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作文新题设计六则
2008-03-11钟能文
钟能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父亲和孩子来到一堵墙跟前,父亲对孩子说:“给你10米的助跑,你敢不敢跳过去?”孩子用眼睛瞟了瞟那堵墙,回答说:“这么矮的一堵墙,没有一点问题。”于是孩子一跃而过。可他没有想到,墙那边是一条沟,他重重地摔在了沟里。孩子从沟里爬起来,愤愤地说“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父亲没有立即给予回答。过来一会儿,他们又顺着墙往前走了一段,父亲忽然停住,又对孩子说:“孩子,给你10米助跑,你敢不敢再跳过去?”孩子连忙说:“不行啊,我已经受伤了,脚还疼呢,再摔一下我哪里受得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指导]关键是对材料中的“墙”的理解。“墙”在这里只是一个道具,它所负载的信息是,人生会遇到许许多多堵墙。那么面对着这样一堵堵的墙,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呢?孩子第一次跳墙而过,却摔进了沟里,说明孩子对父亲的话过于轻信。推演开来,那就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把许多事情想得过于简单,遇到问题没有多听多看多想,就难免陷入莽撞。只有从不同方面来看问题,把事情想得周全一些,才能少摔跟头。孩子之所以摔进了沟里,是因为缺乏慎重。第二次孩子因为吃了一次亏,就开始变得畏首畏尾了。两次联系起来考虑,可以概括为,人生难免要摔跟头,摔一次就变得畏惧起来,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再进一步推演开来,就是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都在掌握之中,当我们不再把失败当成意外时,就与成功的距离拉近了。弄懂了材料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以自己某一次生活经历为例,剖解自己如何在遭逢失败的打击之后,又是如何挺立起来,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所要注意的是,立足于“我”的经历,最好以真实的事例为材料,尽量不要虚构或杜撰。因为没有真情实感的话,写出来的文章难免贫乏枯燥,缺少真实的感情的文章是难以打动读者的。如果我们不从自身选材,也可以将镜头对准历史,从历史上选取一些贴切的事例来演绎,也是一条好的方法。比如项羽在经历“四面楚歌”和“垓下之围”等一连串重大打击后,便心灰意冷,在“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思想支配下,自刎于乌江渡口。设若项羽能够过江东,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吸取教训,以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自己,东山再起也不是决不可能的事。当然在写项羽的时候,也还可以顺便带写一下越王勾践之事,从正面辩说。这样一反一顺措置开来,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构思之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都市某幼儿园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只有10%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而回到家中,近七成的孩子把时间用于看电视,近三成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很少有时间外出散步和做游戏;他们喜欢的玩具当中,电动玩具45%、芭比娃娃18%、机器猫12%。有人说:“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但他们生活的天地却越来越小了。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们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间文化环境也越来越远。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指导]材料所显示的意思非常明显,是就儿童的成长方面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要给儿童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的天地;二是要让儿童感受本民族文化传统。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意思来构思,没有必要非要把二者硬凑在一起。就第一个问题来说,从调查材料中的数字来看,相当多的城市儿童生活范围都局限在学校和家里,而在家里的时间往往都是呆在室内居多,所做的活动也都局限于看电视或者玩电脑游戏。这种活动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儿童缺少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过多地局限于人和机器之间的“对话”,使得儿童的人格成长受到不利的影响。应该让儿童走近大自然,走进社会,多与他人沟通。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第二个问题所面对的视野要更开阔一些。它不仅仅涉及到儿童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与疏远,更反映了我们民族正面临着民族文化的集体遗忘和丢失的处境。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这些根本的文化承继,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对过去的背叛。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东西,那么这个民族也将最终失去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格。顺着这样的思路来选择材料,谈谈自己对上述两个问题中某一个的看法,也就比较容易了。
三、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无论我们的爱有多深,我们都不能拿自己的原则做交易;无论我们的爱有多深,我们都不能背叛我们自己;无论别人是否忠于我们,我们都要首先忠实于自己;无论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都要小心地爱护自己;无论我们有多么身不由己,我们都要学习倾听自己的心声,守护住我们自己。因为,无论我们是否贫穷、富有、孤单、成功、生病、快乐,那个永远都会和我们在一起、永远也躲不开的只有我们自己。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面对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思路指导]面对自己,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次正面直视,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省察与觉解,是自己与自己的一次真诚的对话,一句说,是自己了解自己的一次过程。我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对自己保持清醒认识的意思。甚至孔子也说,君子不患人不知,而不己知也。看来孔子也知道人对自我认识的困难性。在许多时候,人有讳疾忌医的通病,很少会主动地去做自我批评。明确了这些基本的含义后,我们就可以作如下构想了。如果要是写成议论文的话,不妨就上面的立意来展开。可以就“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人为什么难以面对自己”或“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等方面来构思。以“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为例,可以就下面三个方面来论证:一是事物的发展总是通过内在的动力推动而进行的,因此只有充分把握自己的人,才能对自己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二是认识自我是唤醒个体生命觉醒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生命个体的自我觉醒,才能焕发出旺盛的激情,才能使人具有主动进取的动力;三是只有积极主动认识自我,人才能获得群体心理的信赖与支持,因为一个具有自我省察能力的人总是怀有谦逊的品德,从而与集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人际关系,而任何成功几乎都与孤军奋战无缘。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例举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印证。比如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把命都丢掉了,比如项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缺点,最终被刘邦打败,直到自刎之前还愤愤地将自己的败亡归咎于老天要灭亡他。