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巴以冲突的经济内涵
2008-04-03虞卫东
摘要:在2000年9月爆发的巴以冲突中,以色列不仅对巴勒斯坦实行领土占领,而且为保证自身的绝对安全,对巴勒斯坦采取了经济上的全面控制。双方的经济差距由此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巴以冲突的结果,更是引发双方冲突的导火线和原因。
关 键 词:巴勒斯坦经济;以色列;控制;占领;巴以冲突
作者简介:虞卫东,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200020)。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1-0040-05中图分类号:F371 文献标识码:A
引发巴以冲突的原因不外乎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几方面,但事实上,巴以冲突的习惯性已远远超过了本身的复杂性,其象征意义也已超过了问题本身。人们更多地把双方经济差异看作是冲突的结果,与此同时,这种巨大的差异正在演变为引发冲突的根源。
一、以色列的绝对安全观及其由来
对以色列而言,绝对安全是指在军事和经济上对巴勒斯坦乃至周边地区保持绝对控制力。通过控制巴勒斯坦地区的资源和土地,掐断巴人的经济命脉,使他们无力反抗,进而配合以色列军队在军事上的占领。这种绝对安全观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1.历史上犹太人受尽了漂泊的苦难和艰辛,长期处于提心吊胆和颠沛流离的状态之中;
2.犹太复国主义是以色列建国的主要推力,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建国前,他们就千方百计地通过购买和兼并巴人的土地,逐渐促成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存在。建国后,以色列经历了数次中东战争,版图大为扩张,为以色列的安全赢得了纵深空间;
3.1973年的“十月战争”中,埃及军队趁犹太人“赎罪日”假期,对以色列进行突然袭击,更使以色列人明白了绝对安全的重要性。从那以后,以在军事上加大投入,且获得了美国犹太人院外集团的大量资助;
4.2000年爆发的巴勒斯坦人反以斗争持续了3年之久,造成了数百以色列人的死亡。以色列人开始反思1993年以来的中东和平进程,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安全至上,而通过定点清除和修建隔离墙等方式的确起到了保证以色列人安全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安全理念,以色列人强占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包括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乃至领空和领海,进而控制了巴勒斯坦的经济命脉。[1]12当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任由以色列处置时,巴勒斯坦的经济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当以色列人控制着巴勒斯坦人的海空权时,巴勒斯坦人的进出口贸易变得十分脆弱;当以色列当局把巴勒斯坦人的领土圈定分隔后,巴勒斯坦人的日常行动都受到严格限制。总之,巴勒斯坦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发展权,连生存权也十分有限,这却为以色列的绝对安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证。
二、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的经济命脉
以色列通过五次中东战争完成了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全面占领和控制,将大批巴勒斯坦居民驱逐出境。自1967年以来,以色列占据西岸和加沙的150万英亩土地的一半。在约旦河西岸,巴方完全控制的土地仅为18%,为1059平方公里,巴以共管区为25%,1471平方公里;其余57%仍在以色列占领下。[2]25以色列不断扩建犹太定居点,侵吞了大量巴勒斯坦城镇。尽管有关土地和水资源的主权和定居点问题谈判一直在进行,但实际上以色列依然牢牢控制着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权和分配权。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色列占有和消耗了全部水资源的80%,巴方只能用20%。这些淡水仅够巴人的生活所用,农业灌溉和工业部门的用水则无法保障。此外,12亿多立方米的河流资源几乎全部被以占有;约旦河谷地被以宣布为军事区,巴方无法使用;西岸6.5亿的地下水有5亿被以色列使用。据悉,以色列人年均生活用水为220立方米,巴人只有39~50立方米。在实施单边行动计划之前,加沙地带的6700名定居者使用着该地区75%的地下水,而105万巴勒斯坦人却只能用余下的25%。