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学研合作 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2008-02-05胡海岩
胡海岩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科技、教育与产业资源整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高校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标志及其建设的助推器。北京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坚持以“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为服务面向。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指导方针,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独具北理工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了科研水平,提升了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为服务面向,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学校。也是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高校。独特的历史地位赋予了学校在国家实现国防现代化、工业信息化的道路上,在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防创新体系构建中更多的责任。以“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为服务面向,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发挥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是北理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石。
近七十年来,几代北理工人怀着报效祖国、服务国防的赤诚之心,面向军工领域,以解决我国国防科技实践中的重大科技难题为己任,与企业、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电视发射接受装置、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第一台20公里远程照相机,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国防科技人才,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长期以来,北理工一直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等大型军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机械、运载、动力、控制、探测、通信、计算机、材料、化工、能源等领域,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与多家军工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关于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开展着多层次合作。
新时期,北理工在继续瞄准国防科技领域的战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一方面,注重把产学研合作的链条延伸到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校地合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国防科技优势和特色。加强与军工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同时,强调把产学研合作延伸到非军工企业。比如。学校在轧钢过程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制的某计算机系统不仅成功应用在太钢炉卷轧机,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年直接经济效益,而且不断得到开发和改进。应用于武钢、马钢、上钢一厂、太钢、柳钢中板、柳钢热连轧、临汾钢厂等,每年为企业创造了数亿元效益。
学校还积极开展与省市各级政府产学研校地合作。产学研校地合作是地方政府引导。大学与当地企业参与,形成官、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这类合作中,当地政府的科技部门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并提供项目开发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在校地台作中,密切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需求。扩大学校产学研合作领域。显著提高了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能力。学校分别与云南、吉林、辽宁、山东等地签订了省校产学研合作协议。与珠海、中山、昆明、盘锦、乌鲁木齐等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合作从项目合作发展到共建科技园、研发中心等深层次的合作方式,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科技产品,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在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的省部产学研合作精神指导下,学校积极与广东省近百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效果良好。目前,学校已在中山和珠海建立了多家研发中心(实验室),与东莞市柏百顺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建的“阻燃技术研究院”被东莞市政府列为行业创新平台。
实践证明。北理工在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科技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程度上由产学研合作而来;学校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产学研合作密不可分。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是大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功能发挥的重要杠杆,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撑。
探索“平台+项目+人才”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长效、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平台+项目+人才”相结合的产学研联合体是以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纽带,以人才为核心。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是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人才与项目相结合。产生集聚效应的可持续发展体。
目前,北理工已与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了研发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多种平台。依托平台基础。在车辆、机械、材料、化工、通信、光电、控制、计算机及软件等多个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培养了一大批相关科技人才,形成了平台、项目、人才良性互动的百余个产学研联合体,建立了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中山装备制造研究院的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
2004年,北理工与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天雁”)联合成立了“汽车零部件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双方在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双方开展的新产品研制、测试等10余项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北理工多次派出专家对湖南天雁进行员工培训,并派出教授作为公司的长期咨询专家。为公司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与北理工成立了“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项目为纽带,合同为主要管理方式,按照精简、高效、开放、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运行。经过双方多年的研究合作,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成功实现点火。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是国家“863”计划唯一立项的氢燃料重点项目,它的成功点火标志着我国氢内燃机研究技术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氢内燃机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在中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中山成立了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光电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和应用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中山市负责提供启动经费及场地,并投入经费进行实验室建设,学校派驻研发人员在研发中心开展科研工作。并提供硬件和软件设备进行配套。如今,双方合作进展顺利。
