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光同行 永不止步

2008-02-05李玉纯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年12期
关键词:器件光学光纤

李玉纯

10月12日。电子科技大学“名师讲坛”,一位青年学者对着台下众多学子侃侃而谈,从光子学到光纤通信,从光电传感的应用到国际前沿研究,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引来众学子无限神往。这位学者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负责人刘永教授。

11月10日,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楼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两鬓斑白的学者正在指导研究生。从实验设备的调试到实验结果的产生,从研究方法的论证到具体器件的应用。他一丝不苟、谆谆教诲。这位老学者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的创建者刘永智教授。

站在讲台上的刘永没想到的是,20多年前还如同这台下学生一样对光学充满好奇的自己。会在20年后成为一个汇聚了20多名科研骨干的科研团队负责人;一生严谨治学的刘永智没料到的是,一个20年前一分钱都没有的团队,会在2a多年后年科研经费达到500多万元。

从刘永智到刘永,从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的诞生到发展壮大,这其中,记录的是两代追光者在科学领域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

创业:从零开始攻坚克难

当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批科学家提出“集成光学”这一概念的时候。还只是一名电真空器件课程助教的刘永智兴奋不已,因为在教学和研究中他就试探着去揣测:一种完善而可靠的薄膜技术将对大力研究和发展光通信有极大推动。

得到来自世界著名通信专家的集体“验证”,刘永智立马在所在的506教研室里开始“捣鼓”着要搞半导体激光器。他东奔西走筹钱,跑到大连、抚顺等地。买材料、设计水电气配置。甚至请了外国专家来作学术报告、找外国专家的实验录像来看。他期望着在国内能开始这样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但是对于这项在世界上也刚刚起步的研究来说,困难重重。

刘永智并没有放弃。困难中,他获得了去法国Limoges大学微波与光通信国家实验室进修的机会,于是他收拾起行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异国求学之路。

1985年,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后的刘永智面前出现了三条路:一是接受实验室主任的邀请继续留在法国,二是去北京那家给了很高酬劳的大公司,三是回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搞集成光学。刘永智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回母校继续他出国之前未完成的研究。回来后,刘永智发现。他原先建立的半导体激光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随着自己的出国而停滞不前,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两三个研究人员也四处分散了。

一切又都得从零开始。

“单模光纤精密耦合台”是分家出来的刘永智带领团队真正意义上做成功的第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实现将半导体与光纤耦合相连接的项目。由刘永智所建立的集成光学实验室和重庆一家研究所共同申请。在这之前,刘永智和该研究所就经常打交道,上到所长下到普通的技术人员他都认识。在一次和该所所长的闲谈中,双方突然谈到了单模光纤精密耦合台这个项目,大家都认为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紧接着双方就开始写方案,做测试。不到一周的时间完整的研究方案就形成了,并且一举打败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成功申请到该项目。

在项目研究阶段,为了避免重蹈做DFB半导体激光器研究时的覆辙,刘永智和对方从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到项目进度,都进行了详细规划和商讨。这时候,杨亚培、叶玉堂等科研骨干先后进入集成光学实验室,实验室由最初的一人成为有5個人的科研小团队。

刘永智盘算着,如果这个项目成功的话,可以再试着选留和引进一些年轻教师加入团队。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天一大早。刘永智都会早早地来到了那间有些破旧的实验室里,虽然实验条件有些艰苦,一些发锈的设备,空气中弥散着化学物呛人的味道,而在刘永智看来,这一切都令他着迷。不久,同事们也纷纷来了,调试设备、进行工艺试验……深夜了,这里的灯依然亮着。

有时候,没有合适的试验设备。刘永智就骑着自行车到成都的各大电子市场去买零部件来自己设计、组装。为了尽早攻破难关,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实验中,所有的科研经费也都投入到买设备上。

当日历翻到1991年的时候,希望的曙光终于呈现在了他们的面前,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成功投产。专家组评审认为该研究成果不仅是国内首创而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年,该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守业:瞄准前沿集大成

科学研究不仅要瞄准国际前沿,还要赶在他人之前做出原创性成果。尤其是“集成光学”这门研究媒质薄膜中的光学现象,以及光学元器件集成化的一门学科。随着人们对光通信、光学信息处理的需要而变得日益重要。同时团队成员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中形成的技术如不运用于实践,就如废纸一张,更谈不上创造效益。

于是初尝甜头的刘永智开始带领团队及时追踪前沿,以已有成果为切入点,涉足集成光学的多个应用领域。从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器到光学信息处理,从导波光学原理到薄膜光波导器件和回路,从材料科学到光学仪器到光谱等多个方面去攻关和渗透。

这一时期的研究,对团队来说,项目不在乎大小。科研经费也不在乎多少,凡是认为可以通过团队的努力去争取的都要积极去争取,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刘永智认为,科学研究就如盖房子,打好地基后,就要不断地往上面一层层地添砖加瓦,最终房子才能盖起来。但是科学研究靠的是人,刘永智知道,光靠他和叶玉堂、杨亚培等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把集成光学实验室做大,就得引进人才壮大队伍,他开始到处物色合适的人才。

刘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刘永智的视野的。1992年,作为导师的刘永智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选拔面试中看到了这位和自己的姓名只有一字之差的学生。面试显示,刘永不但才智过人而且对集成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人正是团队所需要的。同年9月。刘永正式成为了刘永智手下的一名研究生,开始跟着团队的前辈们一起走南闯北,早出晚归。一起在科学的道路上冲击、拼搏。

