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宫殿 成长的摇篮
2008-04-24王丹
王丹
永定河畔风光旖旎,卢沟桥古渡尽显沧桑,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就坐落在这片久负盛名的土地上。
寒来暑往的五十年里,丰台少年宫亲历了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兴盛、低谷直至今日的重新崛起。虽然这期间有过彷徨、艰难与曲折,但丰台少年宫呈现出更多的是快速发展与整体提升。
寻找让丰台少年宫成功的原因:可以发现,不是因为悠久的历史与一流的设施,而是因为理念、制度和人心。“理念”指明执著前行的方向,“制度”保障了一切向上渠道的畅通,“人心”勃发出所有奋进的力量。当三者融合在一起时,丰台少年宫便沿着通往理想的道路,阔步向前!
让教育充满爱心与智慧
在丰台少年宫孙茜老师的双排键电子琴兴趣小组里有一名“特殊”的学员。
至今,孙茜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这个孩子时的情形:六七岁的他目光游离、张着嘴巴、不时地晃着头,左手被他的妈妈抓得紧紧的,右手不停地震颤,好像要抓什么,双脚在地上蹭来蹭去……
孙茜从这位母亲口中得知:孩子患有自闭症,一直在治疗,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最近她发现孩子好像特别喜欢音乐,听到柔和的音乐,人就很安静,而听到热烈的音乐就会手舞足蹈。孙茜明白了,刚刚孩子怪异的表现是因为听到了课堂上大家演奏的《欢乐颂》。一番交流之后,孩子母亲说出了来少年宫的目的:希望能够通过学琴对孩子的自闭症进行辅助治疗。
这样的一个孩子就像一首曲子中不谐调的音符,无疑会带来管理上的许多困难和挑战,况且孙茜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自闭症的孩子,该怎么教他学琴?班里八九个孩子同时学琴,怎么能够照顾过来这个特殊的孩子?
就在这时,孩子好奇地用手触摸了一下琴键,孙茜突然看到孩子那游离的目光因为琴键发出悦耳声音而闪现出的神采。那一刻,她下定决心收下这个孩子。
这个决定让年轻的孙茜在一条崎岖难行的路上整整行走了5年!
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去支配自己的行为,他在学琴时注意力很难集中,他的演奏蹩脚而又奇特,想法怪诞却又出新,一般人很难与他交流……
为了让孩子能融入集体的怀抱,情感细腻的孙茜想了很多办法。她查阅了大量自闭症的资料,慢慢地掌握了一些与他沟通的方法。在教学上,她通常都是做几套方案,逐一尝试。除了加强个别辅导和交流之外,以“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一份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的胸怀宽容他的每一个过失,期待他每一点进步,欣赏他每一个闪光点,赞许他每一点成功。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少干涉儿童的教师。他只要在儿童身心发展受到障碍时帮助儿童解除这些障碍,或为他提供一个能促进身心发展的环境就行了。”在孙茜老师耐心的等待与鼓励中,这个特殊的孩子一点点进步着,他的个性也逐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几年学习下来,他还通过了电子琴五级考试。
通过对这个自闭症孩子的教育,让孙茜真正体会到了做教师的艰辛与不易,也让她掌握了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神奇钥匙,那就是:无私、奉献与爱!而这也正是所有工作在丰台少年宫教师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
“教育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并致力于每个孩子的智慧和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凭借着对孩子的这份无私、奉献与爱,在一切关乎教育的细节之中,丰台少年宫的教育者们引导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步着、成长着。他们创造性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机械化的方式去约束那些心智、品格、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的孩子。
如今,通过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习,孩子们可以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通过制作航空航海模型、机器人等科技活动,孩子们体验了制作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更体验了科技的奥妙;通过举办各种演出,他们可以体验到高雅音乐对人心灵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小星星艺术团更是从非洲的埃及到美洲的墨西哥,从东半球的澳大利亚到西半球的美国,将足迹踏遍了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让教育充满爱心与智慧”———在丰台少年宫里沉浸得越久,就越发会感觉到这几个字的分量。几乎每一位教师的身后,都有一串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少年宫的教师们用无数次的倾听、抚慰、疏导,默默地改变着学生们的心情,感动着学生们的灵魂,影响着学生们的命运。
培训是给教师最好的“福利”
“构大厦者,心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熟悉王振民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位求贤若渴的领导。他认为,少年宫主任的最大价值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和培养了多少人才。
为了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设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近几年来丰台少年宫下大力气陆续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招收了近50名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
“细说起来引进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王主任笑着说。“不过费尽千辛万苦引进人才仅是走好了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用好人才,让人才真正成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能抓住人脉。以此为基础,丰台少年宫建立起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
一说到激励,大家就会想到给教师发奖金、谋福利———诚然,这是必须的。但王振民倡导的却是另外一种观念:培训是给老师们的最好的“福利”!
