由得想到了父亲临终前说的一段话,想到了过去自由自在的生活,想到了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停下来歇歇手,多想有人给他扇扇风;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盖上温暖的被子,但是,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于是,他彻夜不眠地写作。
师:你已经慢慢地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是呀,他就是这样写《史记》的。但是,他仅仅是想到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吗?这对他来说,也是历史的责任,因为他还要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
生: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由得想到了屈原,想到了父亲对他的嘱托。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和家人一起过幸福的生活;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钻进被窝,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但是,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就又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发誓一定要写完这部《史记》。
师:好,忍辱负重写《史记》。
生: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他犹豫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想到了勾践的“卧薪尝胆”;想到了韩信的“胯下之辱”;想到了周文王坐牢写了《易经》;左丘明双目失明写了《国语》;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仍写完了《孙子兵法》;想到了屈原,想到了他那发自肺腑的呐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想到了《史记》还没有写完……烈日炎炎,蚊虫叮咬的夏天,他多么想有一个既舒服又没有蚊虫的地方,让他写完史书;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是多么想有一个遮风避寒的地方写书……但是,这都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我一定要把真实的历史,伟大的人物、事迹写出来,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
可见,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固守“一家之言”,不能囿于文本资源或相信某些工具书的权威而忽视学生的童心解读,相反要为学生的阅读思维广开“路径”,要像鲁迅说的那样“自己来拿”。这样的教学才有生机与活力,孩子的生命才有色彩与发展。
倒空自己的“杯子”吧,回到孩子成长的需要,回应生命的感召,回归阅读的“根”———
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
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
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
解放嘴巴,让学生能谈;
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
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陶行知所倡导的“六大解放”,解放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教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与孩子一起享受“教学盈杯”的快乐,共同构建充满本性、本真、本色的语文阅读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直抵儿童心灵成长的“有意味”的形式,更是一种直抵生命的“有意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