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踪
2008-03-25刘德福
刘德福
专题解读
从严冬的冰凌起航,我们追寻春天的踪迹。昨日还枯黄的草地,何时出现了绿色,我只能在远处耐心地眺望;天空中厚重如铅的云朵,何时变得薄如纱绸,在这温暖的舞台上舞蹈一番,诗意的雨水便悄然落在了我们的双颊。还有花朵,还有斜阳……都来赶赴一个春天的盛会。最忙碌的还是那些诗人词人,他们将春天的踪迹挪移到稿纸上,于是,一个个诗意的春天从历史中走来——
一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
我要说,春天是从韩愈这首诗开始的。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暖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能如此细致入微地捕捉春天踪迹的人一定是一个最喜欢春天的人。如果心中没有一片浓郁的春色,那么,如何能这样理解春天?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素淡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练习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小雨、小草。表现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2.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二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赏析
春天,对于不同品性不同心境的人,呈现出不同的情态。
作者是在行驶的船上,看到春天的。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即使有一两树春花,这样的春天景色也不会是宜人的,何况接着又有风雨。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地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处变不惊而安闲,于苦难处而心平静,这是人生的一种绝高的境界。对于人生而言,在经历了沧桑之后,到了生命的秋冬季节存有这样的春天意境,是不是一种充盈的幸福呢?这种境界和诗人的性格不无联系。苏氏为人性格偏于豪放,诗歌中传达出的情感信息与他在仕途上积极进取的欲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有重要的关系。
练习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诗中第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第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第一、三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第二、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又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赏析
本文作者官至尚书,因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称为“红杏尚书”。这样功成名就的人眼中的春天当然会出现另外一种气韵。
词的上片,作者写道: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游客的欢乐。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下片作者感叹道: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其实作者看得很透,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灵,才能伴人终生。所以作者注重当下的感受:他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劝夕阳同干一杯。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此诗可以说是对盛春的礼赞,不但有游客的喧闹,红杏的怒放,更有笑语欢歌,花颜美面,自然胜景和人生厚遇结合,这真的是得意者的春天。这样的春天也许是人人企求的,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是人生得意的作者也流露出欢乐难在、春光易逝的感慨。春天毕竟是四季中短暂的一季,唯其美好,才当享受珍惜,唯其短暂,才要看淡繁华,回归本真,即使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盛春,也要有一份“满川风雨看潮生”的准备。
练习
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过如下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同时代的著名文论家李渔却在《窥词管见》里说:“此语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你认为哪位名家的评论更符合审美法则呢?
参考答案
王国维的评论更符合审美法则。这两句写初春景色不直写春意,也不罗列春景,仅从“红杏枝头”取意,确实是“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它妙就妙在运用了“通感”。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这里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又写了群鸟竞唱的情状,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出来。这是把视觉艺术转换成听觉艺术表现的奇妙效果。而李渔因为对宋祁的艺术匠心缺少内在的审美心理的感应,体会不到外在的感觉器官能够互通信息,所以不懂得“闹”字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