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08-03-05王海霞
王海霞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乐读”、“读会”、“会读”呢?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爱动手,好发问,但自学能力、自我克制能力却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要把握住学生阅读心理,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学会阅读。
1以疑促读,让学生“乐读”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动力,思维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一名教师,只会“解惑”是不够的,更要会“设疑”,并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探讨问题的兴趣。如在“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演示受精卵的分裂过程引入,然后设疑并用投影仪展示所提出的问题:
(1)动物的受精卵分裂、分化后形成哪些组织?
(2)这些组织各自分布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有哪几种组织?
这样,学生产生疑惑,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注意力便能集中到教材中去。
2加强指导,让学生“读会”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尚不具备完全的独立阅读求知的能力,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2.1阅读文字要和识图有机结合
图文并茂、以图代文是生物新课程教科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是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了什么问题,或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的阅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与阅读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时,就可按照“观察模型——看文字——看挂图”的程序去理解和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并且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看图方法和观察方法。
2.2阅读要和动笔、动手相结合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一个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语言转化的过程,不仅要口读眼视,更重要的是要与动手、动笔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刺激和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阅读的效率。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归纳,及时勾划出重难点。其次,阅读还要和动手相结合。如在学习“观察动物细胞”这节课前,让学生预习知识的同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动物细胞的模型。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的认识,做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结合。
2.3课堂阅读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阅读作为学生求知的一种手段,它既包括对教材的预习阅读、课内阅读、复习阅读,使学生领会其中的主要内容,掌握要点;也包括对生物学知识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独立的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课外读”,以此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注重方法,让学生“会读”
教是为了不教,在学生“读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会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学阅读时间,在他们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在刚开始教师可先指定内容让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的步骤。①浏览。首先要求学生迅速把内容看一遍,大体上知道这段文字的重点和难点,阅读时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如在学习“肺活量”概念时,要抓住2个“尽力”,即尽力吸气和尽力呼气。②发问。对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阅读,提出问题以备在深入阅读中思考,寻求答案。③精读。带着所提问题,对文字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④复述。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回忆检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阅读效果。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这个知识的“爆炸”时代,才能真正做到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