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款:银行的血液

2008-03-22

金融博览 2008年2期
关键词:存款经营银行

张 衢

存款维系着经营之源,是承载资产之梁,是驶向成功之舟。多少年来,这道传统的银行菜,一直散发出浓郁的风味,在发展的中国,它的地位似乎更加显要、更为直接、更与每个人的命运紧密关联。没有存款就没有货币经营者,存款有多大,银行家的舞台就有多大。

存款始终是市场难解之题,存款人运作它、银行竞争它、监管者调控它、整个社会都关注它,多是它少也是它,它终究是人民的财富和国力,这便是深重之处。

存款养育造就了银行经营

一家大银行,九成以上的账户是存款结算类账户,九成以上的客户是存款结算类客户。数字面前,谁都不会怀疑存款造就了银行,并决定着银行的生存,有多少存款就有多大的银行。没有一定规模的存款,货币经营者如同无米之炊,银行便烟火不旺,经营惨淡。

存款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存进来又会取回去,贷出去又会收回来,银行占有的使用权比所有权更具有经营意义,它以钱生钱,周而复始,供给银行维系生存的物质资源。存款是经营的基本平台,它养育了银行,成就了银行的经营,还无哪项业务敢与其重要性、基础性争高下。古往今来,存款一直是最重要的负债资金,决定着银行的经营规模、方向和繁华程度。新银行首要的大事都是尽快揽存,那一点资本金只够用于压阵,并不用于营业。缺少存款的银行处处经受煎熬,流动性管理逼得他们寸步难行,存款的数量、期限和利率像一只无形的手,决定着银行的成长性、稳定性,有多大的存款才做得成多大的经营规模,资产必须与存款适配方可确保银行的稳定。

自然,因为有利息,才能吸引人们把资金存入银行;因为有结算、现金、汇兑、借贷等交易服务,商人们才到银行来,从账户中沉淀下低利率存款。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存款利息明显低于股市、债市、基金及其他金融市场的稳定收入,存款会慢慢流失,这正是西方银行的难题。西方国家投资渠道多,金融市场规范,投资收入稳定,极大地分流了社会资金,银行无奈于有限的存款,只得努力地开展多种服务类经营。当然,生活方式也决定着储蓄率,中国高企的储蓄率,十分幸运地给了中国的银行筹集存款的机会,造就了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优越条件。

存款总会引起银行经营者对贷款的联想,这是存款内在价格机制所驱动的,当资金成本低于市场需求价格时,经营者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赚得利差。国家法定的75%贷存比限额,形成了贷款利润的空间,那高额的盈利总强烈地诱惑着银行经营者,引发阵阵贷款的冲动。因此,不难理解银行为什么总拼争存款,更不难理解中央银行为何把存款作为社会通货的温度计,或是釜底抽薪,或是释放总量,惯用多种手段调控存款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

存款代表着银客关系,背后系挂着一个亿万数量级的庞大社会群体,网罗着整个社会的现金类财富。工商银行拥有1.8亿个客户,一天的业务量常突破1亿笔,峰值时每秒3500笔交易,几乎连接着大中城市里30%~40%的居民和上百万法人客户。面对着每天成百上千万的客户来银行办理业务,银行战战兢兢地效着力,因为它将自己整个经营状态交给社会去检验,这本身就是对经营管理的巨大挑战,更能促使银行加强管理,不断地创新业务,努力维护好客户关系,丝毫不能懈怠。

存款代表着银行内部的管理关系。银行机构大多都为便利存款客户而设置,银行员工大多都在为存款客户而忙碌,各种业务及账户都关联着存款账户,各项资金都受到存款增减的影响,各类客户也常从存款业务中得以鉴别……存款在银行经营和文化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经成为现今银行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不把握住这个特征,经营管理就难以到位。

存款与银行结下不解之缘,相依为伴,形影不离,这是货币经营者的命运,还将长此以往。

存款至上

尽管不同的商业银行对存款有着不同的理念,但都企图得到它,挑剔的仅仅是价格。

20世纪70年代当我进入银行工作的第一天,市行行长就是这样谆谆教导:“没有存款就没有银行”,连同古今多少个存款起家的银行故事,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我成为行长的时候,同样延续着“香火”,这样教导着员工。

