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题“巧”解

2008-04-14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8年12期
关键词:动点中点最值

蒋 涛

2008高考,我最欣赏的一道数学试题是江西卷理科第10题.试题如下.

连接球面上两点的线段称为球的弦.如下图,半径为4的球的两条弦AB、CD的长度分别等于2、4,M,N分别为AB、CD的中点,每条弦的两端都在球面上运动,有下列四个命题:①弦AB、CD可能相交于点M②弦AB、CD可能相交于点N③MN的最大值为5④MN的最小值为1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分析:四个命题的判断实际上是两个问题,可分开处理.①②主要针对两条动弦的位置可能作出判断,可看做问题(1);而③④解决的关键是求出MN的取值范围,作为问题(2).由题设易得OM=3,ON=2,可合理使用.

1. 类比法

将空间问题平面化,此题可追溯到平面中的两个结论:

(1)在圆中两动弦可能相交于短弦的中点,但不可能相交于长弦的中点.

(2)平面上两动点M、N到定点O分别为定长d1、d2,则当O、M、N三点共线时MN取得最值:M、N同侧时MN取得最小值,M、N异侧时MN取得最大值.

结论(1)利用反证法说明:假设弦AB、CD相交于点N.

∵ AB2=4(R2-OM2),CD2=4(R2-ON2),

在Rt△OMN中,OM

∴AB2>CD2,即AB>CD.

与已知AB

结论(2)则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证明,据此很容易选对答案.

以下方法易解决问题(2).

点评:类比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合情推理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这种能力并体现在解题过程中,高中阶段最典型的类比类型是等差到等比,平面到空间,关键是学生在感悟中深刻体会,在实践中加强锻炼.

2. 轨迹法

将动点问题轨迹化,动点M、N的轨迹为以3、2为半径的两个同心球.M、N在运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则当M、N与球心O三点共线时MN取得最值:M、N在O同侧时MN取得最小值1,即两半径之差;M、N在O异侧时MN取得最大值5,即两半径之和.

点评:轨迹思想是解决动点问题的不二法门,把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几何化,借助于形的直观性,很容易作出判断或者求解.

3. 向量法

由已知推导得||=3,||=2,||=|-|.下面可以用两种方法推导结果.由三角不等式或者两边平方都可以推导出MN的最值.

方法一:由三角不等式知:|||-|||≤|-|≤||+||,即1≤|-|≤5.∴||max=5,||min=1.

方法二:将||=|-|两边直接平方,得

||2=-|-|2=(-)2=||2+||2-2•=13-12cos∠MON.

∵cos∠MON∈[-1,1],∴||2∈[1,25]即||∈[,15].

点评:向量单独的知识点在高考中所占的份额一般不大,但是向量往往却可以作为工具使用,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三角、解析几何与向量的完美结合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解法,更体现了不同知识章节之间的联系.

4. 三角法

由余弦定理MN2=OM2+ON2-2OM×ON×cos∠MON=14-12cos∠MON=13-12cos∠MON.

根据cos∠MON∈易得MN∈[1,5].

点评:此法与向量法中的方法二颇为类似,但出发点是不同的.脱去已知条件所穿着的“沉重的大衣”,直接瞄准目标,用O、M、N三点的关系来求解MN的最值,这种解法关键在于化归思想.

本题设计巧妙,题型新颖,立意深刻,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妙”题,而解法的丰富多彩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广阔探索空间,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着乐趣和成功,没有比巧妙解决掉一个问题所带来的充实和自豪感更美妙的了,有幸碰到这样一道“奇妙”的问题,让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思维一旦打开,智慧的火花必将灿烂夺目.如此“妙”题,不愧是我最欣赏的一道数学试题啊!

猜你喜欢

动点中点最值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巧用不等式求最值
数列中的最值题型例讲
中点的联想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准PR控制的三电平逆变器及中点平衡策略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