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到《滨河街公寓》
2007-12-29蓝英年
书屋 2007年2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大学生,有谁没读过苏联小说《大学生》?六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大学生读过的人就不多了,今天就连从事俄苏文学研究的人都未必听说这本书,一度风靡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几年后便从读者的视野中消失了。小说是1952年汝龙先生从英译本转译的,作者是刚刚崭露头角的苏联年轻作家特里丰诺夫。我是1953年读的,那年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二年级的学生。我们读得如醉如痴,在教室里读,在宿舍里读,在公共汽车上也读。一次我从西直门乘公共汽车返校,车上两名北大女大学生热烈谈论书中的两位主人公瓦吉木和谢尔盖,批判谢尔盖的个人英雄主义,称赞瓦吉木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想来读过《大学生》的人都已经年过古稀,故事情节记不清了。今天,我想同老学友们一起重温这本小说,让老学友们再次感受当年读这本书时心灵的战栗。
小说写的是战后苏联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爱情。主要人物瓦吉木和谢尔盖是中学同学,卫国战争爆发后双双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从军队复员,又先后返回莫斯科,并同时进入莫斯科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小说从三年级写起。谢尔盖一表人才,风流潇洒,天资聪颖,学习轻松,成绩优秀,博得同学的钦佩、女同学的青睐。瓦吉木正派憨厚,善于团结同学,学习扎实,勤奋刻苦,吃力地背英语单词,而谢尔盖却在电车上看英文侦探小说。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批评谢尔盖时,他微笑着用英文辩解,他们之间的对话没人听得懂。谢尔盖追求名利,一心想获得别林斯基奖金,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段,甚至利用女友的感情。他复员的时候,在返回莫斯科的火车上认识了医学院女大学生华丽雅,并很快赢得她的芳心,但不久便抛弃了她。谢尔盖在写学年论文时,听说华丽雅表哥是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的研究生,正在写论述屠格涅夫戏剧创作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他写学年论文有用,便又去找华丽雅再续旧情。华丽雅帮他把表哥的论文弄到手。谢尔盖把研究生论文中对屠格涅夫戏剧创作分析的三个精彩段落抄入自己的论文。谢尔盖在系里宣读论文,受到教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轰动全系,连平时同他不对位的拉果简科同学都连连称赞,接着论文又在《接班人》杂志上发表,谢尔盖成为全院的风云人物。谢尔盖私生活中不道德的行为和剽窃的行径暴露后,离开了集体,一个人躲在家里。瓦吉木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到工厂领导工人文学小组。瓦吉木把谢尔盖拉回集体,大家欢迎他归队。谢尔盖在集体帮助下改正错误,又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五一”节瓦吉木和谢尔盖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游行,穿过红场的时候听到斯大林喊出“苏联大学生万岁!”的口号,心潮澎湃。小说到此结束。
小说所描绘的苏联大学生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比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系里和班上有党团组织,我们也有。他们的团支部不定期开会,我们的团支部每周六下午定期开会,批评一周间团员所犯的错误,错误有严重的和不严重的。比如批评某同学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通过劳卫制(当时大学生必须通过三级劳卫制),属于不严重的。批评我的单纯业务观点(那时还没有“白专道路”的提法),则属于严重的。所谓单纯业务观点是指我学习俄语不吃力,但并不把剩余的时间都花在政治课的学习上,不重视政治课。那时人民大学开设四门政治课:中国革命史、马列理论(即联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师在上面念讲稿,我们在下面记,与听写没有区别。第二周政治课时间进行课堂讨论,重复上一讲的内容,决不允许有个人的看法,那时也不可能有个人的看法。一次我提出课堂上记笔记记得手酸,也记不全,不如把教师的讲义印出来发给大家。我的建议受到全体团员一致的批评,团员同志们指出这正是我单纯业务观点的表现,一定要帮助我。如果我不及时违心接受大家的批评,不知会闹到什么地步。