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信的趣事
2008-02-02李甲孚
陈遵写的应酬信
古代做官的人为了搞好公共关系,不得不四处写信应酬。特别是地方官要和京师的长官、朋友们保持联络,请其关照;地位低的官员要向地位高的官员通候,表示有礼。至于在京师的官员向地方官员写信,有的为了推荐吏员,有的在关说人情,有的是通候性质。以上的信都是官式的应酬信。
汉宣帝刘询小时候常和一个叫陈遂的人在一起玩牌,即皇帝位后就派陈遂为太原太守,元帝即位,又将陈遂调到京师做京兆尹,不久升为廷尉。陈遂的孙子陈遵自小丧父,跟祖父住在一起,祖父不断教他读书写字,因而长于书法,朋友收到他的信,都收藏起来做纪念。
陈遵不久被任命为河南太守,他从京师起程到河南就任,朋友好几百人都来为他饯行。他到河南后,请了十个书吏,专门帮他写信。他写信时,上身靠在几案旁,口里说出信的文字,书吏将他说的记录下来,誊写在一张绢帛上。写完以后,陈遵校看一遍就签名套上信封寄出。他的朋友很多,情分和友谊都不相同,有的有很亲密的关系,有的只是泛泛之交,陈遵记得清清楚楚,措词也恰到好处。(见《汉书·陈遵传》)
雁足传信
《大汉天威》历史剧,描写汉武帝不肯派公主与匈奴和亲,因而引起战争。其实在武帝以前、武帝以后,西汉都在与匈奴和亲。武帝的儿子刘弗陵———昭帝,就派过宗室的公主与匈奴和亲,并利用这个关系,正式向匈奴大单于要回十九年前派到匈奴的使节———苏武。大单于说:“苏武早就死了。”第二次汉朝再派人向大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下了一只从匈奴飞来的雁,雁的左脚上缚着一封用帛写的信,信上说:‘苏武还住在一个湖边。”大单于知道瞒不下去,才叫人把苏武交给使节带回汉朝。后人写信,从此开始以“雁”“归雁”“过雁”“雁足”做书信的代词。黄庭坚诗:“衡阳有归雁,他日更佳音。”杜甫诗:“深惭长者辙,重得故人书,虽无南来雁,看取北来鱼。”“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道州手札适复至,纸长要自三过读。”都是。
友情真挚的信
后汉马融回信给他的故人说:
“你派孟陵奴捎信来,看见你的手迹,我内心的喜悦真是说不完尽,等于见面一样。
“你的信共写两张信纸,每张信纸写八行,每行写七个字,七八五十六,两张信纸写了一百一十二个字。”
延笃回给张奂的信,也在讨论别情:
“我们阔别三年,我做梦都在想你,我没有一天不在念你。
“伯英来,承你写信给我,非常喜悦。你这封信写了四张,我读了三遍,好不兴奋。”
诸葛亮写的信
在蜀汉做掾吏(幕僚人员)的马良,擅长写作书信,诸葛亮的普通应酬信件有时请马良代笔。马良有一次奉派赴东吴担任外交使节,临行前请丞相诸葛亮写一封信推介,他说:
“丞相和吴国高阶层很要好,请写一封信介绍,以便顺利推进两国的外交。”
“你自己试拟一篇信稿吧!”诸葛亮说。
马良代替诸葛亮拟的信稿的原文是:
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助。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诸葛亮这封信是写给东吴国君孙权的。孙权收到诸葛亮这封亲笔信,又看见蜀汉派来的马良是一表人才,言谈也非常得体。孙权当时急于和蜀汉修好,因而非常欣喜,蜀吴二国的外交关系进行得非常顺利。
蜀汉后来又改派尚书令费祎到吴国做使节。费祎喜爱饮酒,酒量很大,孙权想利用费祎这个弱点刺探蜀汉情形。有一次,孙权请费祎饮酒,当他喝醉的时候,孙权向他探问时事,要他对时局发表意见。费祎表面酒醉,心里并不糊涂,他借酒醉不答。回到使馆以后,把孙权询问的事一条一条地列出来提出他的答案,写信回复孙权。孙权这才知道费祎是一个很机警的人。
洪乔之误
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人,他是殷浩的父亲。他在赴任豫章太守时(豫章即今江西省南昌市),京城里的友人和同事纷纷托他带信,有一百多封,携带非常不便。他走到石头镇时,实在吃不消,把一百多封信全部投在白头河中,口中并念念有词地说:
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