王振民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对单位的每一笔经费都是精打细算,从不大手大脚,但唯独在教师的学习、培训上,他次次都是“大手笔”:
厦门举办过一次合唱大师班,短短7天的培训仅一个人的花费就需近万元,王振民得知这个消息,不假思索地迅速安排4位相关的青年教师参加,这让同在一起学习的其他正规专业团体的学员都羡慕不已。
为加强中美两国在艺术教育、艺术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和交流,美国杨百翰大学举办了“中国高级艺术管理研修班”,尽管费用不菲(每位三万多元),丰台少年宫还是先后分两批派出9位干部和老师参与了为期两周的學习。
不仅如此,为扩大教师视野,拓宽教师思路,自2001年至今,少年宫约有180人次先后赴日本、埃及、英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四十余个国家进行交流学习。
丰富的培训除带给老师们知识技能上的收获以外,也唤醒了他们对职业价值和教育本质的思考。
就拿美国杨百翰大学之行来说吧。从美国一回来,几位老师就开始在少年宫的例会上第一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培训心得。
青年舞蹈教师彭少华在学习体会中这样说道:“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了美国艺术教育各方面工作是如何开展的,感受到的是他们运用先进教学理念、科学的方法带来了优秀的教学成果。这使我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虽然我们改变不了现有的外部环境,但可以就自己的教学情况加以调整改善。这不是要一味地把我们成功的一面全盘否掉,而是在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创造思维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基础技术扎实,而个体思维的开发恰恰是美国艺术教育的长处,如何将这两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给自己提出的新的教学标准。未来教育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而真正的老师是勘探者。”
与很多名为进修、实为旅游的“研修班”相比,丰台少年宫的培训更具“实效”。培训正在逐渐改善着丰台少年宫教师们的心智模式,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层次、形式、内容的培训日益充实着教师们的生活。
一大批优秀教师已迅速成长起来。丰台少年宫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目前,中心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专业教师70%以上,成为全市校外教育机构最年轻的一支队伍。2006年,北京市教委首次举办“北京市校外教育系统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全市校外系统共有1100名教师参加,共评选出一等奖41人,丰台少年宫11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占全市获一等奖教师的27%,在决赛7个单项中获得4个单项一等奖的第一名。
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在丰台少年宫教师中有一个共识:“用力去干只能是及格,用心去干才可能是优秀。”一个能够经常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的教师才是成熟的、能够不断发展的。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丰台少年宫的教科研活动更强调全员参与的必要性,更强调教师充满思想和富有创造智慧地去工作。他们实施了“三个一”计划,就是一项群众性的教研计划,即“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切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研究课题及其实施计划;每学期教师都要写一篇反映自己工作实际的经验总结或专题性文章;每两年举办一届全中心的理论研讨会,全面展示教师的研究成果”。
“一个个案就是一个课题。”在此基础上,丰台少年宫引领教师走上了一条基于问题解决的科研道路。
青年教师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研究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同时提倡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不断收集方方面面的反映,建立起教学和活动反馈系统,做好起始课,做好每次教学后记,记录教学的成效,记录教学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
“活动后记”用时不多,但具体、生动、可信、实用,不论何时查阅都可再现师生双边活动的情景,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它将是教师自己最宝贵的“教育财富”。
老师们逐渐开始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台少年宫的老师找到了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的“抓手”;不做教书匠,成为研究型的教育者,已成了全体老师的追求。
在丰台少年宫,这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育人工作有着基于实践的、属于自己的创造。《探索实践研究》论文集记录着老师们的心得和感悟,也凝聚着老师们生发于实践的教育智慧。“浅谈校外小组培训活动教学模式的转变”、“童声训练的三步法”、“在琵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围棋活动项目的现状和构想”、“我教孩子‘玩钢琴”……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善于思考的群体,丰台少年宫的教师们是怎样在自己的工作实践当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和进步着。
豐台少年宫也正是这样,把专业快速成长的路铺到了每位教师的脚下。
追求没有制度的管理
正如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管,从而实现教师高度的自主与自治。中国有句古话叫“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不治,而是不需要显露于外地去管理,是通过激发内在的认同和自觉性实现管理的目的。
“制度不是绳子用来束缚大家,而应当成为一面镜子。”王振民主任如是说。他总是尽可能地创设一种严宽相济、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氛围。既放手让大家去做事,又和老师们约法三章———努力工作不懈怠,团结工作不拆台,办事公道不谋私。
在老师们心里时常会冒出这样一种感受:“丰台少年宫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让他们身上充满了力量:“为了少年宫的荣誉,我们都‘拼了”;“少年宫成就了我,我唯有加倍工作,站在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上为少年宫做事,才能回报少年宫,回报大家,回报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在丰台少年宫,做领导的总是思考如何成就教师、如何为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老师们常常反省该如何回报单位,在这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还有谁不去追求卓越,不向往高尚呢?和谐创造价值,所有人都坦诚相待,相互欣赏,用纯洁的方式实现人生的梦想,这不正是教育的最大价值吗!
的确,一个好的机制应该能够营造一种氛围,让懒惰者变得努力,让平庸者变得优秀,让驻足不前者找到前进的信心和希望。
王振民信奉一种不断开拓进取的人生哲学。他常和老师们提起安东尼·罗宾的一句话:“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在他和全体少年宫人的团结协作下,丰台少年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吸收为会员单位;小星星舞蹈团被北京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少年宫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校外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获银杏奖。
此时,我想起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的话:“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以欤?曰奋斗。”是啊,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在成功者的字典里,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