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与齐白石

2007-12-29苏育生

书屋 2007年9期

  胡适与齐白石的交往,在胡适的日记中几乎没有记载,主要体现在胡适为齐白石撰写的《齐白石年谱》之中。据胡适在序中说,齐白石曾经给他说过请他作传记,1946年秋的一天,齐白石亲自带着一包材料到他家里,让他作为写传记的参考。就这样胡适答应了白石老人的要求,开始认真阅读材料,准备为齐白石写传记。
  齐白石生于1863年,胡适生于1901年,他比胡适整整大三十八岁。这一年,齐白石已经八十三岁了,他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都有极高造诣,特别是他在绘画上独创的红花墨叶的两色花卉与浓淡几笔的蟹和虾的大写意画法,尤为世人所倾倒。而且他自己还写有《白石自状略》、《白石诗草自叙》等传记类作品。那么,齐白石为什么要屈尊请比他小三十八岁的胡适写自己的传记呢?这一方面说明齐白石人品极高,从不倚老卖老,非常看重胡适的道德文章;另外从胡适这方面看,他确实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他在提倡写传记史学方面功莫大焉。胡适不仅自己带头写传记,而且还劝人写传记,他说过:“我在这几十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他写的传记《四十自述》、《李超传》、《章实斋先生年谱》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作品。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齐白石才真心地请胡适为自己写传记。而作为胡适呢,也乐于为齐白石写传记,因为他非常喜欢这位单纯而可爱的老人,何况又是一位在绘画领域开一代新画风并享有盛誉的大艺术家。
  胡适是一位长期受过严格史学训练的大学者,他曾说过写传记史学的人,就像“但用大刀阔斧的人也须要拿得起绣花针的本领”。意思是写传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熟悉与传主有关的时代背景和文献资料,又要掌握传主及与其相关的人和事的详细材料,特别是对这些材料要进行严谨的考证和辨伪工作,这样才能写出经得起考验的好传记作品。他正是用这种原则给齐白石写传记。他认真阅读齐白石给他的所有材料,特别对《白石自状略》的几个小有不同的本子(包括初稿本、初稿抄本、初稿修改后印本、写定最后本等)反复进行订正,又参照其他如《白石诗草自叙》、《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等材料进行考证。在阅读过程中,他非常喜欢白石老人的文章,特别是记叙他的祖母、母亲、妻子以及他自己经历的文字,认为“都是朴素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赞扬“他的散文记事,用的字,造的句,往往是旧式古文骈文的作者不敢做或不能做的”。因而开始他想按有年月可考的事实分年编排,完全用白石老人自己的话作材料,题目就叫《齐白石自述编年》。后来经过仔细对照和考证,感到白石老人的某些材料前后有差别,有的记忆有误,有的失之过简,还需要一定的订正、补充和说明。于是,胡适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确定编成一部《齐白石年谱》。
  在研究齐白石生平过程中,胡适发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几个材料记载的年龄不一样,使年谱无法顺利地编下去。他作为基本依据的《白石自状略》,是齐白石1940年八十岁时写的,据此往前推,白石老人应当生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但据同是他写的《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等材料,却明确地说生于1863年(同治二年),这样在年龄上就相差了二年。到底是哪一个对呢?胡适一贯主张实地考察,应该问问白石老人自己。他不便直接当面问,只好托人婉转地探问,结果得到的答复却十分含糊。他感到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但不弄清楚这个年谱就不好作,于是请他的朋友黎锦熙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原来黎家与齐家都是湖南湘潭人,两家有六七十年的亲切交谊,他与白石老人也从小相识。