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的来龙去脉
2008-04-14邸永君
邸永君
古代中国,最高统治权之确立,常带有非常神秘的色彩,往往需要一种物化的器具,以作为正统与合法的象征。时至夏代,金属铸造技术已较为成熟,各种器皿多有铸造而成者。作为最高权力象征的九鼎,也就应运而生。
鼎之演变
鼎原本是古代烹饪之器的一种,用以炖煮和盛放肉食。鼎内置物,鼎下足间举火,功能与现在所用的锅无异。“鼎”字属于象形字,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直至当今的楷书,仍保留着鼎的形体特点,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带有浓重的活化石色彩。据许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而出土的古鼎可以证明,三足圆鼎确实是通用形制,但也有特例。比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四足方鼎。最初的鼎,是由黏土烧制而成。属于陶鼎;后来因铸造技术的进步,青铜鼎逐渐成为主流。鼎也终于成为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的典型器物,曾长期被视为立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威仪和权力。同时,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以鼎为祭器或礼器的作法,源远流长。礼仪源于先民的风俗习惯,礼器则脱胎于生产生活用具并予以升华,鼎随之也就从当初的炊具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能。据《墨子·耕柱》,早在夏启之时,鼎已被作为祭器或神器。另据《说苑·君道》记述,商时,大旱七年,汤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天大雨,表明商代同样以鼎为礼器。在殷墟甲骨文中,求雨用鼎之记录不止一处。周代,重大祭典上重要祭品也被放置于鼎中。《逸周书·世俘》载,武王灭商后。返宗周告庙献俘,杀祭商重臣百余。将人头放在鼎中,奉上祭台。
夏商时期,等级制度不断发展。鼎作为祭器,也成为等级的标志物。至周代,等级制度即所谓礼制繁琐而严密,各种礼器的使用因贵族身份等级不同而有严格的规定,用鼎制度更占有核心位置。据《春秋公羊传》载,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汉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随着用鼎制度的确立,鼎成了权力的信物,而“九鼎”则为最高权力的象征。
九鼎溯源
关于禹铸九鼎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但确切的文字记载,则较为晚近,最早见于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兵至伊川伐陆浑戎,后至洛水,在周王室境内陈兵示威。周定王无奈,遣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王借机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道:“政德清明,鼎小亦重;国君无道,鼎大亦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之轻重不当询问。”楚王问鼎,大有觊觎周王朝天命而代之的不臣之心,以致其后“问鼎”专指图谋篡夺王位。在其后行世的《战国策》里,也有秦临周而求九鼎的记载。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诸侯群起,逐鹿中原。楚庄王之“问鼎”,秦王之“求鼎”皆是对最高权力的觊觎;而周王为自保,便不断神化“天子九鼎”,经御用文人前仆后继的加工创作,使九鼎最终成为大禹所铸,三代相承之宝器,被蒙上一层层神秘色彩,且不断向细节深化。《左传》中便有涂山大会的记载。禹大会诸侯于涂山,诸侯各带朝贺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后九州所贡之金(即青铜)年年增多,大禹便受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的启发,将各方诸侯进献之金,铸成九鼎。一州所贡之金用来铸本州之鼎,并将州内山川形势与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于鼎上。五年后,九鼎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象征中枢。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禹为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君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后夏朝为商所灭,九鼎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镐京。后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传徙三代约二千年。无论朝廷还是民间。“禹铸九鼎”的神圣性,已不容置疑。
至西汉时,司马迁采当时流行说法予以总结归纳,《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一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可见,在周末战火频仍的混乱中,九鼎神秘失踪,成为千古之谜。
秦始皇时,命制传国玉玺,君权信物已由金转玉,但其仍思得九鼎。《史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至汉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云“周鼎亡在泅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阴有金宝气,周鼎要出现,要在汾阴南,临河建庙迎周鼎”。后新垣平因诈称“金宝气”等事发被杀,并株连其家室宗族。但武帝即位以后继续迷信鬼神,方士们在新垣平鼓吹迎取周鼎五十年后,诈称汾阴出土宝鼎,献于武帝。武帝大赦天下,改元元鼎。
铸鼎余波
秦皇、汉武未得到九鼎,其后帝王便不再继续寻觅,却每有仿铸之议。据《资治通鉴》载,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夏四月铸成九鼎,徙置通天宫。豫州之鼎名日永昌,高一丈八尺,受千八百石;冀、兖、青、徐、扬、荆、梁、雍八鼎,各有其名,高一丈二尺,受千二百石,各写其州山川物象,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二十一斤。《宋史》记载,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用方士魏汉津之说,备百物之象,铸九鼎,取九州水土内鼎中,置于九成宫;后又用方士言,铸神霄九鼎。曰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壶祀天贮醇酒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耀炼神之鼎、苍龟火蛇虫鱼金轮之鼎,奉安于上清宝篆宫神霄殿。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大举入侵,北宋帝后及宫中之物一并被掳。后无下文。
文化价值
从文化学角度言之,鼎是金文化的见证,也是商周文化的重要载体。禹铸九鼎虽属传说,但从陆续出土的商代大铜鼎可以证明,我国商代已进入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精美的青铜又称吉金,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文明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此外,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实物,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以鼎为主流的青铜器所铸铭文,详细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使西周时期通用的籀文即大篆文字流传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篆,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有铭文的青铜鼎作为金文的载体,也因此身价倍增,成为珍贵文物。至今,“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成语仍在应用,象征着九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已融入中华传统而不可磨灭。
责任编辑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