2001年,以色列甚至以高出官方水价0.82美元/立方米三倍多的价格,即3.5美元/立方米卖给巴人3965万立方米的水。原本应属于自己的资源,还要出高价向占领者购买,仅这一支出就要花去巴方1.4亿美元。[3]21由于土地和水资源被以强占,巴勒斯坦只能种一些粮食作物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而无法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双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1994年4月通过的巴黎经济议定书赋予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不受限制进入以色列市场的权利。虽然由于长期封锁,这一权利未得到兑现,但它提供了一个准海关联盟。[4]45在此协议下,巴以将拥有几乎同等的进口和海关政策。巴方被允许对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指定数量的物品自定关税。[5]23-25由于巴自治地区的陆海空权几乎全被以控制,巴方所有进口货物都要经以色列港口运入,因此,由以色列当局对这些货物代收增值税和关税,然后再移交给巴方。以方有权保留在以工作的巴勒斯坦工人所得税的25%。关税是巴自治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占巴方预算的60%以上。在巴以和平时期,以方按时转交税款。但一旦冲突爆发,以色列以巴方用此款资助恐怖袭击为由而克扣或停止转交。
1999年,巴勒斯坦63%的收入掌握在以色列手中,即以代收的关税。自2000年12月起,以方停止转交这些税款。2002年初,以色列开始用这笔扣款支付巴方对以方公司的欠款。2002年中期,以方才向巴方发放了小额税款,大部分仍被扣留。这直接导致巴自治政府无法支付十几万工人的工资。结果,巴勒斯坦经济陷入困境,正常的经济活动受阻,内需被迫减少;同时,这一举动还打击了巴政府的威信和实力,激化了社会矛盾,更激化了反以情绪。自从“哈马斯”政权上台后,以色列仍扣压着这笔每月5400万美元的税款,导致“哈马斯”政权难以为继。法塔赫与哈马斯分治西岸和加沙后,以方却放款给阿巴斯一方,借此表明对他的支持,进一步分化了巴勒斯坦政治力量。
三、巴勒斯坦经济对以色列的依赖性
以色列对巴领土和资源的占领,造成巴经济对以色列的依存度加大,此举对巴经济的影响是致命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双方GDP总值差距巨大
2006年,以色列的总GDP 和人均GDP分别为1395亿美元和19782美元;而巴勒斯坦则分别为43.94亿美元和1132美元。[6]19-20双方差距分别为32倍和17倍左右。况且,这一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2.巴勒斯坦经济对以的依赖度在70%左右
冲突后,巴国内生产水平下降了20%,人均收入减少了30%以上。从2000年9月到2001年底,巴国民收入损失24亿美元。在以打工人数急剧下降。随着冲突的持续,巴勒斯坦人的失业现象加剧,失业率从2000年的14.1%上升至25.5%。根据巴中央统计局统计,2002年第二季度的失业率比冲突前高236%。
1998年,巴勒斯坦贫困人口占20.3%。但自2000年9月巴以冲突后,据世界银行估计,几乎50%的巴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一天生活费用低于2.1美元)。
3.巴勒斯坦的进出口主要依赖以色列
巴方向以色列的出口占总出口的96%,从以进口占总进口的77.2%。一旦以色列停止与巴人的经贸往来,那么巴方的进出口将完全瘫痪。虽然,巴以之间的贸易逆差很大,约在10~15亿美元,但正常的贸易维系着全体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必需。[7]1992000年9月前,巴方的进出口取得了较大进展,头9个月每月平均向以出口为4200万。然而,巴以发生大规模冲突后,以十月和十一月为例,巴向以的出口均在3500万,比同期降低了22%。从每年进出口总量上看,巴方年均只有20多亿美元,而以色列则高达500~600亿美元。
4.巴勒斯坦旅游业和基本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巴境内有许多宗教历史遗迹,包括伯利恒和杰里科等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在2000年9月发生大规模冲突前,巴原本希望通过在伯利恒举行千禧年大型庆祝活动以吸引全世界游客来拉动经济,为此巴政府花了1.6亿美元改善基础设施。在1999年,圣诞节活动的确吸引到大量游客,但冲突后,2000年的圣诞活动被迫取消。2001年复活节期间,大部分游客只能呆在以色列的饭店里。由此可见,冲突对巴旅游业是致命的。[8]34此外,2000年10月,杰里科的一家著名赌场每天有3000人光顾,其中以色列人占93%。该赌场的年收入1.1亿美元,是巴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但由于冲突,游客们大多不敢去巴勒斯坦地区,赌场因此被迫关闭。