经过黎锦熙的查询,最终弄清楚了白石老人的生年应当是1863年。那么,白石老人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年龄说大两岁呢?这里面确实有个被胡适认定的“小秘密”。原来在白石老人七十五岁那年,长沙有个叫舒贻上的曾为他算过命,说他这一年“脱丙运交辰运,美中不足”。他听信了这话,就在舒贻上为自己写的命册中批记云:“宜用瞒天过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称七十七,作为逃过七十五一关矣。”就这样,白石老人从此将自己的实际年龄说大了两岁。胡适对订正这个问题很自信,他说:“这一点弄明白了,年谱的纪年才可以全部改正。老人变的戏法能够‘瞒天’,终究瞒不过历史考证方法。”白石老人玩的“瞒天过海”法,虽是旧时代的迷信思想的反映,但也透出老人的一种单纯和可爱。
  胡适在年谱中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白石老人“五出五归”的具体时间和地方。《白石诗草自叙》说:“壬寅年,吾年四十,始远游。至己酉,五出五归,身行半天下。”但由于相隔久远,记忆模糊,有些具体时间和地方说不清楚,与其他材料常有互相矛盾的地方。胡适经过认真考证,认为白石老人“五出五归”的具体时间和地方是:第一次是在1902年(壬寅)底,四十岁,由家乡到西安再到北京,第二年5月经上海回湖南。第二次在1904年春,到江西,游庐山、南昌等地,秋天还乡。第三次在1905年,到广西游桂林、阳朔等地。第四次在1906年,游广东,冬天回乡后,又于次年春再到广东钦州,至冬天还家。第五次在1908年,先到广东,次年(己酉)到上海,游苏州、南京等地,至秋天回湖南。胡适说,自壬寅至己酉(1902—1909年),白石老人游览佳山水有六大处,包括陕西、北京、江西、广西、广东、江苏。这“五出五归”,对齐白石的一生关系甚大,是他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这块小天地,得以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广泛地结交各地的诗朋画友,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给他画风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黎锦熙说过,白石的画原来以工笔为主,草虫早就传神。他四十岁,作远游,渐变作风,才走上大写意的花卉翎毛一派。
  胡适主张写年谱不仅要记载谱主的一生事迹,而且特别要着重“写出他的学问思想的历史”。齐白石是大画家,同时诗书篆刻也有极高的成就,所以在年谱中这些方面分量很重,借以突出他作为艺术大师的治学和发展道路。从年谱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八岁时,“性喜画,以习字之纸裁半张画渔翁起”。十二岁,转学木工,“以松油柴火为灯习画,凡十余年”,“得见《芥子园画册》,甚爱之,遂一一摩绘”。十六岁,从周之美学雕画木工,“矜炫雕镂,无不刻画入神”。二十七岁,“慕胡沁园、陈少蕃二先生为一方风雅正人君子,事为师,学诗画”。三十四岁,始讲求篆刻之学,从此锲而不舍。三十七岁,见王湘绮,拜门作弟子学诗,特别是远游以后,“益知做诗之难,多行路,还须多读书”;“熟读唐宋诗,不能一刻去手,如渴不能离饮,饥不能离食”。五十岁以后,友人陈师曾认为他的画过于冷逸,能赏识的人不多,劝其改变画风,从此他“独创红花墨叶的两色花卉与浓淡几笔的蟹和虾”一派。八十岁以后,他坚守“画吾自画”,曾在一篇短文中说,“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处为己长。总而言之,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虽不得人欢誉,亦可得人诽骂,自不凡庸”。……齐白石正是依靠其刻苦磨炼孜孜以求的苦功,转益多师虚心求教的态度,注重变法而又坚持我行我道的精神,才能从一个木匠出身的画师,一跃而成为近代艺术界的巨擘,在绘画方面有独特造诣和贡献的艺术大师。