我们也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不许班上一个同学掉队。我们班十四五个人,其中调干生三名,其余是高中毕业生。这三名调干生年龄比我们大,文化水平比我们低,学俄语极为吃力,有的半年发不出俄语中的颤音。苏联教师倒比我们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毫不客气地给他们打两分。这样学习好的就有负担了,为什么只顾自己学习而不帮助学习差的同学?集体主义精神到哪儿去了?学习好的有义务帮助学习差的,不允许个人突出,全班同学必须齐头并进。但我们班的集体主义精神并未发扬光大,几个调干生仍然中途退学了。我们周末有舞会,星期三晚上举办音乐欣赏会,放的都是俄国古典音乐,播放前有人讲解。苏联大学生集体参观特列嘉柯夫美术馆,教授给同学讲解油画,介绍画家,我们非常羡慕。1953年北京苏联展览馆举办苏联油画展,我们都去看了,《又是两分》和《会议之后》两幅油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议之后》描绘了青年团支部会散会之后,房间里只剩下受批评的一个团员。他低头坐在桌前,桌上放着堆满烟头的烟灰缸。我想起自己,支部会散会后我也一人在桌前坐过。我们考试的情形也与苏联大学生一样激动而紧张。同学们按事先排好的顺序进入考场。抽考签,坐到旁边的桌前准备,然后到坐着两三位老师的桌子前考试。苏联女大学生鲁霞考俄国文学史得了四分,高兴地喊道:“好漂亮的四分啊!”我们班也有个平时学习吃力的女同学得了四分高兴得叫起来。谢尔盖抓的考签是俄国诗人雷列耶夫,他对雷列耶夫不熟悉,托考完的同学叫瓦吉木给他抄几段有关雷列耶夫的材料,让下一个考生带进去。这种事我们班没发生过,但在别的年级发生过。拉果简科当面辱骂考塞尔斯基教授,在团员大会上受到警告处分,我们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一位同学对中国教师打分不满,说他打印象分,他的话被积极分子汇报了,于是我们召开团支部会批评他。因为问题并不严重,大家批评他说话要注意,没有给他处分。苏联大学生新年举办“圆白菜”文娱表演,教授和同学都参加,大家一起开怀大笑。节目多么有趣,同学们多么欢乐!但我一直不知道“圆白菜”是什么样的文娱节目。直到五十年后我在苏联教汉语的时候才参加过“圆白菜”文娱活动,但已经没多大兴趣了。
我们的生活没有苏联大学生丰富多彩。《大学生》引起我们对苏联大学生无限的向往,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一定要向苏联学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生活比苏联大学生的生活枯燥乏味得多,《大学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亮点。我们的生活过于单调,过分强调集体主义,抹杀个性,甚至不允许有个人兴趣。个性等于个人主义,必须受到批评。除与政治课有关的书,读其他的书便会受到劝告,甚至批评。“其他的书”是指解放后出版的文学书籍,至于西方的文学作品和哲学、历史著作,不要说图书馆没有,即便有,以我们当时的觉悟,也决不会读。大学生虽然不禁止谈恋爱,但由于过分强调集体主义,把同学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同志式”的了,影响了男女同学之间的自然关系。苏联大学生假期男女同学结伴旅行,到高加索登山,到黑海游泳,我们暑假也去过大连,但组织得十分严密,设有总领队和分领队,一切行动听指挥,自由活动的时间极其有限,没有一起度假的情侣。一句话,苏联大学生活得比我们自在,个人的活动空间比我们大。我所说的还是1955年以前的中国大学生,1955年以后的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又比我们少多了,不是体力劳动便是政治运动,不过那时我已经毕业了。
《大学生》是一本粉饰生活的作品,没有真实反映战后苏联的现实。俄国远东大学的一位教授告诉我,他就是战后的大学生,学校没有食堂,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就不错了。不像《大学生》所描写的那样,学生按时到食堂用餐。学生太多,学校的宿舍住不下,学生自己找地方住,住在什么地方的人都有,甚至火车站,他就住在亲戚家,靠助学金没法生活,不得不打工。但学生们热情高涨,这一点作家写得不错。《大学生》与其他粉饰生活的作品一样,不敢真实描写苏联战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这是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内战、农业集体化、一次次清洗和卫国战争对国民经济毁坏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作者更没有正面描写战后政治运动对学校的巨大冲击。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很多军人到过国外,目睹了外国的城市、乡村和人民的生活。西方国家人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与苏联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与盟军接触,特别是与美国军人接触,苏联军人发现他们并不是苏联宣传的凶恶敌人,而是有教养、重友情的人。