冲突使原定的建设项目受阻,本可以用来经济建设的外来援助却不得不用来重建被毁坏的居民住宅。1995~1998年仅用于重建项目就花了7.67亿美元,占投资的近60%。由于冲突不断发生,来自欧美的援助逐渐减少。巴勒斯坦的基本建设无法按计划完成,从而制约了整个巴勒斯坦经济的发展。
四、导致巴勒斯坦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自此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为消除巴勒斯坦激进分子对以的袭击,以色列对巴领土实施了连续的封锁,包括禁止持有工作许可证的巴勒斯坦工人从加沙进入以色列工作,或对巴勒斯坦货物进入以色列设立运输障碍等,致使巴人正常的物质和人员往来受阻:过关卡要排长队等待以军人的检查;货车必须花更长的时间走小路,运输费用大大提高。2000年5月,巴方与欧盟曾达成协议,准备在十个月内开辟一项空运业务。根据协议,欧盟打算提供2000多万美元的经费。冲突后,空港被以方关闭,该计划搁浅。2001年后期,以色列甚至毁坏了巴机场的跑道。可以说,巴经济已经陷入全面瘫痪。
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封锁和限制导致了目前巴勒斯坦的经济危机。以色列设立的一系列路障和检查站是看得见的障碍,那些无形的障碍才是关键:准入制度、结合地带、道路甄别和隔离墙等。[6]18其主要内容如下:
1.准入制度。要求被占领土上所有巴居民的行动要得到以当局的批准,如商业投资、建筑,即使离开城区都要得到以军方的准许,而这种准许是武断和没有规则的。
2.结合地带。以当局把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谷和以色列定居点周围地区均定为“结合地带”,不允许西岸的巴勒斯坦居民进入。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大约有50%的西岸领土变成了这类封闭地区。
3.道路甄别。西岸的巴勒斯坦人行动受制于以色列设立的道路体系,即把道路划分为三六九等,给予犹太居民以优先权,而巴勒斯坦人只能走次级公路或者绕行。据世界银行估计,大约有40条道路是“专供犹太定居者”使用的,总长约为700公里。
4.隔离墙。以色列建立的隔离墙没有按照1967年的停火线,而是又建了一个结合地带,其中共有38个村庄和城镇,生活着大约5万名巴勒斯坦人,另外还有6万多名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被迫与家人分离。对这些巴勒斯坦人来说,必须接受由以色列当局设置的准入制度,即对出入隔离墙必经的大门规定了固定的开关时间。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发现,隔离墙的日常运作“几乎忽视了巴勒斯坦的日常需要”,“其关注点只是集中在维护以色列定居者的生活要求上”。
可以说,由于上述这一系列条件的限制,巴勒斯坦的人员流动和商业贸易往来时常受到阻挠或中断,严重影响了巴经济发展。最明显的是,从2006年起,巴勒斯坦的GDP出现了负增长,这意味着巴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
巴以冲突的非对称性与巴以经济的非对称结局是相辅相成的,已经很难说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巴勒斯坦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生活越无保障,他们反以的情绪就越高涨。所以,巴以经济的非对称性正在成为冲突的一个动因。与巴经济危机相反的是,以色列则依靠大量的外来资金填补其经常项目的赤字,主要包括资助、捐赠和无偿转移支付,每年总计约60亿美元。其中约30~40%是私人转移支付,60~70%是美国援助和来自于犹太代办处或其他机构的捐赠。2001年,这项资助达64亿美元。以色列与美国的亲密关系使以可以得到美国政府的长期信贷,还可以在政府担保下进入美国债券市场。以色列约65%的债务是美国政府债券,如此一来,以色列的债务没有了后顾之忧。可见,一旦冲突爆发,对巴方的正常援助会受到直接影响,而对以色列的援助却无丝毫影响。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资源还是经济活动上,以色列都完全掌握着操纵权,巴经济的各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以色列,无论是就业、进出口、关税、交通还是资源利用等都被以方操控。更有甚者,以色列视巴人为下等人和“贱民”,根本无视其生存境遇,越来越多的巴勒斯坦人生计无着落,变得一无所有。在以色列的隔离和分化下,巴勒斯坦经济情状不断恶化,巴人对生活前景充满了绝望。
五、巴以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不论巴勒斯坦人还是以色列人都希望拥有和平共处的生活,然而,要取得真正的和平却很难。“土地换和平”,让多少土地才合理?土地本应归巴勒斯坦人;“安全换和平”,怎样才算安全?难道巴勒斯坦在以色列的挑衅下不反抗就是安全?可见,要在公正、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和平是不可能的,因为冲突双方已结下了世仇,对和平和安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惟有通过经济往来,赋予巴人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似才可行。