后人描写信没有收到,用“付诸洪乔”和“洪乔之误”的句子就是这样来的。
朱瑒写信索故人头
《南史》记载:梁朝的建宁公王琳在战争时,为陈朝的将军吴明彻杀死,他的头被割下来,悬挂在建康(今南京)城门上。王琳的旧部朱瑒写信给在陈朝做仆射的徐陵,请他把王琳的人头送回安葬,信上说:
“梁朝建宁公王琳,他轻身殉国后,身在九泉,头在千里以外,身首不在一处,埋葬非常不便。
“我早年追随过王琳,蒙他对我知遇。现在为了安葬故人,希望准许将王琳的头送回安葬。”
徐陵接到朱瑒的信,非常钦佩他的志节。恰巧吴明彻每天晚上睡不安眠,做梦也梦见王琳向他要头,徐吴两人就向陈武帝陈明原因,派人将王琳的头送给朱瑒,由他安葬。
李白写信自荐
诗人李白在没有成名时,曾经用毛遂自荐的方式,写信给当时荆州剌史韩朝宗,请他向朝廷推荐,信上说:“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以你(指韩朝宗)是综理文章的司命,是观察人才的宗主,只要经过你的鉴定,就是一个人才。”
韩愈在考取进士以后,也像李白一样,写信给当时有地位的人自荐。他最初写信给邢尚书说:“布衣之士,身居困境,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
他在写给李侍郎的信里,并详细说明他的处境。信上说:“我应举求官,已经二十多年了。不幸自己命薄,常常遭受别人的进谗,以致没有成功。现在年纪渐渐老了,头发秃顶了,仍然逢不到一个知己,真有‘识者难过的感受。”
其实韩愈写这封信的时候,不过靠近三十岁。他写给宰相的信就说过:
———现在有一个人,二十八岁了。他每天读书写文章,居困守约,没有一点怨恨,只希望求知于天下。历经礼部四次推举,吏部三次选拔,还是得不到一个九品的官位,怎不叫人惶惶不安?
———全中国这样大,没有一处容身,每天饭吃不饱,冷无衣穿,虽然有人笑我太傻,但是我还是很坚定地等候消息。
———当前的仁人如您,居于上位,我如不把我的处境向您陈明,那就是自弃。所以我写这封信给您,说明我的心意,如果再不得志,只好自叹命薄了。
韩愈写给宰相的信仍然没有回音,他又提笔写信给宰相:
———现在全中国只有一个国君,整个四海只有一个中国,离开了这个地方,那只有“去父母之邦”了。一般行道士人,如果不能得志,只有远走山林一途。
———山林是士人独善其身、自养安身的处所,也是一些“不忧天下”的人安处的地方。如果是一个有“忧天下”的心的人,他就很难在山林里待下去。
———我很惭愧,不断写信给您求进,我的双足也好几次走过您家大门,仍然“不知止”地来求您。我惴惴不安的,是忧虑我不能够进入您这个“大贤之门下”,请您垂察!
写信向当道自荐,无论站在古代、现代的观点都是对的。《旧唐书》说韩愈举进士后,“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唐代用白绢写信
古人写的信叫“尺牍”。牍是书板,是已经写了字的,尺是形容古代的书信很长,长约一尺。这种一尺长的尺牍最初用薄木片制,后来用纸。民国初年将尺牍改叫文牍。古诗说:“谁谓情可书,尽书非尺牍。”可知书信写情是写不完的。韩愈接到友人皇甫湜寄来的信,立刻写一首小诗回他,小诗说:
敲门惊昼睡,问报睦州吏,
手把一封书,上有皇甫字。
唐代诗人卢仝也是韩愈的友人。他写的《茶歌》,描写他一天午睡的时候收到故人的信: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在这段《茶歌》里,可以发现唐代有人用白绢写信。
唐代的名人韦陟,他写信用的信笺是五彩的,叫五彩笺,专门派一个侍妾管理写信的事。韦陟平常写信,都由他自己口念,由侍妾笔记,并由侍妾用小楷端正缮写,缮完以后,他在信笺后面亲笔签名。
韦陟亲笔签的“陟”字,写得非常神逸。他自己也表示:我签的“陟”字像五朵云一样。当时的人非常珍惜韦陟的书信,原因是:韦陟写的信,是美丽的侍妾写的小楷,并有韦陟本人亲笔的签名。
吴越王捎给赵普的信
赵普在宋太祖时做宰相。一天,吴越王派使节捎来一封信和十包海产,赠给赵普。赵普看了来信以后,还来不及处理,宋太祖已经带着一批侍卫官员来到赵家。宋太祖看见那封信和一大包物品,就问赵普:
“是谁捎来的信?”
“是吴越王写给我的信。”赵普回奏宋太祖。
“这一大包是什么东西?”
