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水
2008-01-28杨中旭
杨中旭
随着《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出台,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一道,成为中央宏观调控的重要棋子
习惯了“放任自流”的北京人,今后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暂住人口,无论是工业企业用水还是农业灌溉,面对用水都将不得不有所收敛。
1月8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根据该方案,每年北京市从永定河获得的水量约为3亿立方米。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这一数量,只及得上建国前的二十分之一。在这期间,北京市的人口却增长了7倍。两项加权之后,落实到每个北京人头上的水资源只是60年前的一百四十分之一。缺水背景下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倒逼效应,随着方案的制定,正在逐步显现。
全长548公里的永定河,流经山西、河北、北京之后,从天津入海。作为海河水系的一支,其长度和流量,均无法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相提并论。但是,除了自然属性,永定河因为流经首都所具备的社会属性,却是其他流域所不及。“《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出台,为其他流域解决类似缺水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方案起草者之一、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秦大庸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缺水
作为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70岁的周魁一教授更喜欢从水的社会属性去研究问题。50年前,他去过北京的玉泉山,那时候人们挖井,用不着“掘地三尺”,泉水已然涌出;10年前,他故地重游,即使“掘地十二尺”,仍然只是一口枯井。
北京人过度开采地下水,也是没有办法的权宜之计。西亚弹丸之地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缺水国家,人均年用水量370立方米;而作为中国首善之区的北京,这项指标只有区区200立方米。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显示,“十五”期间,北京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51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总用水量由2000年的40.4亿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34.5亿立方米,年均下降近1亿立方米。
问题是,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城市,绝不止北京。
《中国水危机》一书写道:华北地区的海河流域,大小300条支流,无河不臭,无河不干。地下水严重超采,600亿立方米不可补给的深层地下水资源采空了一半以上,形成超过4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书中说,这个漏斗区的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与北京同处这个漏斗区里的天津与河北,其严重程度更甚。从50年代起,天津人一刻不停地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发生下沉。自1959年以来,累计下沉量达2.5米;而河北的一些城市,已然面临地下水资源即将全部采空的绝境。
超采地下水、拦河建坝、推广超级稻、大力发展工业,给这条538公里长的河流处处留下了人力的痕迹。时光如果可以倒流半个世纪,永定河流经京津而入海的水量尚有五六十亿个立方米,如今却已锐减至只有区区七八亿个立方米。
“这是因为上游留住了水。”秦大庸说。
改革开放以来,永定河上游所在省份山西和中游所在省份河北的经济也开始大发展,尤其是前者,在最近七八年前赶上了煤炭价格上涨的好时节,工业增量骤然加大。
5年前,周魁一最后一次去山西考察,惊讶地发现,这个永定河上游省份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水资源应急预案。“连上游的水资源都紧张了,何况下游的京津地区?”周魁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场“争水”的“战争”就此打响。态势很明显,在工农业生产、人口增长都亟需用水之际,上游的山西和中游的河北不再愿意将流经本省的水资源白送给京津两地;反观京津两地,业已习惯了“大手大脚”的生产生活方式,急切间转不过来这个弯。于是,抬高京津用水的社会属性,动用种种关系,继续加大从上游调水的游说力度,就成为了下游地区的上上之选。
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
2005年起,北京降水持续偏少,与此同时,北京奥运已经迫在眉睫。
业界一度传闻,此番《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出台,正是源于举办奥运的需要。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方案起草者之一的秦大庸教授明确否定了这一猜测。他透露,关于奥运会期间的调水预案,相关部门早已完成,河北境内的4座水库已然处在待命状态。至于此番出台的方案,实际上有着“宏观调控”的味道。
“水资源量不够,各地区竞争很强,制定这样一个方案,有助于引导各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昌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方案统计了建国以来该流域的相关数据,将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意见确定为:在正常年份(保证率50%),山西省出境水量达到1.2亿立方米,河北省出境水量达到3.0亿立方米;在一般枯水年份(保证率75%),山西省出境水量达到0.65亿立方米,河北省出境水量达到1.5亿立方米;特殊枯水年份(95%),山西省出境水量达到0.3亿立方米,河北省出境水量达到0.6亿立方米。正常年份与特殊枯水年份之间,山西河北两省出境水量按照丰增枯减原则,采用直线内插法核定。
关于保证率,秦大庸通过举例做出了具体的解释:经过统计,建国以来,正常年份所占比重约为50%,因此,正常年份的保证率即为50%;而特殊枯水年份出现的比重只有5%,也就是说,其他年份不是特殊枯水年份,其保证率也就定格为95%。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在制定本方案之时,制定者采取了“宽上游而紧下游的方针”。
方案对上、中游的山西、河北两省预留了用水的比例,以保证两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拥有足够的水量空间;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已成规模的京津两地,方案采取了从紧的策略,“逼迫”两个直辖市加快产业调整和社会转型的步伐。
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比重最大;其次是工商、事业售水量1936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35.07% ;排在第三的则是餐饮、旅店售水量10953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19.84%。
目前,北京市城市人口已达1700万,自来水保证率100%。此番永定河水量分配方案定局之后,这座超级都市的人口规模显然已不具备继续上升的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需要。在方案出台之后,北京将不得不走上加快工农业转型的道路。
“北京是没有办法种植袁隆平院士研发的‘超级稻了,”刘昌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即使是小麦种植,也将在北京境内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玉米。”
样本
尽管永定河分水方案是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二个干流分水方案,但包括刘昌明院士、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院士在内的权威学者却愿意将其看作“首创样本”。
早在1987年,水利部曾经组织包括刘昌明、王浩、秦大庸在内的专家制定黄河分水方案。但是,“当时尚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没有更多、更科学的计算方法。”秦大庸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近些年来,无论是珠江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曾因为发展的问题而发生“争水”风波。比如2005年,珠江上游的梧州和珠江下游的珠三角地区曾因梧州大坝改变了珠江原生态而发生争论。凡此种种,下一步均有望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加以解决。
“对于特别缺水的地区,比如海河流域,将采取大家熟知的‘南水北调方式。”刘昌明说。国务院在《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复中这样写道:在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鼓励地区间展开水量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来自长江流域丹江口的“南水”,有望在2008年之后调往北京,水价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每立方米“毛水”(即未进行饮用水处理的江水)的价格高达2元。由于北京市将至少调入12亿立方米的水量,2008年之后,北京市财政每年用于“买水”的支出就将高达24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