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江湖”张涵予:吹响事业的“集结号”
2008-04-21小俊
小 俊
近日,网友评选出的2007年迅速蹿红的影视演员名单中,《集结号》男主角张涵予名列前茅。该网站用这样一句话来评点张涵予:“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当全国人民都盯着这张似曾相识的“新面孔”时,张涵予笑了一声说:“新人不算,老江湖了。”
随着《集结号》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吹响,那个重情重义、坚持信念、永不放弃的谷子地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里,张涵予也凭借成功地塑造了谷子地这个角色,终于从冯小刚的御用客串“熬”到了独扛大旗,着实地火了一把。
从北京顽主到配音演员,从下海经商到冯小刚的御用演员,这一路走来,成功对于已经年逾不惑的张涵予来说,来得似乎晚了点,但这个北京汉子自嘲地说:“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但是可能这花儿开得实在,比较稳。可能有人二十岁就一炮红了,我天生没有这个命,天上掉馅儿饼这种事在我这儿发生是不可能的。但是机会总是会给我的。做演员就是在等待机会,你有准备,然后有机会的时候你能够抓住。谷子地就是我抓住的机会。”
北京顽主的配音时代
生在皇城根,长在红旗下的张涵予是地道的北京人。四五岁的时候,张涵予就表现出了对文艺的特殊才能,电影看一遍就能背下大段的台词,京剧听一遍就能跟着唱下来。唱戏上瘾的他总是拽着大人闹着要表演样板戏。刚开始家人觉得他小,也就随着他,后来张涵予开始上学了,父母觉得这样很耽误功课,就开始压制他,这让张涵予很沮丧。虽然作为一个摄影师,张涵予的父亲也算是半个电影人,但他仍然固执地认为文艺是个不稳定不靠谱的行业。
父亲的强烈反对,让从小就叛逆的张涵予非常反感,所以他一有空就不在家待着,而是跑到离天安门特近的姥姥家去“避难”。那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院子,也是张涵予最早的艺术“摇篮”。除了会唱爱唱京剧的姥姥以外,张涵予的几个亲戚也都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名头最大的应该属他的舅爷,也就是张涵予妈妈的叔叔——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这样一个高山仰止的人物对于张涵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但他的影响力却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除此之外,张涵于的另一个舅爷可能对他的影响更加直接一点,他就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老配音演员于鼎先生。
20世纪70年代,刚刚上初中的张涵予正逢文艺百花齐放的时期,国内引进了一批外国电影,像那时候家喻户晓的《追捕》和《佐罗》都给张涵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里高仓健那面无表情的硬朗男人形象,阿兰·德隆潇洒帅气的挺拔身姿,让中国人第一次体会到了偶像的魅力,这在那个艺术生活贫乏的时代所造成的冲击力可想而知。可是,给张涵予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他们背后的配音,特别是《追捕》里反角堂塔的配音——邱岳峰先生那低沉磁性的声音把他完全震住了。从那开始,当一个配音演员就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梦想。
那阵子,每天放学后他就跑到电影院去,五分钱一张票,反复地看《追捕》,反复地记台词,背台词,学邱岳峰的语音语调,逻辑重音,再加上他本来就有背台词快的本事,很快他就成了“模仿专业户”,同学们都说他学的声音真是神了,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得到了周围人肯定的张涵予更加坚信自己就是“吃这碗饭的”,一门心思想往配音行业里面钻。那时候中国只有上海和长春两家电影译制厂,北京并没有电影译制厂。正在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突然听说中央电视台要成立一个译制组,张涵予就开始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当时在电视台工作的白老师,也就是张涵予小学的大队辅导员,于是张涵予把他提前录好的一盘磁带交给了白老师,让他推荐给中央电视台译制组的一位导演。没想到,他竟被中央台的导演看中了,开始了他的配音生涯。张涵予配的第一个角色是一部巴基斯坦的故事片《不,现在还不》,那时候他才上初三,却让他为片中一个50多岁的老人配音,结果张涵予一遍就配过了,导演激动地抱着他说:“这小子,可真聪明!”
