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实论据,严密论证

2008-03-07金星闪

中学生优秀作文·初中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安乐忧患论据

经典导引

一、论据

论据分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名人名言、古诗文佳句、科学原理、民谚、格言、警句、熟语等都是道理论据,也叫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可以取自我们自身的、身边的、历史的、文学作品的、统计数字的、广播电视等各种传媒报道的真人真事。事实论据要充分、典型、真实可靠才有说服力。如何尽快找到充足的论据呢?①将已有的事实论据从反向阐述,使一个论据变成两个论据。②联想相似事例使论据丰富。③联想一个相反的事实,正反对比。

二、论证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等。同学最常用最拿手的是例证法,也就是摆事实,但要注意详略,重点的事例要多写,非重点的略写。还要注意正反结合或多类结合,使论证严密。引证法就是讲道理。是引用“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用好引证要注意针对性、简洁性、准确性。引证法和例证法结合才能让人折服。喻证法就是通过打比喻使论点阐述得更加通俗易懂,活泼风趣,从而让读者认同。但要注意恰当并兼用例证法和引证法。类比法与喻证法有相似的“比”和“喻”,不同在于类比法是借某个类似的事物或事例,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达到阐发论点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①对比论证。即从正反两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实。②因果论证。就是针对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如果这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弄清这个问题观点就清楚了。③引用典型事例时,把说明论点突出中心的内容强调一点。④驳论中还可采用层进式、演绎式、归谬式等方法论证。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能使议论雄辩有力,所以,我们应该在议论中尽量多运用一些论证方法。只要同学们平时勤于积累论据,写作时精于筛选论据,巧于安排论据,善于思考论据,运用多种方法,严密论证论点就不是一件难事。

★佳作示例一

读点孔子

■ 墨 洋

有感于年华消逝,渐入老境,在河边站着一位老人,情不自禁地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纵使周游列国去游说,也未完成复兴周礼的夙愿,杏坛边还是这位老人,惨惨戚戚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位老人身材不算魁梧,可敏锐的大脑中闪烁着智慧与哲学;这位老人相貌不算出众,但炯炯的目光中折射出不朽的光芒。有人说他之于中国,正如耶稣之于西方。的确,自他逝世的那天起,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的那天起,两千年了,他的言论中透出的道德准则时时刻刻要求着国人。他就是孔子——一位亘古不灭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这一日,我闲暇,阅读了孔子的著作,竟发现许多话语都已成为如今人们立身之本。譬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句话多么深刻地阐述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这不仅仅是孔子对君子小人最直接的分类标准,更是他对每个仁人的期待。试想想林则徐,他因虎门销烟而标榜史册,但也因此而被腐败的道光皇帝贬谪流放。但是他毕竟是“坦荡荡”的浩然君子,在新疆依旧为民众挖水渠、兴水利,修建了造福一方的“皇渠”。即使不再为官,他也从未违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条。又如子所曰:“君子贞而不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在乎信誉,也要执著地追求真理,对它忠贞不二。孔子作为封建时代的老师,能支持并鼓励与学生在问题上的争执,他认为这也正是探求真理的最好办法。记得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瞧,这就是哲人的思想,就算天各一方,也存在共通之处。还有更多,在厚厚的四书五经中找寻,我总会不经意间拾起许多深邃的果实。

这就是孔子,这也不是孔子。他,无论为官还是育人,总是谏君主、告百姓一齐去实现“仁”的目标,他也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布施“仁”的标准到生活方方面面、世界角角落落,他更追求大同世界的伟大理想。孔子,拥有圣人的胸怀,亦含有圣人的思想。

在东亚这个“儒教文化圈”中,韩国是至今唯一一个还坚持着孔子思想的国家。他们在家中,遵循百行孝为先;工作时,牢记要怀着赤胆忠心;祭祀时,不忘按照《礼记》之准则。这样看似很守旧的人们,却在现代社会许多方面制造着“韩流”。他们对孔子学说的鼎力支持,或许也正由于他们受中华文化两千年的熏陶。如果说一个国家将舶来品发扬光大值得我们反思,那么让本土文化不再普及乃至匿迹。更引起我们担忧。现如今,四书五经早已变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古籍,《论语》《大学》这些早已远离了大众,取而代之的则是西方道德文化的大举“入侵”。辨证看来,我们不可否定儒家学说中的一些封建色彩,但其中更多的却是至今也适用的积极的道德准则。既然它已根植了几千年,那些精髓理应成为我们民族的族魂。倘若将延续千年的民族之根连根拔掉,那绝对是另一个印度佛教的悲剧,不仅会让韩国——这位师从中华的学生悲哀,更会给孔子“仁远乎哉”的疑问添上一个最荒诞、最无理的答案。

请拿起这些书,读点孔子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这句名言曾警醒着一代代世人。

“乱世出英雄”,这虽不一定正确,但忧患纷争磨炼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有多少英雄人物不是在困境中成长的呢?而沉迷安乐,危机必来。我们不仅要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更要正视危机,正视安乐,在安乐中忧患。

平静的水流常让人联想到一帆风顺,但在这样的水底更多的是令人防不胜防的暗礁,险患重重,驾船时一不小心,就会葬身在这平静的水底。

清朝末期就是如此,朝野上下无一不沉浸在天下太平的氛围里,统治者闭关自守,心存侥幸地坐享安乐,心想着清朝的万古流芳,对西欧各国的飞速发展,视而不见。那些八旗子弟,王孙大臣贪图享受,骄奢淫逸,忘记了来自西方日益强大的威胁。而此时,统治者仍洋洋得意地宣称:“天朝地大物博!”他们哪意识到危机可能就潜藏在如此的安乐背后?哪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暗礁”。不久,清朝灭亡了。

如今的中国日益繁荣,人民和乐,可谓喜事不断:神舟五号飞入太空,中国加入WTO,参加基因工程……这样的时代应当是安乐的时代吧?但改革开放带来了繁华,也带来了不文明因素,带来了贫富悬殊过大,带来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可党和政府没有为安乐的现状陶醉,领导人民在安乐中不忘这些忧患,为创建和谐社会而不断奋斗。

真实,有多少的朝代不是像清朝一般“盛极而衰”,又有多少英雄不是在成功后放松警惕,以为风险不在,而导致以前的努力毁于一旦。他们显然只看到风平浪静,而忽视了暗礁险阻。的确,在安乐的顺境之中,又有几人能像如今的中国一样明智,依旧清醒地小心前行呢?历史是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就像有人刚在学业上、事业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便沾沾自喜,对别人的努力奋斗不以为然,忘了残酷的竞争,最后只有一败涂地。

安乐能使人丧失意志,让人沉沦于玩乐之中,不思上进,反以安乐为幸,贪图享受,这样终究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可悲的是,顺境中的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忧患,在安乐中忧患,不被太平的现象所迷惑,警惕着四面潜伏的危机与“暗礁”,以此为动力,为鞭策,磨炼意志,这样安乐才能延续下去,并成就千古传颂的伟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孟子留给后人的智理名言,它们在历史千年的风沙中熠熠生辉。而“在安乐中忧患”,不也同样值得记取吗?

★教师点评

围绕孟子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在安乐中忧患”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并归纳论证。清朝末年统治者坐享安乐,当今政府和国人在安乐中忧患,形成对比,事例典型有说服力。文章内容集中,语言精炼,逻辑性强。(金星闪)

猜你喜欢

安乐忧患论据
齐心
Never give up 永不言弃
军人情怀
画里有话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哲理漫画
戒指(外一首)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天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