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职称遭遇外企
2007-12-29郭远红
人力资源 2007年3期
小王在某外资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妻子在大学任教。去年他和妻子都到了可以评中级职称的时候。在父母和妻子的再三督促之下,他报名参加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准备申报中级职称。在外企工作,外语和计算机都十分常用,但是职称考试的内容与平时常用的口语和计算机操作有很大的出入。无奈,小王不得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另外抽出时间复习考试,弄得身心疲惫。由于公司实行一岗一薪,职称与工资待遇完全不搭边,在单位没有几个同事申报职称,一点氛围都没有。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王和妻子都顺利地评上了中级职称,妻子的工资和津贴都有小幅上升。当小王把各种材料交到人力资源部之后就没有消息了。小王很郁闷,我吃这么多辛苦评职称,为的是什么呢?
老季是从国有企业“跳槽”到外资企业的,现在是某集团的副总经理,工作干得不错,自己也觉得春风得意。可前几天他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发现他的许多同学早就评上高级职称,而他的职称还是1989年在国企时评的中级。老季心中不免徒增几分失落。中级满5年,就可申报高级,老季的高级职称迟了整整12年!回到单位后,老季向人力资源部咨询评高级职称的事,人力资源部的一个年轻同事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评职称?评职称有什么用?是呀,有什么用?老季也迷惑了。
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承认,反映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最早只是对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改革开放后非国有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1995年国家人事部、国家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民营科技企业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尝试对民营科技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职称。现在非国有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请职称评定,已经是各省、市的普遍做法了。
职称评聘工作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在国有企业和由国有企业改制之后组成的国有控股企业里,职称评聘工作是人力资源部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企业还对职称评聘工作进行了改革,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对职称评聘的反响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外资企业里,对职称评聘的认同度很低,职称评聘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大部分外资企业采用国外的管理方法,更注重专业机构的测评和本企业的内部评审,与职称评聘缺少链接的契合点。此外,一些外资企业担心专业技术人员评上了相应的职称后,会增加对薪酬的心理期待;有的还担心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会方便他们“跳槽”,因而对职称评聘持消极态度。从随机访问的外企员工的态度上看,一部分员工不了解在外企工作也可以参加职称评聘;大部分外企员工因为薪酬待遇与职称都没有关系,对参与职称评聘的积极性也不高,即使有人申请职称评聘也是抱着多一证总比少一证强的态度。
外资企业到底要不要引入职称评聘呢?
职称评聘制度是我国评价、激励和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人才使用、考核以及落实待遇的基础,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形成了很强势的制度环境。很多外资企业为了更好地扎根中国,都在积极寻求与中国管理制度的融合点,推行本土化策略。如果外资企gc0kPASQoS1qsM0/nib89xgcJtvrSXTlYSSvoLzjnrI=业能够把职称评聘融入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中,这将是其管理本土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职称评聘工作的开展,还影响到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能够打消一些技术人才到外企工作的顾虑,有利于外企引进更合适的人才。
外资企业将职称评聘与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可以打破优秀一线员工只能向行政管理岗位升迁的单一发展道路,为其在业务上充分发挥特长增加成长空间。从职业生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来看,职称评聘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员工在早期职业生涯中需要开发某一方面或更多方面的专门知识,职称评定是一个发展目标,为年轻员工指明了方向。员工处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后期时,他可能已经做同一项工作很久了,他必须面对公司工作岗位改变、提升、降职或失业的可能性,尤其是处于中层管理位置的员工,获得晋升的可能性不大。职称评定可以说是对职业成功进行重新定义,使这些员工能够开辟更宽阔的职业出路,这比把目光仅仅盯在职位提升上更能让员工感到工作的回报和乐趣。
职称评定一般以申请人在工作中发表的论文或取得的创造性成果为评定依据,是对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某方面工作结果的总体评定。因此职称评定也可以看成是一项特殊的绩效考评。外资企业把职称评定加入到绩效考评系统中,能够提高绩效考评的效度和信度,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创造业绩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外资企业还可以结合国家统一的职称评定工作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内部职称评聘办法,对通过职称评定级别的员工自主决定是否聘用。
从个人角度来看,即使外企的管理制度没有和职称评聘接轨,员工也应当主动地申报职称评聘。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国企正在以强劲的步伐迎头赶上,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员工流动性本来就很大,因而不能排除外企员工向国企“跳槽”的可能性,特别是那些在外企已经是经理但又很难晋升的中国员工,为了能够打破“玻璃天花板”,寻求自身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能会考虑进入国有企业。如果有了相应的职称,进入国企会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