  与此相联系的,胡适在年谱中还记载了和齐白石关系甚大的很多人和事。譬如他的祖母周太君,在他幼年放牛时,特意给他佩带一铜铃,以祓除不祥:“日夕闻铃声渐近,知牧儿将归,倚门人方入厨晚炊。”雕花木工周之美,齐白石拜他为师时年已三十八岁,没有孩子,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给他传授雕花工艺。他死后,齐白石曾撰《大匠墓志》,以示纪念。胡沁园和陈少蕃都是他家乡的文人雅士,他二十七岁时从他俩学诗画。胡沁园很喜欢他的画,就把自己家所藏的名人手迹拿出来,让他“日与观摩”。他还把陈少蕃介绍给他,对他说:“《三字经》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正当年龄,就跟陈老师开始读书吧。”陈少蕃许诺不收学俸钱,每天点教《唐诗三百首》。晚年齐白石写有《往事示儿辈》诗:“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以记其事。胡沁园死后,他写有《哭沁园师》绝句十四首,以示纪念。其中一首云:“学书乖忌能精骂,作画新奇便誉词。唯有莫年恩并厚,半为知己半为师。”
  
  近代大学者王湘绮也是湖南湘潭人,齐白石正式拜他为师,执弟子礼。他曾“侍湘绮师远游南昌,游庐山”,也曾在长沙应老师之邀到瞿鸿(曾任清末军机大臣)家中赏樱花和海棠,并在超览楼上饮宴。王湘绮说:“濒生(齐白石的号)足迹遍天下,久未与同乡人作画,可为画《超览楼禊集图》。”他因事还乡,久未画图应命。直到二十多年后,他七十八岁时,应瞿氏后人瞿兑之之请,他才补画了这张画,还了老师的遗愿。当初,他拜师时,王湘绮曾在日记中写道:“齐璜(齐白石又名璜)拜门,以文诗为贽。文尚成章,诗则似薛蟠体。”看来,老师对学生的诗很不以为然。胡适为此而愤愤不平,他在这段话下特加如下按语:“王闿运(王湘绮的名)说白石的诗‘似薛蟠体’,这句话颇近于刻薄,但白石终身敬礼湘绮老人,到老不衰。白石虽然拜在湘绮门下,但他的性情与身世都使他学不会王湘绮那一套假古董,所以白石的诗与文都没有中他的毒。”由此可见胡适对白石老人诗文的喜爱和推重。
  还有一位画家陈师曾,他比齐白石小十几岁,但他俩却是极好的朋友,他也是齐白石画作的鉴赏者和宣传者。齐白石初到北京时,识其画的人不多,陈师曾认为他的画过于冷逸,特别是工笔画过于真切又过于劳人,劝他改变画风。齐白石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创了大写意的红花墨叶一派,让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陈师曾还把他的画介绍到日本展出,日本人十分欣赏,以重金争购他的画。他们还将他的作品及其艺术生活拍成影片,公演于东京艺术院,影响很大。齐白石的作品还被法国人选入巴黎艺术展览会,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齐白石和中国画。不幸的是陈师曾四十八岁早逝,齐白石为之悲痛不已,多次写诗哭之。其中有首云:“哭君归去太匆忙,朋党寥寥心益伤。安得故人今日在,尊前拔剑杀齐璜。”他愿以己身来换回故友之身,可见其感情之深。
  此外,京剧大师梅兰芳也与齐白石相交甚密,年谱中记载了两个人之间的趣闻。梅兰芳比他小整整三十岁,他早先就在其书斋“缀玉轩”与齐白石相识,非常赞赏他的绘画和他的为人,后来正式从白石老人学画。有一天,梅兰芳请齐如山约齐白石到“缀玉轩”闲谈,谈话中他恭敬地请求白石老人作画,老人答应后,他欣然磨墨理纸,然后静静地看老人画画。画完,他为老人唱了一段“凄清感人”的《贵妃醉酒》,表示感谢。后来老人还为此作了两首诗,第一首是:“飞尘十丈暗燕京,缀玉轩中气独清。难得善才看作画,殷勤磨就墨三升。”第二首是:“西风飕飕袅荒烟,正是京华秋暮天。今日相逢闻此曲,他时君是李龟年。”还有一段佳话:一次,京中某公设宴请,座中都是达官显贵,衣冠楚楚。齐白石也在邀请之列,被延请入座,但因他布衣褴褛,竟无人与他交谈。后来梅兰芳来了,一眼望见老人,高呼“齐先生”,走在他座位前,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令满座为之惊讶。齐白石后来有一首题画诗云:“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在白石老人的指点下,梅兰芳的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年谱中涉及到的这些人和事,不仅使齐白石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也让人感到更好读了。
