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文翻译中词义的“推断”

2008-03-11魏永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复合词同义反义

魏永雅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我们经常要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结合上下文意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常用的推断方法,对我们解答试题会有很大帮助。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如:

(1)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2006年江西卷)

“瞷”,与“目”、“间”有关,可推断为“从间隙中看”,即窥视、窥见。

(2)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2007年湖北卷)

“糜”从“米”,词义在“米”字上;现有词语“糜烂”,可知“糜”为“烂米”,即“粥”。

2.根据通假推断词义。如:

(3)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好?(2006年江苏卷)

(4)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2006年江苏卷)

(5)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2006年江西卷)

(6)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2006年福建卷)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候不用原来该用的字,而用另一个跟它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因此,我们可以从字音找到字的通假关系,用本字来解释通假字。上述几例中,都考查了对通假字的理解。例(3)中“振”通“赈”,译作“救济”;例(4)中“罢”通“疲”,译作“疲惫”;例(5)中“畔”通“叛”,译作“违背”;例(6)中“乡”通“向”,译作“向往”。

3.根据已知词语推断词义。如:

(7)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2006年上海卷)

“披”,成语有“披古通今”、“披文入情”等,可推断为“翻阅”、“阅读”。

(8)向之笑者,咸求假焉。——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2006年安徽卷)

“假”,成语有“狐假虎威”、“假途伐虢”,可推断为“借”。

(9)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害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2006年天津卷)

联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可推知“无乃……乎”为“恐怕……吧”。

(10)从衣文之媵七十人。——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2007年湖南卷)

“文”本义为花纹,“衣文”就是穿着有花纹的衣服(华丽的衣服)。

(11)夫子若有不豫色然。——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2007年福建卷)

成语有“不豫之色”,可知“豫”为“喜悦”、“快乐”之义。

(12)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2007年江苏卷)

句中的“死”是文言文中的为动用法,《陈涉世家》中“死国可乎”中的“死”即是这种用法。为动用法的翻译一般可采用“为(谁、什么)而(怎么样)”的格式。

4.根据词的构成(同义复合词、反义复合词)推断词义。如:

(13)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2006年湖北卷)

“捶楚”为同义复合词,“捶”是“打”的意思,可推断“楚”在此与之同义(楚,本为名词,指用来打人的荆条)。“捶楚”即“鞭笞”、“责罚”。

(1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2007年福建卷)

“平治”是同义复合词。这里“平”和“治”作形容词用,是“太平安定”的意思;作动词用,是“治理”的意思。当然,视作使动用法,译为“使……太平”也是可以的。

(15)身虽瘁臞,犹未有益。——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2007年湖南卷)

“瘁臞”为同义复合,可根据“瘁(面带黄色、憔悴)”推断“臞”为“清瘦”之义。又可根据字形(“臞”为“癯”的异体字),推断“臞”为“清癯”、“清瘦”之义。

5.根据句子的构成(同义对举、反义对举)推断词义。如:

(16)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2006年湖南卷)

“丰”和“寡”是一组反义词,据此可推断“缛”和“实”互为反义。“寡实”指缺少实际内容,可推断“丰缛”为词藻华丽(缛,本指华丽的装饰)。

(17)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2006年全国卷Ⅱ)

句中“誉”和“毁”、“召”和“去”分别互为反义。借助“誉(称赞)”可推知“毁”为“诽谤”,借助“召”可推知“去(使……离开)”为“赶走”。

(18)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2007年江西卷)

《出师表》中有“陟罚臧否”,本句中“陟”与“黜”反义对举,“黜”为“罢免”、“废黜”之义,可推断“陟”为“提拔”、“提升”之义。

6.根据句式推断词义。如:

(19)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2006年重庆卷)

“崇俭”即“崇尚节俭”,“虑远”即“思虑深远”,“喜奢”即“喜好奢侈”,由此可推断“乐近”与“虑远”相对,为追求眼前的快乐之意,即“及时行乐”。

7.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词义。如:

(20)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的,他都不接受。(2006年辽宁卷)

“遗”常用为动词,当“赠送”讲,在句中作“致(送)”的宾语,应理解为名词“礼物”。

(21)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2006年江苏卷)

“衣冠”的陈述对象为“槐”(人名),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穿衣戴帽”。

(22)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已经用刑法处置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的自新之路。(2006年重庆卷)

“目”带宾语“之”,显然用作动词,译为“看待”。

(23)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2007年广东卷)

“德”的对象为“狐(狐狸)”,应作动词理解,“感激(恩德)”之义。

(24)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2007年江苏卷)

“设”为动词,“设置”的意思,据此可推断“备”为名词,指防守的设备。

8.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如:

(25)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2006年江西卷)

句中的“床”字应作何解?联系下文的“坐”可推断为“椅子”。“榻”则可根据“卧”推断为“床”;现代汉语中有“下榻”一词,据此也可推断句中的“榻”应理解为“床”。

(26)吾于此人,不足久矣。——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很久了。(2006年上海卷)

句中的“不足”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不足”,根据语境,应翻译为“不满意”。这句话表明了李德裕对白居易的态度。李把白的文章沉入箱子,蒙满灰尘,根本不看;碍于刘禹锡的面子,拿出来打开,但马上又卷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他的一番话道出了个中缘由:“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原来他对白居易抱有成见,不满意他已经很久了,不想任用他。李德裕明知白居易的文章写得好,却从来不看,是怕看了以后改变自己对白居易的看法,说明李德裕是在有意压制白居易。文章最后拿贾谊与之类比,强调了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但遭人贬抑,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前后贯通起来看,“不足”只能理解为“不满意”。

(27)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2007年天津卷)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这样的吗?”)鲁哀公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文章接着讲述了其中的缘由。“夔”精通音律,是舜帝任命的“乐正(乐官之长)”。夔“正六律,和五声”,使天下大服。有人想增加乐官,舜帝说:“……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意思是说,夔能调和音律,使天下太平,像他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不再需要增加什么人了。结果“若夔者一而足矣(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被传成“夔一足(夔只有一只脚)”,与原意大相径庭,文章正是用此例来论证“传言不可以不察”的观点。因此,句中前一个“足”应理解为形容词“足够”,后面的“一足”是“一只脚”的意思,“足”应解释为名词“脚”。

要准确地推断词义,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互相印证。在所有的推断方法中,结合文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是最重要的。

总之,文言词义的推断,一要充分利用已知信息,二要充分观照语言环境。因此,文言词义的推断能力实际上是一种以基本知识为依据的综合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江陵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复合词同义反义
Dale Carnegie
含有“心”一词蒙古语复合词的语义
认识反义词
反义疑问句小练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南昌方言“X 人”式复合词考察
论名词补充式复合词的界定
使用广泛的“出”
构式视角下“X+N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类推及其语域特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