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主任刘玉民
2008-03-22吴家文陈剑
吴家文 陈 剑
“任姐,今天信用社的存款还是上升的吗?贷款放了哪些户?上班情况如何……”
这是湖南省津市李家铺信用社原主任刘玉民2007年5月16日同该社会计任海萍的最后一次通话。5月19日,44岁的刘玉民在连续三天重度昏迷后,带着对农村金融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深情眷恋,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把全市最差社办成最好社
刘玉民1964年出生于津市新洲镇一个银行职工的家庭,从小受到在银行工作的父亲教育与熏陶。1985年刘玉民参加农村金融工作,从普通的信贷员干起,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业务骨干,并取得了大专学历。1997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1年走上信用社主任岗位。
刚刚走上主任岗位的刘玉民就面对灵泉信用社经营亏损、贷款质量差,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关系紧张,群众对信用社反映很差的现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玉民从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着手,制定了员工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逐月分配收存、收贷、收息任务。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担,每月分配给自己30万元的揽储任务,而其他员工每月只有10万元任务。在贷款管理上他实行分片包干、分工配合,全乡13个村,他负责5个村的贷款调查、发放、管理、收回工作,其他两个信贷员分别负责4个村的工作。他在完成自己包片任务的同时,积极协助信贷员做好其他8个村的工作。
与此同时,刘玉民又积极出面协调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系,使该乡16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全部回到信用社开户,收回了该乡企业办所借老贷的贷款利息,并重新落实了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在刘玉民的努力下,灵泉信用社各项存款节节攀升,由2000年的1017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720万元,增长266%,增长速度排名全市第一。
刘玉民对每一笔新放贷款都要认真调查、严格把关。他担任灵泉信用社主任7年来,新放贷款到期都能全部收回,贷款回笼率和利息收回率均居全市农村信用社第一。
刘玉民坚持勤俭办社。为节约费用,他规定,信用社所有来客均在食堂就餐,喝食堂自备的米酒。2006年6月,津市联社在灵泉信用社召开全市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现场会,为了减少开支,他安排人从外面买回菜,在单位食堂加工后再端到外边的餐馆去吃,既卫生又体面。为便于收贷收息,信用社经批准购置了两辆摩托车。刘玉民把新购置的摩托车让给两个信贷员,并按规定报销费用。他自己却骑着自购的旧摩托车,从没有在信用社报销过一分钱的费用。在他的影响下,员工们勤俭成风,信用社每年的综合费用率仅为全市信用社平均水平的50%,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六项费用指标实际列支数仅占联社下达控制指标的60%左右。他任职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案件和责任事故。该社多次被评为津市农村信用社“先进单位”,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全市农村信用社“先进工作者”,2002年~200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先进个人”和“优秀信用社主任”。
2007年2月,因工作需要,刘玉民调任李家铺信用社主任。当时该社各项工作十分被动,存款严重滑坡,资金非常紧张。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刘玉民,一到李家铺信用社就一头扑在工作上。他立即召开全体员工和联络员会议,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组织资金。此时的刘玉民身体已出现严重不适,一吃东西就腹泻,只能靠吃稀饭维持,身体瘦了30多斤。同事们都劝他去医院治疗,但他担心任务完不成,仍然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在饱受病痛折磨的这最后三个月时间里,他深入基层农户开展信贷调查100余户,发放贷款160余笔,金额338万元。他拖着病体走访了所有千元以上的贷款户,收回贷款165万元,利息19万元。他还利用空余时间走村串户揽储48万元。李家铺信用社存款也就此止滑为升,上升190万元。