从此之后张涵予便一发不可收。接连不断的配音工作让还在上中学的张涵予有了相当不错的收入。每次配音的报酬大概是几十块钱,这在当时人们平均月工资也不过几十元的80年代是相当了不得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一次张涵予给52集的动画片《三千里寻母记》连续配了4个月的音,配完之后,组里一下子就给了他700块钱的报酬!好家伙,这可了不得,张涵予自豪得不行。
即便如此,张涵予的父亲还是不满意,在他的脑海里,那个年代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个铁饭碗才保险,于是张涵予就报考了煤矿文工团的演员班。虽然这个演员班是在中央戏剧学院招生,老师和上课的地方也都是在中戏,但它并不同于中戏的表演系,他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毕业以后必须要留在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当演员。这时候,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央电视台都想要他,团里却死活不放人,为此,张涵予还闹了很长时间的别扭。于是,当时煤矿文工团的团长瞿弦和就在团里盖了个录音棚,对他说:“涵予你哪也别去了,就跟这配音。”他最后还是留在了团里,开始了长达10年的配音生活。
梦开始的地方
90年代初期,中国从计划经济大步迈入了市场经济,正是出国潮和经商潮最为鼎盛的时期,遍地是黄金,到处是诱惑。对于已经干了10多年配音工作的张涵予来说,这份工作的吸引力也不再像最初想像的那样充满激情了。1990年,张涵予毅然选择了到澳大利亚出国留学,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段留学的日子是很痛苦的,人就是盲目地往外奔,但奔出去,又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就这么在那混了一年多就回国了。
回国之后,张涵予还陆陆续续地在做着配音工作,配的大都是像《沉默的羔羊》、《拯救大兵瑞恩》、《指环王》这样的大片,但这时候配音对他来说就是一个行当,赚钱吃饭的家伙而已,与艺术、与理想无关了。年龄一天天的大起来,不甘于寂寞的他总想干点有创造性的东西,但做电影明星,张涵予却是怎么也没有想过的,他觉得那离他太遥远了,所以不太敢奢望这个。于是后来他在朋友的“怂恿”下下海做起了生意,也赚了点钱。张涵予回忆说,“这对我来说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就是赚了钱我也觉得不快乐。可能是与我们家遗传的血液不般配,我们一家子都是与影视戏剧有关的,没有一个人做生意。我不适合干这个,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无论喜不喜欢都得赔笑脸,拍马屁,来回胡噜,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后来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全赔了,就发誓再也不干了。”
1993年的时候,国内的电影、电视剧都开始蓬勃发展,张涵予突然觉得自己学的专业是演员,为什么老是干配音呢,于是有了往幕前发展的想法。可是多年没有接触演艺行业了,根本没有人认识他,有了机会也想不起来他,所以
张涵予开头很难,四处碰壁,这一耽误就又是5年的时间。
1998年的冬天,导演叶京要筹拍一部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傅彪和丁志诚两个人已经进了剧组,只差男主角宋建军的演员还没有着落。来面试的人叶京都不满意,因为这部戏写的是北京大院孩子的生活,主演一定要有北京人那股子劲儿。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傅彪突然想起了张涵予,就向叶京推荐说:“这个人要是再不行,就真的没人了!”结果当叶京看到这位“北京顽主”之后,着实地惊喜了一把。虽然张涵予很久没有接触过表演了,技巧很生疏,但好在这个角色是本色演出。张涵予往那一站,一说话,就是那个人,没什么可愣演的。正巧,当时这部戏的艺术顾问是冯小刚,张涵予的出色表现给冯小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小刚对他说:“涵予,找机会咱俩合作一个,我喜欢你演戏的路子,我就喜欢你演戏的那股子劲儿。”
就这样,张涵予顺理成章地在冯小刚那年的贺岁剧《没完没了》中客串了一个朋友,开始了他的御用客串生涯,《大腕》、《手机》直到《天下无贼》他是一个都不落。除了冯小刚的电影外,张涵予也开始慢慢地在电视剧以及一些小制作的电影中主演或客串一些角色。但张涵予并没有像其他刚出道的演员一样那么急躁,什么戏都接,因为他不想把演戏也变成像配音一样的工作,而是想塑造一些真正的人物,他希望能够成为像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式的演员,他喜欢他们那种忘我的表演精神和宽广的戏路,所以不管是大角色还是小角色他都一样认真对待,尽心地演好。张涵予很少演重复的角色,比如《梦开始的地方》结束后,无数饰演军人的戏找他;演完《贻笑大方》,就又有一大堆的混混角色戏找他,这些他都不接。他不想被人就此定为什么什么“专业户”,他认为那是被定型了,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很可怕的事。一晃又是近10年的时间,角色没少演,圈里的名声也一点一点地累积了起来,但是一直没有火的机会。直到看到《集结号》的剧本,张涵予知道机会终于来了……
