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笑曲线”下的商品价值观看制造业的“脑体分离”
2007-12-29汪永太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4期
摘要:反对暴利是我们的共同价值观,但中国在传统产业如服装行业,出厂价几十元的内衣,加个品牌后,标价百元或数百元是不是暴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企业全球价值链重新分解和分工的今天,在“微笑曲线”的商品价值观下,制造业产生了“脑体分离”产业分工新规律。
关键词:暴利;微笑曲线;竞争优势;产业分工新规律;脑体分离
反对暴利是我们的共同价值观,但中国服装行业的暴利与现状怎么看?尤其是商品的价格怎么算?值得探讨。2006年底看到一则厂商在京约见多家媒体披露保暖内衣暴利的新闻,说在他们厂贴牌加工,出厂价39.28元的内衣,加个品牌后,标价数百元是暴利。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的厂商还如此理直气壮地算账,召开新闻发布会,值得讨论。
世界经济有“微笑曲线”特点,研发是一个点,制造是一个点,销售是一个点,这三个点连起来形成一个“微笑曲线”。研发和销售获得的利润高,而制造中间环节产生的利润低。但“微笑曲线”对中国来说是“苦笑曲线”,因为我国企业大多一直呆在利润最低的生产环节,制造这个环节大体上占总利润的5%~10%。我们卖给美国经销商皮衣平均每件80美元,美国经销商在市场上出售平均每件400美元;我们卖给美国的T恤每件36人民币,他们卖80人民币;我们的制造的耐克鞋是12美元,他们的市场售价是120美元。中国人很累,但中国人赚钱很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有好牌子才能挣大钱。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出厂价几十元的内衣,加个品牌后,标价数百元就是暴利。
在产品的附加价值链中,由研究开发、设计到组装加工制造,以至销售、物流等各项活动,其附加价值曲线形成了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左边是上游的研发、设计、材料等,基本上属于高科技产业;右边是下游的销售、品牌、物流、金融等,基本上属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这两边都属于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服务业。中间底部则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制造业务,附加值较低。很明显,制造业企业只有选择向附加值较高的两端发展,才能获取较高的利润,也才能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
“微笑曲线”最早由台湾“IT教父”施振荣提出,后来“微笑曲线”理论被广泛用来阐释在各行业中都存在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等要素对产品价值的提升。简而言之,微笑曲线所蕴含的基本原理是,在整个产业链上,制造环节获取的利润远远低于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即研发环节和销售环节。
依据“微笑曲线”分析,我国大多数产品仍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其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依然局限于加工、装配、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农副产品的加工、纺织服装以及加工装配行业等。但是,这些环节都位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附加价值最低,利润最薄。而对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设计、销售、品牌等环节,企业却无力参与,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不仅大部分的利润为发达国家所得,而且因缺乏核心技术,很多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壁垒;还有些企业因此陷入了低价竞争之列,损失惨重。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凭借成本优势逐步参与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与我们国家展开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同时也使得微笑曲线的弧度变得越来越陡峭。因此,从追逐利润的动机出发,制造业企业有两个基本的战略选择:向下游延伸和向上游延伸,形成“脑袋产业”。将利润最低的生产环节——“躯体产业”迁移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或外包给成本较低地区的企业。加速中国企业的集群发展,从制造大国,走向设计大国、销售大国和品牌大国,从规模大国走向赢利大国,使苦笑曲线早日发展为微笑曲线。
耐克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举世闻名的耐克公司是全球第一运动产品品牌,这家1972年才正式成立的年轻公司每年全球销售额高达120亿美元。然而,耐克公司在全球没有一家工厂。它在美国的总部只专注于研究、设计及营销,而将全部生产以生产许可的方式交由世界各地的专业制鞋厂完成,然后贴上耐克(Nike)商标,销往世界各地。耐克鞋好多是中国制造,我国做的耐克鞋,卖给耐克公司是12美元,而在美国市场每双耐克鞋可卖到120美元。欲揭示“耐克之谜”,我们需要了解近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基本趋势,把握当前产业国际分工的最新规律——脑体产业分工规律。事实上,耐克公司的成功就是脑体产业分工规律的完美演绎。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具有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有史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生产性分工。第一次分工是产业间分工,即不同区域或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不同的产业,然后产业之间进行贸易。比如,美国在IT产业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在服装产业方面有比较优势,那么美国向中国出口IT产品,中国则向美国出口服装。产业间分工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间分工模式一直延续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产业内分工模式开始出现,这是第二次生产性分工。所谓产业内分工,即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一个产业。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汽车制造业。20世纪30年代,美国福特公司在当时全球最大的汽车工业区River Rouge汽车制造厂生产汽车时,囊括了从原料生产、配件制造到汽车组装的全部过程。与此截然相反的是,20世纪后半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却将汽车制造分解成三到四个层次,最低层次的配件生产厂甚至多达三万多家。如果说福特公司代表了产业间分工模式,那么丰田公司则代表了产业内分工模式。
在全球化经济条件下,遵循“微笑曲线”所蕴含的基本原理,没有一个企业从事整个产业,分工模式进一步演进。大约从20世纪晚期开始,企业内分工模式开始大行其道,这是第三次生产性分工。不仅同一个产业的产品由不同企业生产,而且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自身也进行分工。一个完整产品的生产可以分解为营运管理、研发、营销、制造、组装等工序或步骤,我们把营运管理、研发和营销环节称为“脑袋环节”,而把制造和组装环节称为“躯体环节”;前者技术含量较高,后者技术含量较少。在规模化生产的今天,一个小小的生产环节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产业,因此,在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企业的“脑袋环节”和“躯体环节”实际上就是“脑袋产业”和“躯体产业”。
上海纺控的“脑”“体”分离求发展,就是这种形势下的一个理性选择。纺织行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一个现代、时尚的行业。上海拥有纺织服装制造和贸易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时尚资源。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纺织的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发展陷入了困境。据统计,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里,上海纺织控股公司利润下降了28.3%。这种现实,决定了上海纺织必须从传统初级产品生产序列中稳步退出,实现产业转型,把生产型企业向外转移,让“身体”向外,“头脑”向里。江苏大丰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棉产地,也是上海“两小时经济圈”的一部分,这些优势使大丰成为承接上海纺织产业转移项目的一个良好载体。上海纺控通过转移部分企业来腾出空间,把世界上最好的创意、品牌、设计等时尚元素引进来,打造一个“头脑”。
在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企业全球价值链重新分解和分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时代背景下,讨论“微笑曲线”下“脑体分离”的价值观和脑体产业分工新规律,正确认知商品价值体系,全面开发和获取商品的附加值,对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安亚.厂商在京约见多家媒体曝保暖内衣暴利.芜湖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