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科学普及
2008-03-22简岩
简 岩
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1/4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所以,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态、物种、地球甚至宇宙都至关重要,而且今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也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却并非家喻户晓,这里有科学的盲区,更有知识的欠缺。因此,需要科学家和专家指导所有公民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来。
如今,面对生物灭绝,人类首先要负起责任和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也如同人类在发展经济一样,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没有科学的指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很可能落空或南辕北辙。在现实中,很多人由于没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知识,一些看起来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却是在破坏生物多样性。正如专家所言:“不当的方式有时反而会破坏我们想要保护的。”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买鱼或其他水生生物到湖里放生,以为是一举两得的行为,既行善,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但是,这种行为却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因为,买来的鱼大多是外来物种,放生到当地后,会对当地的鱼类构成威胁,反而会破坏一个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
类似的行为还有在自然保护区对动物的喂食,如把面包、馒头等扔入湖水中喂鱼,而且很多游客都这么做,已经形成一种普遍行为。然而,这种行为却容易引起水中有机物增多,反而会破坏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竖立密度很高的围栏,以为可以保护草场和自然保护区,但却既阻碍了一些动物的迁徙繁殖,还会使一些动物受到伤害,也就造成了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公众在现实中的这些行为是好心办坏事,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导,这正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地球更需要科学知识。对此,科学家和专业人员不仅要向公众普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更要向公众提供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而只有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科普知识和行为,才能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更能提高所有人的科学素养。惟其如此,才能避免第六次物种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