“信上说是当地的海产。”
“海产很好吃,打开给朕瞧瞧。”
赵普立刻叫人打开包裹,里面全都是亮晶晶的黄金,赵普立刻惶恐地跪下说:
“陛下:我根本没有写信给吴越王,也不知捎来的是金子。如果知道,早就会向陛下奏报,并把金子退回吴越王。”
“没有关系,你收下好了。丞相,你真是一个书生。”宋太祖哈哈大笑地说。
杨廷秀写信结友
宋代的读书人杨廷秀,写信给在湖北做官的陈提举,希望和他结为朋友,信上说:
“我与您的出处不相同,现在我写信给您,表示我对您由衷的钦慕,希望和您高攀结交。我们以前没有契好,又没有经人介绍,我是一个山野之人,你在朝做大官,我和您通信,好像有点僭妄。
“其实历史上这种前例是有的。在后汉时代,孔文举和李元礼二人并不相识。但是孔文举远引早年孔仲尼和李伯阳的交情,以为孔李二家是世交而交起朋友来。
“我家的德祖与你家孔璋,早在三国时代,都是曹子建的朋友,因而我与你应该是世交了。
“所以我写这封信给你论交,并不觉得唐突和冒昧,也不感到高攀和僭妄。太史公说: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正是这个意思。”
一封发牢骚的信
明代的宗臣给刘一丈的信,对于明朝政治腐败,描写得淋漓尽致。他说:现在上下信任的情形是这样的:
———求见高官的人,每天恭候在权贵的大门口,门房故意不肯通报,他就卑躬谄媚地送红包。门房将名片送给主人,他在那里等候,一直等到主人见客完了,门房才说,主人见客太多,很疲倦,明天再来吧!到了明天又不敢不来,一大早就赶到,门房说:这么早,主人不会见客呀!他又给门房一个红包,门房才又给他通报。
———权贵接见他了。他向权贵拜了两拜,起身时把赠给权贵的金子当面捧上,权贵不受,他再三请收,权贵只得叫手下收下。接着再拜权贵,走出他的客厅,并向门房说:官人待我很好,下次我来见官人,请你不要挡驾。
———这位见客出了权贵的门,就向别人说,相公怎样怎样地看重我。相公也向别人说:某人很好。
———这就是上下彼此信任的形状。请问长者:我能这样不顾廉耻地卑躬屈膝吗?
———人生有命,我只知守分而已,请长者不要说我太迂。
金圣叹临刑写的信
清代的名人金圣叹是文满天下的逸才。他批注过《西厢记》、《水浒传》、《左传》、《史记》、《离骚》、《楞严经》、《唐诗》等书。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七月,因倪用宾等十七人纠众殴打知县一案,金圣叹受到株连,被处斩刑,是清代一件最令人发指的冤案。
金圣叹是一个才隽不羁的人。他平时批写文章,虽都出于嬉笑怒骂,但都谑而不虐。他在顺治十六年写过一封信给友人王道树,信上说:
松树子便已如法种讫,今始直立如人也。诚使天假弟二十年,无病无恼,开眉吃饭,再将胸前数十本残书,一一批注明白,即是无量幸甚,如何敢望老作龙鳞岁月哉?(见《金圣叹传》,62页)
这封信是金圣叹遭祸前二年写的。信上说“使天假弟二十年,无病无恼”,好像是要死的预兆。顺治十七年四月,他一面批《唐诗》,一面开始学佛。他写信给当时的开云、云在二法师说:
弟子即日新分唐七律诗,得六百首,缮写已竟。便欲于七日解夏之晨,敬告释伽文佛大师,望其加批,广作欢喜。仰祈法师过我共读。盖此便是解一切众生语言大陀罗尼,故更不欲再诵别陀罗尼也。
金圣叹关在清朝江宁监狱里。他知悉自己已被判处斩刑,就提笔写信给家属,仍然保持幽默口吻。信上说:
杀头至痛也,籍没(籍没就是抄家)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若朝廷有赦令,犹可相见,不然,死矣(见《辛丑纪闻》,12页)。
他在被执行死刑的当天,又写一封信寄给妻子,江宁监狱狱卒将他的信送给官方,信上说:
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憾矣。(见徐珂:《清稗类钞》)
这几句话含有一种侮人和讥讽的口气,清朝官人看了信后说:“金先生快死了,还要骂人。”金圣叹临刑的时候,他的儿子痛哭失声,站在一旁叫爸爸,金圣叹向他说:“莲子(莲怜同音,莲子就是怜子)心中苦,梨儿(梨离同音,梨儿就是离儿)腹内酸。”(见[日]宫原民平:《滑稽诗话》《斯文杂志》十一编五号)
(选自《中国文化故事》/李甲孚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