他们当中有工人阶级出身也有资产阶级出身,但他们之间关系良好,没有矛盾,同心同德与法西斯作战。这让在封闭的苏联社会成长的人困惑不解,与他们从小接受的观念大相径庭。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中的一位人物希望西方的风刮入苏联,这是苏联知识分子的普遍愿望,然而这正是斯大林所最担心的。如果苏联人了解世界,了解西方,要求像西方人那样生活,就会戳穿斯大林的宣传,推翻支撑他政权的理论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并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用不着苏联的无产阶级去解放。相反,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比苏联人民生活得富裕得多,自由得多。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并非对抗性的,是可以调和的,未必必然引发革命。美国军人的热情更给苏联军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又给他们造成巨大的精神灾难。战后美国人不忘反法西斯的俄国盟友,给他们写信,美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收信的人纷纷被送入劳改营。斯大林感到形势严峻,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于是他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没有爱国心的世界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波及所有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文艺团体,受害最深的是遗传学和控制论以及戏剧。我引用《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中的一段话:“自然科学也受到个人崇拜的影响。科学被划为‘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两类。量子物理学说、爱因斯坦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学说被说成是‘唯心主义的’和‘反动的’……爱因斯坦被看成‘危险的世界主义者’,控制论被宣布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个人崇拜给自然科学所造成的危害最突出表现在生物学和现代遗传学领域。早在三十年代,李森科学派同瓦维洛夫为代表的遗传学家之间就展开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摩尔根、孟德尔的经典理论成了‘反动观点’。后来,李森科在生物学领域、农学领域独断专行,把生物学划分为无产阶级生物学和资产阶级生物学,许多生物学家因此受到迫害。”
斯大林在发动批判没有爱国心的世界主义的同时,大力树立、宣扬李森科的伪科学,钦定李森科学派为苏联农学领域的唯一学派。凡是反对李森科的人统统被撤职、打倒、清除以至关入劳改营。苏联第二号人物日丹诺夫的儿子、斯大林的女婿小日丹诺夫因批评李森科受到严厉指责,遑论他人了。斯大林树立伪学者李森科,借以阻挡西方吹来的风,这种做法给苏联科学造成多大损害他都在所不惜。斯大林发动这场运动还有深层原因:掀开一场新的排犹运动的序幕。这是个大题目,无法详谈,我只作为小说的背景简单介绍几句。
战后的苏联文学很少触及这场运动,《大学生》的作者虽没正面描述,还是隐晦地涉及到了,但他把反对没有爱国心的世界主义改为批评形式主义了,在师范学院考塞尔斯基教授首当其冲。考塞尔斯基有什么错误呢?闭口不谈当代苏联文学。战后苏联文学产生哪几部值得称道的佳作呢?哪一部不是粉饰生活、图解政策、歪曲现实的作品?考塞尔斯基是文化修养很高的老知识分子,怎能认同这些作品?他写了一本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在《消息报》上受到批判。特里丰诺夫没说明批评什么,但只要报纸上一点名,作者就完蛋了。考塞尔斯基被赶出师范学院,没有一所高校敢聘请他。特里丰诺夫隐约透露一点反对世界主义的信息,这是同时期的作品所少有的。《大学生》仍存在公式化和概念化的缺点,比如谢尔盖的错误仅仅是遗弃女友和剽窃别人作品,这类错误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发生,并不是特定时代环境中所特有的。苏联每次运动(清洗)都是人员骤然转换角色的过程,清洗后的空位置马上被新人占据,今天我把你搞掉,明天我就坐在你的位置上。昨天我是你的部下,今天我是你的上峰,战后的现实在特里丰诺夫1976年发表的轰动一时的小说《滨河街公寓》中才得到真实的反映。特里丰诺夫很快就否定了《大学生》,未收入自己的文集,并决定不再出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再版过一次《大学生》,那是特里丰诺夫逝世后他的未亡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出版的,违背了先夫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