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就是生命力
2008-04-21李天华慕丰雷郑波朱桂明
李天华 慕丰雷 郑 波 朱桂明
我省开展农村党员冬训工作至今已有30年。这项工作成为全省200多万农村党员干部岁末年初的“精神大餐”,并日益呈现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齐心拥护、党员群众普遍欢迎”的良好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顺应变化,主动适应,不断调整,突出成效,是党员教育活动常抓常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紧贴时代发展要求,突出主题,按需施教,推动思想解放,凝聚精神动力
我省农村党员冬训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是“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后集中教育难、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的集中培训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冬训应有的内涵与特质逐步被揭示出来,每年一度开展冬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日益凸显,目前已成为各级党组织统一党员干部思想与行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成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普遍认同的教育品牌。
在实践中,冬训始终围绕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与要求,每年突出一个主题,确定若干专题,以推动党员思想解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为目标,实行全体农村党员集中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心,但冬训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农村改革和发展开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始终没有变。一般每年围绕四个方面来确定专题:一是围绕当年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形势政策教育:二是围绕总结和部署年度工作,进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教育;三是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进行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教育;四是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党性教育。
在改革開放初期,针对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情况,抓住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相继开展了以学习贯彻中央5个1号文件、“三基本”以及“三提倡、三反对”等主题教育;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等,相继开展了邓小平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等教育;党的十六大以后,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紧扣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相继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业创新创优、推进“两个率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内容的教育。近年来,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继开展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教育。2007年度冬训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开展了率先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教育。同时,各地还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求创新”、“既讲普通话,又讲地方话”,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地方党委的重大决策与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实际有机结合,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冬训教育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的大解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实践证明:党员教育只有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发展潮流,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发,确定既符合上级要求又符合基层实际的教育内容,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推动工作的作用。
二、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调整思路,创新方法,激发主体意识,增强冬训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带来了农村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以及党员队伍构成的根本性变革。面对变化,冬训工作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主动适应、积极调整,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在组织结构上,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联动、通力合作的领导体制;在教育形式上,实行集中辅导与分散讨论相结合、学习讨论与民主评议相结合,会训结合、以训为主,保证时间集中、对象集中、精力集中;在操作方法上。做到骨干培训、先行试点,分层施教、分类指导,检查考核、总结表彰。
广大党员是冬训的主体。如何增强广大党员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是冬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面对党员队伍结构、活动方式和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以及党员对理论学习的需求愈加个性化的新形势,我省始终把能否满足党员内在需求、吸引党员主动参与,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全面提高素质与能力作为谋划冬训工作的出发点,积极拓宽教育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当前党员流动性大、成分复杂的特点,在充分利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校阵地优势的基础上,本着统分结合、就近方便的原则,采用送教上门、邮寄材料、分片设点、巡回宣讲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教育,从而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的“大呼隆”培训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集中培训“交通难、场地难、食宿难”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参训率。各地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电视党课、广播党课、网上党校等现代传媒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冬训教育,为冬训开辟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员教育新平台。全省冬训由于始终体现党员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原则,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党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的参训热情,大大提高了冬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践证明:党员教育只有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在确立党员主体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才能常抓常新、充满活力、经久不衰。
三、针对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贴近实际,虚功实做,夯实执政基础,促进和谐发展
多年来,我省坚持把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作为冬训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
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农民脱贫致富、壮大集体经济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问题,全省冬训突出“农转工”和“内转外”问题开展教育,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外向型经济知识,使“发展就是硬道理”和艰苦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掀起了“三外”齐上和大规模招商引资的热潮,推动了全省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在冬训教育中突出“三农”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推动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省冬训抓住契机,主动融入,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实际行动体现先进性作为提高教育效果的基本方法,把农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作为冬训的重要实践课题,大力开展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实践活动。各地通过开展“党员志愿者”、“三级联创”、“党员双带”、“党员创业竞赛”、“心桥工程”等活动,围绕增加收入、村容村貌、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群众最关注的利益问题,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兴办惠民实事。各地还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切入点,把冬训工作与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后农村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干部述职述廉、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化的民主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党员干部与群众充分沟通、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冬训工作更加务实扎实。30年来,我省先后推出了张家港、昆山、江阴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了华西村、蒋巷村等一批关注民生的先进基层党组织,涌现出吴仁宝、常德盛、李元龙、孟庆喜、谢春光等一大批为民办实事的农村优秀共产党员,增强了冬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党员教育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着眼,真正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才能最终提升教育效果,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