实际上,双方在以往的不少协议中都提到过经济合作,如在“奥斯陆协议”中,双方都承认经济合作对巴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以色列的重大意义。为了便于合作,协议中还提出要设立巴以经济合作委员会。[9]34其具体内容有:水资源开发,电力开发,能源建设与开发,金融发展(建立巴勒斯坦发展银行等),交通运输(建立加沙海港区),贸易发展(鼓励当地、地区和国际贸易,进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工业发展,人力资源发展和合作以及环保计划等。这些计划尽管十分重要,但只是巴以和谈的附属品,追求表面形式。其实,经济合作应该成为和谈的重中之重,而且是巴以之间建立互信的有效途径。试想,如果巴人有机会到以色列打工挣钱来养家糊口,巴青年怎会义无反顾地发动起义或袭击,甚至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以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了经济本身,它肩负着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对巴勒斯坦人来说,经济合作会给他们带来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为此,以色列有责任落实在巴以和平协议中提到的经济合作项目,如上述“奥斯陆协议”中的一些合作计划,这样既可以使巴方获得基本的发展条件,又可以使以色列摆脱持续的恐怖袭击。
虽然有人批评“奥斯陆协议”撇开巴以冲突的几大原则性问题,在双方缺少信任的基础上就签订协议。但不管怎样,该协议开创了和平新时代,让巴以双方走到一起,并有可能将和平局面循序渐进下去。只是拉宾之死、右翼上台等事件一次又一次削弱了巴以人民原本就脆弱的和平愿望,巴经济形势也随之不断恶化。巴拉克的冒进和沙龙的蛮横更将巴以仅存的和平希望变成泡影。可见,要解决这一问题仍是任重而道远。
[ 参考文献 ]
[1] Robert G. Hoyt. Israel & Palestine: An Unequal Struggle[J].Commonweal Vol.127(2000).
[2] 永兴,占辉.以色列与阿拉伯:血腥50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 杨莉.巴以水资源概况[N].参考资料,2001-01-14.
[4] 杨光.中东的小龙:以色列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5] 孙正达,张暄,蒋加明.以色列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6] Peter David.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Economy[J].Country Report 2007,Vol.28 (2007).
[7] Michael Jansen. Palestinians Suffer as Israel Closes Doors to Economy[J].The Middle East No.308(2001).
[8] Mariam Shahin. Arab-Israel Conflicts-Economic Aspects From Ramallah[J].The Middle East No.355(2005).
[9] 杨曼苏.今日以色列[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An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Connotation of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 From the Full Control of Israel on Palestinian Economy
YU Weidong
Abstract During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in September 2000, Israel not only conquered Palestinian territory, but also executed the full control on Palestinian economy for the sake of its absolute security. So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Israel and Palestine is becoming more asymmetric and unfair. This gap is the result of this conflict as well as its cause.
Key Words Palestinian Economy; Israel; Control; Occupation; Conflict
(责任编辑: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