  在做学问方面,胡适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虽然他在史学传记上经过严格训练,但他毕竟和齐白石没有深交,对他家乡的文化及风俗习惯等缺乏了解,特别是对绘画和刻印方面并不很熟悉,在当时情况下他也不可能作更深入地调查和了解。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弱点,所以在作这个传记伊始,他就想到了两个人,他的朋友黎锦熙和邓广铭,一定要请他俩帮助补定和完善这部传记。黎锦熙家与齐家有通家之好,他十分熟悉老人青少年时代的情况,也十分熟悉家乡的文物掌故,特别难得的是熟悉绘画和刻印。邓广铭是史学家,做过陈龙川、辛弃疾的传记,在这方面很有修养和经验。因此,胡适1947年8月写完初稿后,清抄一本送给白石老人自己审查,原稿交给黎锦熙补定。黎锦熙花了半年时间,订正了一些错误,添补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几乎增加了原稿一倍的篇幅。据胡适讲,黎的贡献有四:一是查清了齐白石将年龄说大两岁的原因;二是增补了齐白石做木匠时期的许多充实、生动、有趣的材料;三是提供和引用了齐白石在绘画和刻印方面的很多资料;四是用他的日记考订了齐白石许多活动的具体年月。1948年11月,胡适又把经过黎锦熙订补的本子,请邓广铭细看。邓广铭摘引了胡适未曾见过的《白石诗草》中不少资料,还查检了王湘绮、陈师曾、樊增祥诸人的集子。这本《齐白石年谱》署名虽然是胡适一人,但实际上包含了黎锦熙和邓广铭的劳动成果在内。在这一点上,胡适毫不隐讳,他特别在序中说:“这部《白石年谱》大概不过三万字,是黎劭西(即黎锦熙)、邓恭三(即邓广铭)和我三个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三个人都是爱敬白石老人的,我们很热忱的把这本小书献给他老人家。”事实上,在《齐白石年谱》中,前有胡适和黎锦熙的序,后有邓广铭的跋,把三个人合作的情况说得非常清楚,其间也洋溢着他们对白石老人的敬爱之情。
  胡适在写作这部书的时候,他在北京大学当校长,正处于国内极不安定,校内学潮四起之时。特别是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他也忙于考虑自己的出路,已经无暇太多顾及这部书了。他把书稿送给邓广铭以后,第二年年初就离开了北平。等邓广铭将这部书稿抄写成定本寄给他,他已经远在岌岌可危的南京了。本来,胡适还想请十分敬重齐白石的徐悲鸿审查这部书稿,并请他挑选白石老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作为附录,但在当时的严峻形势面前,他的这一想法根本无法实现。这年2月胡适为这本书写了序,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作为谱主的齐白石,对胡适的这部著作的态度如何呢?这似乎无从知道。但几十年后,诗人艾青一篇《忆白石老人》的文章中,无意间却说到了这件事。原来,在1949年,艾青作为北京军事管理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认识了齐白石,由于他过去就喜欢白石老人的画,现在听说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所以在生活上工作上待遇上都给予了精心的安排和照顾。所以白石老人很信任他,并将他当作好朋友看待。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有一次,他(指齐白石)提出要我给他写传。我觉得我知道他的事太少,他已经九十多岁,我认识他也不过最近七八年,而且我已经看了他的年谱,就说:“你的年谱不是已经有了吗?”我说的是胡适、邓广铭、黎锦熙三人合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齐白石年谱》。他不作声。
  后来我问别人,他为什么不满意他的年谱,据说那本年谱把他的“瞒天过海法”给写了。1937年他流年不利,所以他增加了两岁。
  
  从白石老人的态度上,让人看到了他像一个说了谎话被揭了短似的孩子一般可爱,并非年谱真的出了什么大问题令他不满意。
  《齐白石年谱》最后截止于1948年。而以后的九年,由于胡适离开了大陆,客居于美国,也就无法再补充后面的了。直到齐白石去世后的1960年,胡适才知道齐白石早在1957年去世的消息,于是他在这本书的自校本上补写了一段文字:“民国四十六年(1957)白石九十七岁,实九十五岁。十月十六日他死在北平,实不满九十四岁,因为他生(于)阴历十一月廿二日,等于阳历十二月廿二日。胡适记。”后来又补充了一句话:“据蔡若虹《齐白石先生传略》他死在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 胡适 一九六○,二,十三,”。然而,齐白石的最后九年,却是他最辉煌的九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国际和平奖,等等。这当然是胡适不可能知道的,即使知道了也是他不可能再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