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思路
2008-01-13代锋吴克明
代 锋 吴克明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面临的严 峻挑战,仅靠传统的就业形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大学生弹性就业空间广 阔,方式灵活,快捷高效,适应性强,只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转变意识,培养创业精神 ,社会各方为大学生弹性就业制定相关导向性的激励制度,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适宜 的保障环境,那么这种新型的多样化就业模式将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未来趋势和必然选 择。
[关键词]大学生; 弹性就业; 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6-0097-05
一、大学生弹性就业的形式和特点
大学生弹性就业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和形态,它是指大学生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 场 地、保险福利和劳
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 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具体是指大学毕业生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方式而获得 职业。其特征是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的签约接收单位,档案、户口放在学校或者人事代理部 门,但人并不是闲散在家里,而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选择流动或者迁移在一些城市,主要以 非全日制企业就业、中小或微型企业阶段性就业、自主创业、个体经营、临时性就业等 用工形式获得收入。
1.大学生弹性就业的形态
(1) 在工作标准、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劳动关系协调运作方面 不具有典型现代化大生产特征的企业用工和就业形式,亦即非正规部门的弹性就业,如非全 日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等。
(2) 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下基层是大力开拓毕业生弹性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一部 分毕业生以大学生村官和优秀的选调生以及服务西部志愿者的形式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城 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为西部基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公共事业发展提供阶段性服务。
(3)自主创业。它是大学生通过个人以及组织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 所 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 求机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它主要体现为独立于单位就业之外的自主就业形式,即自由 职业者,如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演员、广告设计人员、软件设计人员、 中介服务工作者等。
(4)劳务输出。劳务派遣机构实际上是短期就业的中介机构,它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建 立 劳务代办关系,为其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劳务输出的范围,在我国个别 高校已经有局部的尝试,特别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在提倡和实施这种大学生弹性就业 方式。
(5)由于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引起就业方式 的 变革而产生的就业形式,如阶段性就业、兼职就业、产品直销员等。
2.大学生弹性就业特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增幅7%~8%的发展水平,但传统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就业 弹性持续走低。弹性就业却显示出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并且具 有显著形态和特点的新型就业形式。
第一,就业方式多样灵活,流动分散,行业门类齐全,覆盖面宽广,包容性大,就业选择 的空间大。在传统的就业模式中,工厂或企业中的集中就业是典型的就业模式。随着服务业 成为经济活 动的重要领域以及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国家弹性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就业模式日趋 多样化,出现 了短期就业、派遣就业、自营就业、独立就业、阶段性就业、兼职就业、项目合同制就业、 季节性就业等多种形式。大学毕业生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或特殊技能,他们大多可以通 过接受再培训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选择受雇于中型或微型企业进行阶段性就业,也可以 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或成为其它类型的自由职业者。因此,他们的弹性空间很大,可以 彻底跳出传统的就业模式。
第二, 非正规部门和第三产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是大学生弹性就业的主要分布领域。 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知识技能,随着劳动力市场的 不断发展与完善,出现了一批新型的与大学生匹配的弹性就业方式,如自由职业者、网站管 理员、自由撰稿人、微型的公关公司、调查公司等。他们尽管大多数仍处于一种无组织、无 保障的状态,但与传统的正规行业相比,拥有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方式,工资报酬也不低 。如今的非正规性就业领域同样有许多富有创新性、创造性的白领职位。人们对大学生非正 规性就业的看法正在逐步改变,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开始加盟这个领域。
第三, 大学生劳动力资源配置速度加快,就业形态充满不确定性,不存在一次择业定终身 的常态。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使得各种岗位的创造和消失 加快,相对于 终身的充分就业状态,全球化经济下就业形态充满不确定性。在全球化经济中,竞 争将造就全球性的劳动力市场,再也没有任何一种职业是有保证的。在竞争的压力下,技术 创 新与产品的更新模式周期缩短,导致企业的寿命缩短,而企业寿命缩短加大劳动力市场的流 动性,使就业稳定性下降。同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作为知识性劳动者的大学生固 定工作在同一 个岗位上一般不会持续很多年,为了适应能够在不同岗位上轮流工作的需要,他们必须不断 地去进修,在职业流动中寻找各种学习的途径去提高能力和技能,以免失业,这 就使得职业流动性加大。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或者产品的更新使某种职业失去市场,或者由 于制度及政策的限制会造成某些职业衰落和消退,但同时,高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以及社会 变迁,新的职业也会不断产生。劳动者转换各种岗位成为社会常态,从而职业种类变动速度 加快。
第四, 大学生弹性就业中就业结构伴随市场需求呈现动态起伏和变化。大学生弹性就业在 就职取向上表现为离散与聚集并存。 离散是指大学生并不固守于某一种 职业,自由择业、人才流动扩大了自己的职业空间,即使在同一个工作单位,他们之间的关 系也是离散弹性,这是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聚 集则是指常规意义上的择业。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当前产业升级进程加快,服务业吸纳大 学 生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在诸如餐饮、医疗、零售业、软件设计、工厂咨询、电话服务 、金融分析、工业工程设计、医疗研究等服务业中具有发挥才能创造价值的广阔空间,这 也同时意味着职业结构转向高技能,低技能劳动者将被边缘化,从而在适合的领域里有利于 增强大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弹性就业的时代必然性与未来趋势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人才市场培育发展的过程中,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 业问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也 面临找工作、就业难的问题,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本浪费,也说明我国现有的传统 就业观念、传统就业制度不合理。单纯依靠传统正规方式就业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就 业的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不断扩大,高科 技飞速发展以及文化理念的不断变化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市场不断要求多元化、个 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已逐渐不囿于传统刚性的正规就业模式,因而机制灵活的弹性就业 形式应运而生,并逐渐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就业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生弹性就 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一, 大学生弹性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高层次人才资源绝对总量不足与大学生结构 性失业矛盾的缓冲器。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甚至有些人过分夸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片面认为高校扩招造成我国人才过剩,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和整体人力资源的全面配置与开发。但从《2002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受过大 专以 上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6%,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60%,日本、韩国为30%,印度 也达到16%。由此可见,我国迫切需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大力 发展高等教育,增加大 学毕业生的劳动供给;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扩招后 ,社会需要相对不足,大学生竞争激 烈,出现大学生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的结构性问题。而大学生弹性就业既能在数量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大学生在不同的领域灵活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又能贯彻我国 人才强国方针,促进高等教育继续快速向前发展,从而起到缓解就业的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 构性矛盾的重要作用。