津市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蔡业金在刘玉民去世后眼含热泪地说:“刘玉民是个好同志,他爱社如家,把曾经最差的信用社办成了全市最好的信用社。他是农村信用社员工学习的楷模。”
廉洁自律,
至死不滥用自己的权力
五泉村村民郑家佑做生意急需贷款8万元,刘玉民上门调查后认为抵押物充足,完全符合贷款条件,当即同意贷款。当时正值午饭时分,郑家佑出于感激,请他和信贷员吃了饭再走,刘玉民坚决回绝说:“你贷款符合条件,支持你是我们信用社份内的事。如果请我们吃饭,就把本来很正常的事搞复杂了。”
郑金平承包了灵泉乡水厂,在信用社的支持下,经济效益连年攀升,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大户。为感谢刘玉民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他买了一台崭新的电脑,两次派人送到刘玉民家里,却两次都被刘玉民退了回去。
2004年,刘玉民在办理合法抵押担保和有关贷款审批手续后,给津市某有限责任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50万元。事后该公司为感谢刘玉民的支持,买了一款8000元的手机送给他,刘玉民当即就拒绝了。还有一次,一个贷款户趁刘玉民不在家,买了一条高级香烟送到他家里,刘玉民回家后狠狠地批评了妻子,第二天把烟送还了客户。从此以后,刘玉民家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谁到他家里去送礼,都不准开门,找他贷款的电话一律不接。
刘玉波是刘玉民最小的弟弟,一直对刘玉民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刘玉波多年在太原打工,从没向刘玉民开口贷过款。2004年,刘玉波好不容易在津市找到一个好项目,但只有自有资金6万元,需贷款20万元,因没有任何抵押,刘玉民以不符合贷款条件为由断然拒绝。出于兄弟情谊,刘玉民提出自己借给他2万元。刘玉波当即回绝说:“我再不求你了,我们的兄弟情分也就到此为止。”从此,两兄弟一直没有往来。直到刘玉民去世的前两天,刘玉波泪流满面地抱着昏迷不醒的哥哥说:“哥哥你醒醒啊!是弟弟错怪你了……”
刘玉民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其中四人下岗待业,家境困难。他的妹妹开办了一家烟酒店,多次向他要求贷款,都被一一拒绝。为消除妹妹的埋怨,他背着妻子给了妹妹2000元。刘玉民任职以来,始终恪守原则,严以律己。没有发放过一笔违规贷款,没有一个兄妹和亲戚在他那里贷过款。在他最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一位亲戚因做生意曾多次找他贷款,刘玉民也清楚自己在世的时间不会很长了,但他提醒自己要把好最后一道关,站好最后一班岗,至死没有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刘玉民是我们这里老百姓
最信任的人
刘玉民担任灵泉信用社主任7年间,累计发放贷款5409万元,对28家乡村企业和2018户农户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户授贷面达到75%。
2001年刚来到灵泉乡工作,刘玉民就深入村组农户访贫问苦,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杨家村党支部书记周司权说:“刘玉民是我们这里老百姓最信任的人。”该村有名的困难户鲁玉英,早年丧夫,有两个30多岁的儿子,都因身体残疾没有成家立业,一家三口挤住在一间破茅屋里,家里一贫如洗。刘玉民看到这种情况,当即决定把她作为重点扶贫对象。2001年4月,刘玉民贷款1000元支持鲁玉英购买化肥、农药发展生产。以后几年,又连续贷款给予多方面扶持,使鲁玉英一家终于脱贫致富,并于2005年住进了自己修建的红砖新房。
五泉村的蹇常青,夫妇都是残疾人,家境十分困难,亲朋戚友都不愿意借一分钱给他。2004年12月,刘玉民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贷款1万元支持他做鞭炮生意,2005年又贷款给他2万元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益,如今,蹇常青已成为当地的富裕户,盖起了一栋新楼房,家庭资产已达10多万元。