几十年来存款一直写在银行的大旗上,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深度地镌刻着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熏陶着队伍去为之奋斗。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存款资源的紧缺和竞争的兴起,银行同业之纷争已形成烽火连天、混乱无序的局面。跨进21世纪至今,虽然争夺存款的氛围在形式上有所消退,但是骨子里状态依旧,手段方式更加多样,争夺存款仍然是中国银行业重要的经营特征。

一位新加坡银行家生疑,为什么中国商业银行经常在庆祝存款达到多少多少规模?他们认为,银行吸收存款如同采购原料,只有当资金运用方存在缺口时,银行才需采购存款,求得资产负债平衡。他们不理解,怎能只顾采购不顾运用,造成原料堆积如山?问得不错。这是一种主动负债体制下的常规思维,表明不同国度的银行经营方式不同,自然对存款的理解各异。

中国的银行实行被动负债制度,不得回绝客户存款。这种经营方式形成于资金短缺时期,在资本约束的有效空间下,银行不断地接收存款放贷款,有存款就有利润。如今,当国强而百姓温饱有余,日益增长的存款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时候,银行为何还抓存款?其实,银行不愁存款多,只要拓展金融市场,不断创新资产业务,何愁没有资金出路?况且,现在言存款多还为时尚早,因为这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存款立行”已经有了几百年不败的传承。没有谁能违背这条经营规律。金灿灿的资金意味着商机,货币经营者怎能不动心?考验银行家的是,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他有无创新经营之魔法,让手中的资金增值,去创造新的财富。同样,令银行家忐忑不安的,正是在这高涨的存款后面,有着客户对金融服务不断高企的需求,有着更多潜在的经营机会。

银行缺少存款会有做不完的事,激起不倦的思想与动力;有了存款仍有做不完的事,唤起腾飞的劲头与自信;丢了存款更有做不完的事,挑起拼争的士气与鼓励。

存款是队伍状态的温度计

在我的眼里,数字如树木的年轮,真实灵敏地透露出经营状态,更能表明一家银行机构的人气,很难掺假。比如,存款标记着银行队伍的士气,贷款标记着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财务指标标记着与上级行的关系等。以我的经验,领导者管理是否到位,往往表现在他对这些关系的敏感性。

每到一家支行,我总先打听几个简单的数字,比如存款的余额及市场份额,增量及市场份额。这几个数字并不神奇,却基本表明了经营力、竞争力,勾画出一家银行的状态。我在心中确立了评价基调,说话就不太会走调。

在银行业务系统中,谁都难以撼动存款业务的统帅地位,谁都难以摆脱它的影响与控制,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会延续下去,至少相当一个时期内不会、不能、也不敢改变,它已浸透到经营活动之骨髓,让诸多业务俯首称臣。正因为有这种关联性,我透过存款,看到了它同样影响着为它忙碌的员工们,它就是队伍士气的见证者。

在中国的银行中,当多数人为存款忙碌时,自然会发生一种奇特的现象:哪个年头存款丰收,那年的士气就一定高涨,欣欣向荣,呈现稳定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反之亦然。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顺利地完成了考核计划,弹冠相庆,带来了美滋滋的好心情。

于是乎,我把存款当做观测和把握自己队伍状态的温度计,同样也作为测评竞争对手状态的重要指标。在存款及其他相关指标变动时,一个领导者应该事先早早有所感应,并采取管理措施带领好自己的队伍。我相信许多行长都会有这方面的经验。一家机构历年的存款业务数字,基本能够展示出管理活动状态的轨迹,显示出不同时期的领导者管理的业绩,也显示出任期中不同年份工作状况的差异,就像树木的年轮显示着环境特征一样。

银行领导者经营管理的业务支点总是选择存款,为什么?因为其简单明了,核算易行,直接体现了传统银行以存款为基础的经营内核。只要经营方式延续下去,这个基本特征就不会改变,因为存款业务不仅是一家银行的特征,也是整个银行市场的基本特征。所有的机构都顶着存款任务的压力,中央银行越是收紧流动性,市场上资金趋紧,揽存的压力就越大,这些最终都会传导到银行员工身上。在有限的市场上,有人赢得钵满瓢流,就有人输得殃及人气,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我总是提醒分行的领导者,在管理中要学会看懂这个温度计。当存款波动时,管理者思考的绝不应该只是数字,更要联想到队伍的情绪、士气,就像中医擅长从切脉入手,再问病下药。切莫放松存款,除了它背后代表着客户关系,代表着竞争和经营力之外,更有大多数员工的利益。