第二, 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弹性化作用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弹性 就业。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近年来虽然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但 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弹性不断降低,每年因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岗位数量增长迟缓。同时 ,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是继续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且向发展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重心转移 ,而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更具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一些高科技和专业化服务的新兴产业部门的 用工形式将更加灵活,部分高端劳动力对就业形式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这就使得劳动力的 需求变得日益弹性化。从劳动力市场运行来看,这种需求的弹性化可以被视为对生产弹性化 的一种合理反应。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但同样 必须适应市场要求,顺应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要满足自身作为劳 动力供方的需要,还要满足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选择弹性化的就业方式正是满足供需双方 的理想方式。
第三,大学生弹性就业是大学生应对其它劳动力挤压效应,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 必然选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进行大 规模的调整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不断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和其它正规部门实行减员增效, 富余人员下岗分流的策略;同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转移,不断涌入城市。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资料显示,在总量上新增劳动力到20 13年将达到峰值,平均每年都在1 000万人以上,同时预计每年经济总量的增长能拉动4 000 多万人 就业,缺口达到1 000万人以上,劳动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将非常突出。与此同时,随着高 等 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所 具有的市场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在就业市场化取向下,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笔者对2001 ~2007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情况作了初步的统计(表1),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 增 加,今后5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2 700万, 但同时失业待业的大学生也急剧增加,从中 可 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尴尬和严峻。因此,为了缓解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防止大学 生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人力资本的陈旧与老化,增强后来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心,选择 弹性就业的方式将是一种必然。
第四,用人单位基于经营成本的控制和雇主对管理方式的理性选择客观上促使大学生弹性就 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经济人的理论假设出发,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其日常的 生产经营活动除了客观上满足了市场的各种需求,归根结底,其主要目标是要追求利润最大 化,而增加利润的方式主要是不断扩大收益和节约成本。但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 下,企业要迅速扩大收益面临许多客观和主观上的限制,但企业可以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 提倡弹性就业,从而大大节约用人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也 认为使用弹性就业人员是一种简单且见效快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规避许多因执行法律而产生 的风险,大大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又可在短时间奏效。理性管理方式的选择也是大学生 弹性就业产生的因素之一。今后,随着企业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将 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弹性就业的劳动力,尤其是弹性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第五,大学生自我角色的认知和对职业的客观评估赋予大学生弹性就业形式不断成长的活力 和前景。弹性就业这种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时常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这种社 会价值是 有目共睹的,也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大学生弹性就业方式的需求不仅来自劳动力市 场的需求方,同时也来自劳动力市场大学生的供给方。有些大学生愿意选择阶段性的就业, 有些愿意采用可以自由支配各种时间的弹性从业方式,还有些愿意将高弹性的弹性就业作为 自己的 职业生涯积累经历、锻炼知识技能、缩小就业差距、实现自我的途径。一个客观事实是, 目前大部分非正规部门的岗位设置灵活,一人多岗的情况较利于大学毕业生完成由一个知 识体系结构相对落后的在校学生向一个满足当今企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这对于将来大学生成功实现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完美结合,进而创造自身的价值将起 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选择弹性就业的方式不再是一种被 动 无奈之举,相反,弹性就业方式将越来越被大学生乐于接受并成为帮助其奠定未来的新型就 业方式。
三、促进大学生弹性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第一,引导大学生适应角色转变,逐渐丢掉精英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动态全面的 就业观。当前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 脱节, 在择业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地理位置和物质待遇以及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 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实行弹性就业,就是要大学生逐渐丢掉“精英”意识,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 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自身发展和客观实际出发,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社会对 人才的要求为参照,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建立良好的心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 的 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 竞 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 加快,知识更新、产业高级化趋势加速,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代替,就业岗位在不断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 念, 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失业,下岗,再就业”,这本身就是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过程,就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转变只有当公务员、进国企外企以及事业单位才有出路的观念 ,树 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倡导大学生选择与专业对口、与能力相符的职业,这样才 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就业方式上,毕业生不是一次选择定终身,可以先就业,后择业 ,再创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变循规蹈矩为开拓创新,除了自主择业,更应该能动地 创造新的职业,使自己在激烈就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各方联动刺激大学生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经济领域孕育了巨大的创新空间,接受高等教 育并具有良好素质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 压力,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捷径。