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与生产力
2008-04-21吴光政
吴光政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生产力前进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从生产力构成、社会发展动力和现代管理等角度看,可以说作风也是生产力。
首先,从生产力构成要素来看,作风建设影响到生产力发展和发挥的程度。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生产力两大构成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是人制造并为人所利用。没有人的参与,再先进的生产工具也是没有意义的。人所共知:“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惟一的三维构成体,是体力、智力和活力的统一。体力,表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智力,表明劳动者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所达到的层次;活力,则表明劳动者所持有的精神状态。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与时俱进抓改革,解放思想促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新时期的主旋律,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作风建设也要又好又快。否则,与主旋律就不相适应,就会减缓发展的势头,甚至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全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本质就是最大可能的激发机关人员的活力,适应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新形势。机关人员的活力增强,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提高,发展力度的增大。同时,势必影响和带动其他人活力的不断增强,最终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在生理学意义上,人是一部生物机器,而在社会学意义上,人却是一个世界。人不同于生产力中其它要素的本质特点:人是活生生的,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情绪跌宕起伏。情绪高涨,有助于体力智力发挥;情绪低落,有碍于体力智力发挥。精神倦怠、萎靡不振的人,不可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甚至还可能对工作产生副作用。我们只有充满精神活力,以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从事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体力和智力。
“精神活力”不是无条件产生的,而只能伴随对自身价值、主人翁地位和工作意义的充分认识而产生。从这个角度讲,作风是生产力,是因为它具有为生产力的主体——人——提供精神动力的效能。作风建设通过“情”的熔铸,“理”的启迪,“制”(制度,这是根本性的)的方圆,使人们释放心灵力量,高扬意志,并使精神平稳地保持在旺盛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革命战争年代,作风建设可以激发革命战士的献身精神,转变为现实的战斗力;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它同样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风建设是一种间接的生产力,它通过劳动者这个主体来实现生产力的转化。
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考察。作风之所以也是生产力,是因为它能对社会总劳动量的增减起作用,从而也成为创造社会总价值的一部分。一方面,作风建设通过改造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进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它又在精神领域创造价值,以自己特有的实践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类劳动成果最终表现为两个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同步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才符合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作风建设既是思想建设的内容,又承担着思想建设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在历史行进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发挥是否正确以及程度如何,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作风建设就是用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世界观、求真务实的方法论去教育人、启迪人,激发人的活力,使人们从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松懈懒惰、不思进取、观念陈旧等谬误和偏见中解放出来,尽可能地接近实际、把握真理,增强为民服务的紧迫感,提高为民服务的真本领。同时,作风建设还能在精神领域直接创造精神价值。如机关作风建设对确立同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想、信念、道德以及权利义务观念:强化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又好又快地发展使命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见,社会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人類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作风建设具有重大参与作用,那么,作风建设也是生产力,就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了。
第三,从现代管理的内容考察,作风建设也是生产力。因为在生产部门,作风建设就其实际功能而言,它是一种管理,一种注重人的思维、行为规律的软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部分。其实,不仅生产部门如此,广而言之,社会管理,除了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也还要辅之以道德、思想工作、作风建设等手段,才能事半功倍。无论从我国的历史传统还是从今天的时代发展趋势看,离开作风建设的管理,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把作风视作为生产力,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把握作风建设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作风建设的作用和地位。当然,这里所说的作风建设,是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新鲜活泼、与时俱进,充满时代精神和生命力的作风建设。那种僵化的、极左的、落后于时代的“假大空”式的作风建设,根本不可能成为生产力,相反,它只会对生产力发展起束缚、破坏作用,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