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指导,开拓军品、民品和谐共进的新格局
在产学研合作中,北理工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指导,发挥国防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民品研究。
实现了军品、民品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一批创新型科技成果,促进了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成功地实现了学校科研结构的转型。
近年来,北理工在民用科技方面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绿色能源、新型材料、电动车辆、生物技术、弹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科研优势。涌现了一大批“军转民”项目成果。如在火工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烟火技术为浏阳等地的烟花厂提供了多年的技术支撑;赵家玉教授团队研制的“动态烟火”使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流光溢彩、精彩纷呈;王涌天教授团队在承担军方项目某器具的研制中利用增强显示技术开发了许多民品项目,已在中国科技馆、广州科学中心、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等成功应用;军车的发动机和传动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车辆和越野车中;爆炸技术应用于楼房船舶拆除、矿山开采、粉尘爆炸分析;军用材料应用医疗器械和医药等等。
北理工在“民转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孙逢春教授团队研制的纯电动大客车。以其节能、环保、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实现了奥运场区“零排放”的目标,兑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的承诺;杨荣杰教授团队在研究民用有机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其隐身特性,立即把其用于某装备的壳体隐身,取得成功。在海水淡化研究、激光雷达研究、电磁辐射研究、机器人研究、药品研究、环境污染研究等领域还有大量类似“民转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例子。
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增长点,推动产学研合作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著名的硅谷,以后各类大学科技园不断涌现,我国大学科技园也在此背景下开始诞生并取得较快发展。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生力军。北理工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增长点。不断推动产学研合作。目前,学校已有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北京理工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理工创新高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三家科技园单位,并取得较快发展,成为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一个亮点。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于2003年10月經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建有理工园、密云园、宁波分园、云南分园及房山石楼医药化工孵化基地。园区内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公司、共享实验室服务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机构形成的孵化平台。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进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行列。
北京理工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于2003年7月,由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创业园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和利用学校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环境、人才、科研、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先后吸引了8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企业涉及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车辆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并全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正在健康发展。
北京理工创新高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建立。是经北京市科委认定的孵化基地之一。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涉及机电、信息、新材料、医疗器械、节能产品、环保和军转民产品等领域。成立以来,为高科技成果创造了良好的产业转化环境,提供了配套的硬件支持和软件服务,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首都的经济建设。
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横向联系,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
产学研国际化水平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尺。北理工产学研合作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国际合作为扩展,充分利用自身先进的科研优势与对外交往的便利条件。先后与国外100多所大学或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建了多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科研成果,为学校和国家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这其中与爱立信和SMC公司的合作最具代表性。
北理工自1996年起,与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瑞典爱立信公司在数字移动通信领域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国际科技合作。双方成立了数字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对第二代GSM、第三代WCDMA、第三代增强型HSDPA和B3G/4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宽带语音编解码器、汉语语音识别、无线链路自适应等领域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位居国际领先。其中语音编码的主观评测技术经过多年积累。取得重大突破,于2006年经国际电信联盟(ITU)授权成为国际语音编码技术评测单位,并参加了2006年11月开始的ITU-T测试项目——内嵌式变速率语音编码器初选阶段测试。此次评测是汉语第一次作为ITU语音技术正式评测语言。也是中国第一次深入介入ITU国际电信语音技术标准化工作。北理工是承担此次国际语音技术评测工作的唯一中方单位,也是所有评测单位中的唯一高校,为我国在国际电信标准组织赢取了更多的话语权。该中心还在无线链路自适应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申请的国际专利被爱立信公司采纳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候选技术方案。
北理工与世界最大的气动元件生产厂家——SMC株式会社于1993年10月合作创立了SMC北京理工大学技术中心,成为国际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SMC公司的支持下,对一种新型的驱动器——气动人工肌肉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实验研究,然后采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驱动器,研制出了具有复杂肩关节结构的7自由度仿人手臂和采用内骨骼设计的仿人灵巧手,它的尺寸设计与一般人类的手相同,具有5指结构、19个自由度,在外观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仿生性。对仿人手臂和灵巧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后,采用智能控制方法提高了机械手的位置控制精度和响应特性。
通过不断深化的产学研合作,北理工日益成为知识的创新源、国民经济的增长源、科学技术的转移源。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理顺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体制,激发产学研合作的巨大潜能,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将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不断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