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敬畏意识
2008-01-16张西立
张西立
近来,习近平和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有关培养和树立敬畏意识的重要论述,舆论反响强烈。联系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文化特点,深入认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现状,切实按照习近平和李源潮同志的要求大力培养和树立敬畏意识,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应着眼于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确立科学的社会价值导向
中国历史上以德治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伦理教化之要,在于确立为社会各阶层共同敬畏的道德体系,在于树立为官方和民众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导向。离开了这一点,社会道德建设必然事倍功半,乃至流于形式。要使现有道德信条和价值规范得到广大民众的深刻认同和自觉践行,还必须树立这些道德信条和价值规范在人們心中应有的必然性、权威性和神圣性。
30年改革实践进程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与经济社会体制的深刻变化相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催生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等前所未有地得到张扬,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在冲击中经历深刻嬗变。这种形势要求我们的道德建设必须摆脱僵化模式和教条思维的影响,以改革创新精神,扬弃中国传统道德和革命理想主义道德,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及其价值理想,建构一个融己与他、义与利辩证统一,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现代道德规范体系。
此外,针对近年来诸如后现代主义等一些流行思潮的严重社会影响,应从理论上深入阐释其利弊得失,而不是熟视无睹抑或放任自流。后现代主义者耻言理想、躲避崇高,正是他们无所敬畏的表现。它那种否定权威、颠覆偶像、消解神圣、排斥绝对、放弃责任的无所敬畏的理论倾向,根本上是与人类历史运动变化的总趋势不相符合的。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影响,有必要给予系统、深入反思。
推动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舆论环境,有人曾从媒体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
一是一般所讲的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这类媒体有的没有了过去那种强有力的舆论控制能力,有的只是徒有虚名,使得受众群体正在变小。
二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大量都市类媒体。这类媒体对于社会舆论,特别是寻常百姓的影响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主流媒体。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正是这类都市类媒体对于体育娱乐明星的恣意追捧、对高消费生活的盲目渲染以及对于社会经济领域所谓成功人士的独家报道等,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
三是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发展之迅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可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网络垃圾泛滥、网络犯罪飙升等不良现象,“网络猛于虎”并非危言耸听!
四是境外媒体。随着社会开放度的不断加大,境外媒体悄然间来到了人们身边,成为影响乃至改变人们思想和生活的重要舆论工具。这就使得国内舆论环境与国际舆论环境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面临上述媒体日趋市场化、多元化、复杂化的动态演变格局,如何在多样中寻求共识,在多元中形成主导,是当前我国媒体建设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一大时代课题。否则,对于人们重塑敬畏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发挥党员干部社会道德“风向标”作用
官风正则民风正。各级党员干部处于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不仅决定着大政方针和国计民生,同时还在根本上引领着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风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其执政理念,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仅是党性修养的体现,更深刻反映着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道德面貌。
近些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在各种现实诱惑面前,为一己之利,阳奉阴违、弄虚作假,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给党和政府良好形象带来不良影响,也在严重损害着已有的社会道德体系。党风决定政风,政风引领民风。根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当务之急、关键之举和治本之策都在于以宗旨教育为核心,着力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而要做到这一步,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实际行动忠实履行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为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风向标”。
建立健全有利于抑恶扬善的体制机制
道德与法律尽管作用方式不同,却是相互借重、相互依赖的。当前,面对社会道德生活的困境,要使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还应更加注重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从根本上营造一个有利于民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环境。
为此,一是着眼推进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探索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政绩考核、行政问责、监督制约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二是着眼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营许可、财务审计、舆论监督、商务监管到政策支持、法律约束等诸多方面,建立健全旨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引导企业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是推进知识分子品德建设,从根本上遏制和扭转当前知识界和学术界言行背离、沽名钓誉、制假造假,从资格考评、业务考核、内部管理、激励措施、惩戒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为广大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社会良知角色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