然而我国传统的就业教育模 式以填补现有的就业岗位为目标,偏离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需求,必须向培 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转变,包括政府和高校在内的各方要联动起来,为大学生 构建创业支持体系。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是由高校建立创业 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灌输创业基础知识,引导创业训练,由高校或高校 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学生确立创业项目,制定创业计 划,同时政府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当大学生由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实施其创业计划时,再 由政府提供场地、融资、个性化跟踪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行扶持。自主创业对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层次,提供大 学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新平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创业后还能产生新的就业 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政府、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应予以积极的支持。
第三,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激励,满足大学生弹性就业时的特定需求。鼓励大学 生到特定地区或者从事特定的职业,全面实施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 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严重的“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 结构性就业问题,为此,国家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刺激以促进大学生劳动力市场 实现均衡,鼓励大学生到特殊地区(包括艰苦地区)、特定企业(包括非全日制企业、中小 企业、微型企业)、特定的职业去就业,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与农村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工 作, 政府可以进一步出台倾斜性的政策,对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收益进行合理的经济补 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国目前所启动的西部志愿者计划以及招收大学生到基层当村 官等措施就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价值,以后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落实。
第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扩大就业岗位,提升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为大学生弹 性就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 技能结构落后,急需吸 收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导致大学生很难进入这些行业。为此,政府要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方式摆 脱对 投资与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真正提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投入;要真正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改变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调整经济发展的规划,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和中 小企业,不断增加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政府转换职能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 ,协调就业变动与产业升级的相互促进,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
第五, 构建大学生弹性就业的制度环境,规范大学生人才资源市场秩序,加强职业匹配服务 ,促进劳动力流动,全面保障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权益。劳动力在部门内部以及跨部门、跨行 业、跨地区的职位或职业流动过程中,能够扩大眼界, 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劳动力流动虽然不直接增加现有 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却能够提高劳动力的再就业机会,使现有的人力资本得到更合理的使 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 障制度改革来促进大学生劳动力流动,这不仅是有些失业大学生能否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流 动以及能否顺利再就业的重要条件,也是解决大多数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炳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南阳师范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8):22-24.
[2]曾湘泉.中国灵活就业的理论,发展与对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18-25.
[3]王传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王传荣.开放经济的就业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15-17.
[5]张刚.我国非全日制就业问题研究[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4-60.
[6]石美遐.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30 -38.
[7]曾湘泉.中国劳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8-31.
[8]吴燕.灵活就业:大学生就业新取向[J] .大学生就业,2007,(11):18-20.
(责任编辑 李震声)
Flexible Employment:the New Idea to Ease the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AI Feng,WU Ke-m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 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i 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severe challen ge to the society. Depending only on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employment will no t solve the problem. However, the space of the flexibl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 udent is broad, the way of it is flexible and highly effective, and it is very a daptable. As long as college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and change awareness,foster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formulate related ince ntive-oriented institutions for the flexibl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ro vide a good atmosphere for public opinion and create a suitable and safe environ ment, then the model of diverse employment will become the tendency and inevitab le choice for alleviating the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flexible employment; occup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