老江湖吹响“集结号”
《集结号》从拍摄到上映,有个惊人的巧合——四个“12月19日”。2006年12月19日《集结号》拍摄了前半段战争场面,打响的第一枪:谷子地挖煤挖到一半的时候,孙桂琴跑来念的那封民政局的信日期是12月19日:第三个是上海首映的日期是2007年12月19日:最后一个,1958年12月19日,这天是张涵予的出生日期。
时间回到2006年的3月,张涵予第一次从冯小刚手里拿到剧本,从第一页起,画面就全部出现在张涵予的脑子里,看了不到一半的时候,不知道此时是谷子地灵魂附体还是张涵予淤积多年的感情一下子全都爆发了出来,他的眼泪决堤而下。当冯小刚推开房门,看到扎在被窝里哭得昏天黑地的张涵予时,他愣了,呆呆地站在那看了半天,愣是一句话没说出来。但是谷子地这个角色并不是给张涵予的,而是要让他演赵二斗。后来有一次他们在谈戏的时候,冯小刚问张涵予:“你觉得这十几个角色谁和你最贴,你最想演谁?”张涵予马上说:“要不也让我试试谷子地?”面对张涵予热切的眼神,冯小刚没有言声。
张涵予说:“我认识冯导十年了,从来没跟他提过一次我要演谁这样的要求,因为我不愿意给别人造成压力。如果他觉得你合适,需要你的时候,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谷子地这个人物不一样,从来没有哪个角色让我这么渴望过。他不同于我们以前看到的那种高大全形象的英雄人物,而是更像一个真实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虽然冯小刚也觉得这个角色张涵予是最适合的角色,但是这么大的投资,导演一个人做不了主。制片方希望要一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来演,可是最后试了很多的演员都不理想。
在面试谷子地角色的时候,张涵予是作为赵二斗和他们配戏,自己越配越憋屈,越配越觉得这个角色非自己莫属。就在这时候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冯小刚通知张涵予说,组织决定不用明星了,不用票房大腕了,开始启用新人。张涵予一下子感到机会又来了,当然这个选角的甄别过程又是相当的漫长,这中间制片方以及创作组又有了多次的动摇,举棋不定,冯小刚也担心地和他说过:“我最担心的就是你北京大院孩子的习气,你往那一坐一说话就是一顽主。谷子地身上可不能有一丝一毫这种气息,需要你脱胎换骨。”张涵予坚定地对冯小刚说:“你不让我演,你怎么知道我演不好呢?!”几经周折之后,这个角色最终还是回到了张涵予的手中。
功夫不负苦心人,张涵予最终不负众望,随着《集结号》的全国大卖,他的表演也得到了铺天盖地的赞誉。现在人们都说张涵予和导演冯小刚、编剧刘恒和王中军这个组合是做了一个很成功的加法。这一切是机缘巧合,也是命中注定,张涵予坚信这点。他觉得谷子地这个人物不能用技巧去演,那样观众就很可能用技巧去看,打动不了人,必须要用真情实感,所以到现在拍完这部戏已经一年多了,他还是没从这个角色中钻出来。张涵予说自己就好像患了人格分裂,谷子地的阴魂也好,自己的心魔也罢,这个角色已经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再也挥之不去了。他说:“今后,我想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或许是永远,谷子地将会活在我的心里。”
现在,张涵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问着他一个同样的问题:“以后你怎么能够在塑造人物上超过谷子地?”“我觉得我根本没有必要超过他,他算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度。作为一个演员,演了一部截然不同的电影和反差很大的人物,人们又给予了你肯定,我觉得那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压根就没想超过谷子地,我觉得,挺好。一生中有这样一个角色,让我作为演员的自信心变强大,已经很知足了。多少年以后人们提起来,可以想起谷子地,在中国电影史上有过这样一个人物,他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很多观众,这就够了!”
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并没有那么容易,但张涵予都做到了。现在不拍戏的时候,张涵予就喜欢待在家里,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居家男人,因为他有个幸福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和乖巧的女儿,这些都是他事业的坚强“后盾”。张涵予说如果再给他一个机会,他还是想做演员,因为这行没有尽头。“毕加索画到36岁就没有得画了,到头了。而表演这个行业是没有尽头的。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那么多不同行业,你怎么可能一生都给它诠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