如果写成记叙文的话,不妨从正反两方面例举一两件事例,说明自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比如某一次遭受挫折,能够正确地反思总结,最后终于赢得了成功。当然所举的事例最好要典型,能够吸引人,不要随便敷衍一下,或者凭空捏造一个事例。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人在三个城市办理有关证件,却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对待。第一次在一个城市,当他办完手续后,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很有礼貌地把证件整理好,然后从大玻璃窗后面——用双手递出来——还给他,并且还说了声,“谢谢”。第二次在另一个城市,当他双手把自己有关的证件递进大玻璃窗里,同样,手续很快就办理好了,不过,那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把证件还给他的时候,不是递出来,而是丢出来,并且很急切地说:“下一位!”第三次他到一个城市参加一个会议,当地政府很重视,安排了高规格的接待。开会那天,会场里有很多人,工作人员忙忙碌碌。他感到有些口干舌燥,便示意女服务员倒杯水,结果女服务员边忙手里的活儿边轻声地说:“等一会儿。”他心想,当客人要求倒茶时,这位女服务员为什么就不能礼貌地回答“好的,我这就来”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指导]三个城市工作人员办事对人的态度大有不同,第一个是极具人情的向人“递”,第二个是公事公办的对人“丢”,第三个是没有原则的让人“等”。这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对人的态度问题。由态度又很自然地想到待人要有礼貌。于是又开始想到礼貌的重要意义。一些同学想到这里,可能就要顺着这样的思路来谋划篇章了。以礼貌的重要性为立意基点,然后再分别联系三种不同的待人态度加以适当的评析,最后再联系即将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次重申礼貌的现实意义。这样一篇文章就形成了。我们说,这样构思,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对材料的利用过于忠实了,使立意显得“就事论事”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没有什么新意。如果我们将思路拓展开来,由三座城市工作人员不同的待人方式联想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把这些看似细节的服务态度当作城市之间软环境的不同,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即城市与城市之间软环境的差异往往与经济繁荣的程度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样一提升,角度就新颖了。
五、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经》里《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千百年来,杨柳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离愁的象征意义。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勾勒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表达了民间乡风的淳朴感情。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们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秋晨图,更加渲染了别后的悲伤!毛泽东《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歌颂,也表达了毛泽东真正民主的人本思想。杨柳,成了诗人们热情讴歌的一个物象。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些诗句的体会,围绕“杨柳”,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全文不少于800字。
[思路指导]首先要弄清楚“杨柳”这个诗歌意象的特殊含义。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风俗,即在分别之时,折柳枝给友人,表示挽留之意。所以杨柳,就成了古人离愁别绪的一种寄托,从而备受古代诗人的青睐。其次,要选择一个切入点,对杨柳所蕴涵的特殊的语意指向进行分析,再提炼出一个主题,为构思成文打下基础。前面说了,杨柳的含义比较明确,多指分别的离愁别绪。那么,该如何形成文章即该写成何种文体就成了下一个目标。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文体比较容易上手。一是鉴赏性文体,类似于以议论分析为主的说理文;二是写成近似于散文,将杨柳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纳入到一件具体的“事”之中,形成一篇以抒发杨柳所寄寓的感情为主要特征的文章。前者重在赏析。要赏析,就必须懂得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套路。如意象、意境、色彩、风格、韵致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非朝夕可以急就的。后者可以发挥想象,将杨柳所蕴涵的背景、人物以及情感等因素“膨胀”开来,形成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不管选用哪种文体,都需要对文学鉴赏和表现方法有较好的储备。也就是说,平时就要多阅读一些鉴赏性文章,掌握文学欣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否则,面对这种文体写作,是很难驾驭的。
六、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围墙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中国最伟大的建筑工程——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入侵,历时几个朝代筑起来的一堵“国墙”。古代城市有城墙,家庭有院墙,今天的小区、单位、学校、公园有围墙,大墙里面套小墙,形成重重围困、层层分割之势。墙,似乎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标识。
请以“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思路指导]墙,在这里已经不是一种可以触摸的实体了,而是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情结与载体了。所以这样的文章,不利于写成记叙类文体。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从一堵墙当中发现某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故事情节来。这使我们很容易想起汪曾祺先生写过的有名的《胡同文化》一文。那是一篇以分析胡同所具有的文化成分的文章,是将具有实体特征的胡同所蕴涵的文化密织在一起的文章。因此,要写好关于“墙”的作文,就要理解作为“墙”所具有的文化特征。顾名思义,墙,是一种抵御与封闭的形象,它的属性在于阻隔与断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锁定某一个特定的墙,比如校园的墙,它存在的基本作用是保护学校的系统安全,它存在的负面意义是将学校与社会隔离,认为学校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这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一个自足的文化心态。学校似乎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发生场地,它拒绝他者的进入,以求得一种貌似安全的环境。实际上,这种将教育排斥在社会之外的形式,反映了我们的学校教育缺乏应对社会的足够的开放气度与胸襟。这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北京大学是否对外开放的一场争议。当学校的存在不能充分接纳社会的“异族”进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的“小农”意识,它与社会的需要缺乏相应与应然的交流与沟通的关系。自然,学生的“学”与将来的“用”,也就很容易脱节了。学非所用,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例举外国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校园没有围墙的情形,可以设想这种没有围墙的“敞门”的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人心中的“墙”为分析对象,还可以联系世界开放与多元的格局对围墙文化的冲击以揭示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墙”文化所面临的新的处境和困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具备了一种深度和广度了。
[作者单位:安徽舒城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