推陈出新话揽存

我亲历过一个揽存案例,它的成功在于谋略,显示出筹资竞争也那样丰富多彩,告诉人们客户关系和服务所起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次政府某部门的代理处罚款业务招标的竞争中,另一家银行以无偿投入大量设备为代价取胜。显然,他们没有算清账,手法很粗,是一笔很赔本的交易,稍微理智一点的经营者都不该如此。事后在沉闷中尽管不爽,我还是开导安慰这位支行行长:这次没有拼争加码而选择放弃,不是输,而是守住了经营核算的底线,只要客户关系尚留,就还有别的机会,那家银行终会为之付出代价。事情就这样在低潮中渐渐地被人遗忘,似乎划上了句号,然而事情并未结束,反而导出了意想不到的精彩结局。数月后的一天,那位行长满面春风神秘地告诉我:存款都回来啦!她详述了这个戏剧性的由来后笑得很开心,我也被他们的执着所感动。原来,事后客户反倒安慰起我们来——长期以来良好的服务结下相互间深厚的私人情谊,远不是一次招标所能割舍的,大家输得并不甘心,商议着怎样另辟蹊径赢回来。大家从资金的流向分析中受到启发:款项最终要从全省各地汇集上来,只要抓住省级主管部门账户的龙头,不就殊途同归了吗?经过精心策划运作,果然奏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别人辛苦地从各地把分散的款项收集后,主管部门巧作转账,就划回到本行账户。当然,我知道得之不易,竞争很严酷,这些日子他们过得不会轻松。

资金始终在流转之中,机会也就暗藏于各个环节内,捕获它靠的是当事者的智慧和谋略。但每一个阶段的资金成本和滞留的时间却不相同,不同的切入点收获不同的价值。就上述案例而言,对手不惜代价孤注一掷,博于款项的归集,结果落个成本大、期限短而事端多;而我方着眼于归集后的款项,以最小的成本取胜。客户得到了前者的利益,又维持住后者的关系,这就是活生生的利益准则。如今开放的世界已不再是哪一家银行的天下,领地早已撤掉围栏,变得通畅,在复杂的银客关系之中,谁能运筹到关键的那一部位,获取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谁便是成功的胜算者,而思维简单的莽撞者只能吃个哑巴亏。在越来越市场化的银行经营中,竞争自然地向着服务的本质回归,专权被客户关系所替代,更受到服务水平的影响,少了霸道,顾忌更多的是利益。

谁都清楚,存款关系常是领导层的关系,领导人需要结友关爱,却并不计较小惠,他们更关心发展大略,盼望解决难题。事实证明,最新的往往是最引人瞩目的,也会是人们最希望得到的,也就成为最有效的。各地银行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当你向大公司的高管们介绍起网络银行时,都会引起极大的兴趣。这是一块最时兴的敲门砖,清脆震响,令人耳目一新。为什么?这就是新金融的力量,是新技术的挑战。在金融主宰经济的时代,谁不关注金融世界中出现的新事物呢?他们自身具有迎合金融发展的动力,渴望掌握有效的金融武器,无论于公司管理,还是对私人理财都有益。当他的公司能从新服务中受益,且把私人财富托付给银行的时候,一切揽存的副产品不都包罗其中吗?当然达到这种境界不易,自身得练就硬功夫。

环境在变化,客户在变化,揽存营销也得应变。创造最有效的方式始终是经营方式创新的内容。有人跟我说,帮人在难处,易见效果,做事在需处,方显价值,善解人意,才有好感。是的,情感常生于难事,一桩小事作用大。也有人跟我说,营销家庭理财最有效,许多人管得好单位公司却不擅长理家财。是的,信任你理家财,会不信任这家银行吗?还有人跟我说,有的外资公司不兴吃喝酒,派个学历相当的客户经理就能交上朋友说上话。是的,门当户对,这也是新市场的营销特征。有人还说,在客户找银行时,营销特有效。是的,银行揽存,客户也在揽银行,别以为客户找你吃饭都心存不善。银行处在社会之中,揽存也是在调整社会关系,互惠互信才够朋友之交,排忧解难方生感激之情,手法自然并入情理之中。

揽存的口号在慢慢地被服务替代,这是职能的回归,更是高级的专业营销,工作难度更大,但只要存款对银行有多么重要,揽存活动始终就多么重要,它对市场最敏感,不停地创新变换形式,却始终是经营的活动方式。(作者为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摘自2007年第12期《现代商业银行》)

猜你喜欢

存款经营银行
追回挪走的存款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生命的存款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