期间,和团队研究人员一起为自贡恐龙灯会做激光显示项目是刘永至今都难忘的一件事。自贡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1994年,自贡市迎来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盛况最空前的一次灯会。在这次场面空前宏伟的灯会上。百个大中型灯组和上千个小型灯品或构栋雕楼,或临春组合,或彩笺书画,显得辉丽万端。这一切,都离不开集成光学团队成员们的功劳。

为了让此届灯会更加动感、更具有科技含量,灯会主办方辗转找到了搞集成光学研究的刘永智,出资50万元。希望他们能用激光在灯组上打造出千变万化的动画的梦想。达到艺术演示的效果。接到这个任务后,刘永智立即召集所有人开会商讨有关方案,并多次前往自贡考察现场情况。在反复研究后还是有一个问题难倒了大家:用普通的反射镜后,灯光再照到反光器上后,立即就发散了,并不能汇聚到一起形成强光束投影到需要的地方。怎么才能使光汇集起来呢?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前例可寻,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百思不得其解。

眼看着三个月的期限就要到了。灯会也一天天地临近了。大家焦急万分。突然有一天,刘永智在做实验的时候想到了能否用发射镜一试。他立即找来了刘永等人,马上开始实验。结果一换上发射镜。所有的光都聚拢来,形成一道道高亮度的灯束。团队成员拥抱在一起,庆祝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后来。刘永智所做的灯光艺术演示技术就在国内出名了。珠海、广西等地的很多单位都邀请他们去做。

亲身参与这样的研究,刘永体会到了科学之路的艰辛和不易,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光的追求。他告诉导师刘永智,他要以导师为榜样跟随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去攀登更高的科学之峰。

之后,刘永智又带领着刘永和团队其他人一起在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攻克了包括液晶耦合测量仪在内的近四五十个科研项目,团队的横向科研经费达到了三百万元。团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叶玉堂、周晓军等教授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开辟新的研究天地。

而这一时期的刘永智,却开始了思考团队未来的发展前景。

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他深刻地认识到科学之路永无止境,需要不断地跟踪国际前沿,学习新东西。于是他找到刘永,建议他应该趁着年轻到国外去看看,学到一些新思维新方法。

2000年,在刘永智的帮助下,刘永远赴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继续深造,这一去就是7年。

与此同时,在“送人才”出去之后,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对科学研究带来的不利影响,刘永智不断地从外面引进人才加入团队。先后从新加坡引进了从事非线性光学、纳米光子学和集成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李和平教授。从四川大学引进了郭小伟、李剑峰、唐熊贵等从事光学研究的学者。团队成员从单枪匹马一跃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人数较多的几个团队之一。

拓业:凝练方向团结奋进

2007年3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行李箱里放着IEEELasers&Electro-OpticsSociety;全球12名最佳博士荣誉证书的刘永,在刘永智导师和光电信息学院领导郑宇涛书记、蒋亚东院长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做出了和导师刘永智当年同样的选择——回母校继续从事光学研究。

在荷兰留学期间,刘永在新一代光网络中的光路由器和超高速光信号处理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各类重要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回到学校后不久,郑宇涛书记找到他,希望他能利用在国外所学,带领团队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同时,由于团队负责人刘永智即将退休,郑宇涛书记希望刘永能秉承恩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担当起团队发展和建设的重任。

不久,刘永出任团队负责人。新官上任三把火,刘永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经过考察,他发现团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所涉足,相应地。团队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分散。结合国际前沿研究和国内情况,刘永将团队的发展方向锁定在了两方面:一是微波光子信息处理、集成光学研究;另一方向是光纤通信光子信息处理、光纤传感器。

有了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后,团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团队在微波信号高速光学模/数转换器、智能超高速光子信息处理、基于有机聚合物的微波光子集成器件、光纤传感等研究方向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高速光学模/数转换器研究方向上,团队几乎囊括了目前能申请的所有国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总装备部项目等;在有机聚合物微波光子器件方面,在总装备部相关项目的支持下,自行研制出了自有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的有机聚合物材料。并与有机聚合物材料领域国际领先的康宁公司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密切合作,共同研究有机聚合物材料及器件,掌握了有机光波导及器件制作工艺,并制作出了国内领先的器件原型;在光纤传感的防灾减灾方面,团队采用分布光纤应力传感技术成功研制出“山体滑坡推力监测系统”。与国土资源部合作在三峡库区进行了长期的现场试验,被专家评定为唯一能实现滑坡体内应力提取的检测方法,并在三峡库区进行推广使用;在军用光纤传感方面,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一系列光纤振动、温度、气体、应力、磁场、速度等传感系统,并交付相关单位使用,受到用户的好评……

同时在团队建设方面,刘永给团队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短期目标,就是要多让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担任主要角色,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使他们得到快速的提升。刘永认为,如果团队是一只即将起飞的雄鹰,那么这些青年教师就是羽翼,只有让他们丰满了,这个团队才能越飞越高,才能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历练出更多的精彩。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刘爽、张尚剑等老师先后被选派到国外留学。

团队的长期目标,就是要使团队在国内达到领先的水平。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找到团队创新的新亮点。

在刘永的带领下,目前团队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具有活跃学术思想和勤奋工作精神的队伍。团队目前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集成光学平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集成光学器件的从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器件设计到器件工艺和器件测试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目前团队有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有两人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团队并没有满足于已有成绩。如何在新兴的量子信息、生物光子和纳米技术上,找到新的发展点,将是这支队伍要努力去追寻和达到的目标。

猜你喜欢

器件光学光纤
滑轮组的装配
Find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大气光学现象
中国特种光纤产业正衔枚疾走
长飞光纤:中国光通信A+H第一股
光纤与光纤传感器
第2讲 光学知识专题复习
富通G657光纤预制棒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几何光学考题的三突出
通用贴片式器件及应用电路(四)电压变换器ICL7660及ICL7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