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2008-03-21叶淑明
叶淑明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渴望甜梦的温馨美好,渴望月亮的jiǎojié_________________迷人,渴望花朵的bānlán_____________
溢香,渴望前程的锦绣坦荡,为了无数的渴望,我们在求知路上苦苦拼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渴望——
盲人渴望有一天睁开自己的双眼,看见美丽的世界……
聋者渴望有一天听到那美好的音乐,感受跳荡的音符……
哑者渴望有一天开口说出心里的感受,唱出最美妙的歌……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渴望的过程,渴望伴随着整个人生,我们为了一个又一个的渴望而不断地追求与奋斗,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一个渴望就连接组成了人生多彩的乐章。
人生()美妙,也是()渴望:凡事并非总能顺遂人愿,()当静静的祈祷得到实现时,将会多么的快乐。()我们总会为自己的理想而不顾一切地努力奋斗!
风雨之后是晴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只要抱着对生活的渴望,渴望的灯便会照亮我们的一生!
1.根据拼音和语境,在原文横线上写出两个双音词。(2分)
2.请为短文的四个括号处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A.所以因为由于所以
B.之所以因为但所以
C.所以由于然而因为
D.之所以来自只要因为
3.根据文意,在行文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充一个句子,使它与前一句构成整齐的句式。(2分)
4.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3分)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1)诗人观察途中景物的立足点是___________。
(2)诗人行进途中的心情怎样?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句考查(12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2分)
(2)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2分)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2分)
(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说到孟子,你会想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到周敦颐,你会想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说到范仲淹,你自然会想起《岳阳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嫦娥一号”已经踏上奔月之旅,请调动你的积累,写出两句连续的古人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词),并注明作者和题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12分)
6.“五四”前夕,班里准备以“责任”为主题开一次班会,班主任委托你主持班会。
(1)请你设计一下班会的程序,至少包括三个环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主持人,请写一段你的开场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演讲稿《当代青年的责任》撰写60字左右的提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回顾《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本为《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为完成刘备的托孤之任,呕心沥血。南征时曾对__________(填人名)“七擒七纵”;北伐时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运输粮草。
(3)“巾帼不让须眉”,《水浒传》写了三位女英雄,请你写出其中一位的姓名或绰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宫之奇②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③;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④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冬,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⑤。师还,馆⑥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节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晋献公。虞:姬姓小国,在今山西平陆。虢(guó):姬姓小国,由晋去虢,必须经过虞。②宫之奇:虞国大夫。③启:启发,引逗。翫:同“玩”,玩忽。④辅车:就是脸上的皮肉和牙床骨。⑤京师:东周王朝的京城。⑥馆:住宿,此指军队驻扎。
8.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③弗听,许晋使()
④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 )
9.宫之奇所说的“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中的“一”和“再”照应了“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中的哪个词?(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两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虢亡,虞必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请分别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2分)
12.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他们劝谏的目的有何不同?请简单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古文需要感悟,请谈谈两篇文章对你在口语交际方面的启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21分)
(一)月亮(7分)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天文学家们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亮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当46亿年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自由当时的不同物质所形成。(①)所以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做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实非易事。(②)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凝聚成团。(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球岂不是地球的姐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④)这种学说称为“分裂说”。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推论,即月亮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学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4.文章在说明月亮的身份时,采用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5.“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的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它的最佳位置应该在:()(2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16.文章第四段推测月球是从地球赤道区飞出去的一大块物质,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说明文要求运用灵活恰当的说明方法,你对本文所用的哪一种说明方法体会最深?请从文中找一个相应的例子,并简单分析一下说明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寂静的远山(14分)
傅昌尧
再过几个月,老赵就要从副省级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这些日子里,总有一种隐隐的失落感缠绕在他的心头。这天,他对办公室主任小黄说:“我在这个地方工作了这么些年,也经常下基层。你说说看,还有没有我没到过的地方?
小黄仔细想了想说:“有一个叫野狼屿的地方,您一直没有去过。”
老赵不解地问:“为什么一直没有去?”
小黄嗫嚅道:“那地方很闭塞、很穷,至今还没通上电。”
老赵一愣,想了想说:“你安排一下,明天就去野狼屿!”
爬了两天的山道,老赵在地方各级官员的陪同下,终于进入了野狼屿。
站在一块岩石上,老赵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记忆深处的战争生活慢慢涌现眼前……他突然看着周围的山峦说:“这地方我来过,肯定来过!”一旁陪同的人员都面面相觑,心说,这位老领导是不是真该离休了,竟然老得说起胡话来了。这里就连我们也都是第一次来,你八成是梦里来过吧!
见大家一脸疑惑,老赵兴奋地喊道:“没错,我真的到过这里。打游击突围,跟白狗子在那边的山坳里交过火……”他冲地方干部说,“前面山坳里还有个小山村,好像叫……想起来了,叫狼窝李。对,是叫狼窝李!”地方干部听他说得完全正确,心里不由一阵惊喜:想不到老领导战争年代曾经在这里战斗过,以后支持本地经济建设肯定没说的。他们正要上前介绍当地情况,山岙里的村长闻讯匆匆赶到。老赵连忙握住村长的手说:“你们村里有没有一个叫李昌来的人?”村长激动地说:“有,快八十岁了,他是首长的亲戚?”老赵说:“他救过我的命,比亲戚还要亲啊!快,领我进村去见他!”
在村口,夕阳下,一个佝偻着脊背的老人背了一小捆柴火,在村长的搀扶下迎面走来。老赵一眼就认出他脸上让白匪留下的深深的伤疤。他一把搂住老人:“李昌来大哥,我是当年的小赵啊!”
老人眨巴着枯涩的眼睛,半天没有反应。老赵掀起裤管:“我是小赵班长啊!当年我的腿受伤了,是您背着我在山里跑了几天几夜才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老人看看老赵,又看看他腿上的伤疤,似乎想起来了。可他突然紧张得浑身发抖,柴火也撒了一地,惊恐地说:“怎么……又要……打仗了?”
老赵哈哈大笑:“现在国泰民安,打的哪门子仗啊?!”
老人弯腰一边捡柴一边说:“不打仗,你找我做啥子?”
猛地,这山里静得连人的心儿也不敢跳动……
18.小说以“寂静的远山”为题包含了怎样的涵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野狼屿的落后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些日子里,总有一种隐隐的失落感缠绕在他的心头”,“隐隐的失落感”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小说最后说“这山里静得连人的心儿也不敢跳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了本文以后,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把你的感受写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50分)
生命长河是无止境的,在它延续的历程中,每个人应该有所作为,这些作为可以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可以是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可以是对美好远景的企望……
23.请以“求”为话题完成写作的考查任务。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不少于20行,其他文体字数不少于600字;2.请回避你的真实校名和其他真实的人名。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