2005年,灵泉乡水电大米厂购买了4000吨稻谷,缺少周转资金100万元。刘玉民经多方调查,认为贷款有偿还能力,符合贷款条件,在三天时间内就办理了贷款手续。如今,大米厂生产的“玉凤牌”大米远销广东、湖北等省份,年利润50多万元。
为支持灵泉乡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公益事业,刘玉民总是多方奔走,千方百计争取建设资金。2006年,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00余万元支持灵泉乡修建村级公路、水塔、水库和电站等公益事业……
只要能吃进饭了,
就马上回来上班
刘玉民早在2004年就发现自己患有肝腹水和乙型肝炎,单位和家人都劝他立即住院治疗。他回绝说:“乙肝是治不好的,再说住院麻烦,特别是一些贷款户会借机送人情,以后工作不好搞,在家里吃药是一样的。”这样,三年来他没有住过一天院,也没有在单位报销过一分钱住院费。
2007年5月初,刘玉民因肝腹水,肚子严重浮肿,无法行走,被家人强行拉到长沙进行检查。医生最终确诊为肝癌晚期,并明确告诉家属,这种状况最多能活二十天,最糟的话只有一个星期。这个结果对他的家人来说,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为了减轻对刘玉民的打击,家属强忍悲痛千方百计对他隐瞒真相。其实,在此之前的三年时间里,刘玉民早已瞒着家人和同事先后在5家医院进行了反复检查,得出了一致的确诊结论。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在他最后的时间里多做些工作,他坚持带病上班。不得已在长沙住院的这10多天时间里,他仍时刻牵挂着工作,每天和信用社保持频繁电话联系,安排布置各项工作。看到这种情况,一直守护着他的大姐非常心疼,为了让他专心治疗,安静度过最后一段时间,她强行关掉并收走了刘玉民的手机。这可急坏了刘玉民,他一直焦急不安。同在信用社系统工作的妻子陶菊红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在刘玉民的多次请求下,她忍痛趁大姐离开病房时让刘玉民用她的手机和信用社保持联系。就这样,刘玉民一直到严重昏迷前都在与信用社保持频繁联系和安排工作。在去世的前几天,他还在电话里对会计任海萍说:“我身体还是原样子,没有多大好转,一点也吃不得东西,只要我能吃进饭了,就马上回来上班。”
刘玉民去世的前几天,大姐试探着问他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他深深叹了一口气说:“我最内疚的是对不起母亲,对不起老婆和孩子。”刘玉民的母亲因中风全身瘫痪,在母亲卧床的两年时间里,刘玉民因忙于工作,仅陪伴服侍母亲两个晚上。刘玉民的妻子身体不好,但刘玉民很少顾家,所有家务事和照管儿子的任务全部落在妻子身上。妻子曾两次大病,但刘玉民却一次也没有去医院陪她。刘玉民的儿子正在读高三,但刘玉民很少顾及过他的学习和生活,连见面的机会都很少。
刘玉民在长沙住院十多天后,病情日益加重,但为节约费用,他坚决反对使用昂贵药物,连止痛用的杜冷丁也仅打过一次,就这样凭着坚强的毅力同病魔抗争。他心里非常明白,病症已治疗无望,再在长沙住下去也只是白花资金,浪费时间,于是他坚决要求回常德治疗。5月16日,医生和家人同意了他的请求,津市联社决定派车去长沙接他。为不给单位添麻烦,他死活不同意,硬要自己出钱租车回去。
刘玉民一心为公,始终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却置之度外。他去长沙住院的前一天,收了一笔8000元的贷款利息,因来不及到信用社交账,把钱放在家里,准备上班的时候再入账。在长沙住院期间,他多次同来探望他的领导和员工提起此事。回到常德后,处于半昏迷中的他还一直在嘴里念叨着要妻子尽快把钱送到信用社去。刘玉民去世后,家人在清理刘玉民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公文包里还有3000多元的信用社费用发票没有报销,但他生前却从没提起过。
刘玉民静静地走了,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金融工作者,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却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
2007年11月20日,常德津市市信用联社根据刘玉民生前的表现和优秀事迹,在全市农村信用社发出向刘玉民同志学习的号召。11月30日,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作出《关于在全省农村信用社开展向刘玉民同志学习的决定》,并追授他全省农村信用社“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信用社主任”荣誉称号。(作者单位: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