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饰·民俗·传统

2007-12-29颜湘君

书屋 2007年12期

  千年而下,含蓄蕴藉的中国结依然为你我钟情,明丽吉祥的中式服装让我们遐想万般。于是,喜欢了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体会尘世的真实和热闹,在服饰中寻觅传统的悠远与馨香。
  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服饰既具有器物文化性质,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又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寄寓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伦理、道德、信仰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服饰文化。从传说中的“黄帝垂衣裳而治”到“汉家威仪”、“魏晋风流”,到“大唐风范”……这些各具风姿的服饰文化景观,构筑了中国服饰文化史,影响了中国人的现实生活。虽然历代《舆服志》、《会典》等官方典籍记载了各朝服制,但是,民俗生活中的服饰更为贴近各个朝代的服饰现实。服饰民俗学正是把服饰放在民俗风物中观察分析,如在祭神祀祖、祈福求祥、避邪驱魔、免灾去病、招魂厌胜时所穿用的服饰很多就只遵循民俗性,而不会去考虑社会性。荀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服饰是观风查俗的一项重要标准。
  在人生仪礼的每一个环节上,服饰往往充当了主要的标志者,有着丰富的民俗意蕴。人生仪礼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活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诞生仪礼中,镌刻着“长命富贵”的银锁(或金锁、玉锁)、挂着小铃铛的银手镯银脚镯、绣着五毒图案的红肚兜、虎头鞋等,不仅表示孩童诞生的隆重,也凝聚着父母亲族的殷殷期望。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从前孩子夭折的几率要远远大于今日,为保护孩子正常成长,大人们给孩子穿戴各种各样的吉祥服饰,这些服装和佩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世人趋吉避凶的愿望。
  成年仪礼上(无论是男子的冠礼还是女子的笄礼),改变发式和服装,佩戴特殊装饰品,正是成年仪礼的重要标志。明清以后,冠笄之礼渐不普遍,这种传统意义的成年礼大多已与婚礼或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其成年的象征意义也与其人生的前后阶段相衔接而予以体现。
  婚姻仪礼中的鞋聘礼、“合髻”礼、男女同鞋(同“偕”),以及新娘的红盖头、服饰纹样“百子图”等,既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表达了驱邪求吉的民俗心理:一朝结发为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丧葬仪礼,古代的丧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服用极粗生麻布制成,制作时不缉边,是儿子为父母服孝,妻妾为夫君服孝,未出嫁的女儿为父母服孝的丧服。服期三年。齐衰服用次等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此丧服为祖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月,为高祖父母服三个月。大功服以粗熟布制成,小功服用稍粗熟布制成。缌麻用稍细熟布制成,是最轻的孝服。五种等级的丧服标明了生者与死者之间血缘远、近、亲、疏的等差。
  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是他(她)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她)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社会对他(她)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她)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生命仪礼中,不论哪一种,事实上都由族群成员共同参加,其重要性也是群体的。因此,作为人生仪礼重要标志之一的服饰承载了沉厚的伦常观念。
  前几年盛行唐装(复古风格的服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代服装),这不仅是服装潮流的复古风,更是中国人心灵深处对服饰具有祈福功效的认可: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深信红色或金丝绣成的福、禄、寿、喜等字样,具有吉祥的巫术效应。最近两年,汉服又呈大兴趋势。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辉煌灿烂,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影响深远,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源于中国传统服饰。很多汉服热爱者选择在人生礼仪上穿戴汉服,有集体汉服成年仪礼、个人汉服成年仪礼;有集体汉服婚礼、个人汉服婚礼等等,不仅表达了对传统服饰的热爱,也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新读和皈依。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中国新闻网3月11日)。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作为东道主的中国运动员以什么样的着装在开幕式上亮相,成为新的焦点话题。有二十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此外,在全国很多地方,人们遇着自己生肖属相的这一年之前,即除夕之日,要扎上红腰带,称为“扎红”,甚至要穿上红色的内衣裤,而红腰带一直要扎到这一年的年尾,又一个除夕到来之时才能除下,相信红色可以镇邪避鬼,保佑自己顺顺利利地度过可能充满灾厄的生肖年。人们也越来越留心佩带生肖饰物,十二生肖的原型动物名称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生肖动物意味着该属相人的保护神,佩带生肖饰物如项链、戒指等,人们相信,可以使该属相人获得生肖神冥冥中的保护,远离灾难。
  爱情信物是男女彼此表达思慕和忠贞之情的客观对应物。古代爱情信物丰富多样中又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有绾发的簪、钗;有系于衣物的佩、香囊;有戴在手上的指环;有环在手腕或手臂上的腕囊、钏;有贴身衣服;有穿在脚上的鞋;有随身携带的巾帕;还有镜子、青丝(头发)等等。爱情信物是一种物媒,它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聘礼,传统的聘礼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之下,爱情信物往往是男女之间私定终生的信物,是向自己的心上人表达爱意、盟订终身。爱情信物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常常是男女各自随身物品,从接触巫术原理来说,信物有对方的身体体温、气息,接触它,有如双方亲密无间,从而能引起对伊人的联想和爱恋。正由于服饰具有上述种种特性和意义,因此,在爱情信物民俗中,服饰毫无争辩地担当了重要角色。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近几年来,回归传统的情绪暗暗滋生,花红柳绿的唐装、红红的中国结,点缀了今天的生活,而青年男女手腕上戴的玉石或桃木手镯,在装饰的同时,寓含几分吉祥,传递几许柔情。现在,腕囊和钏已经不可见了,手镯作为信物的功能也越来越淡,但它仍然是女孩子们手腕上最美的风景线,古典与现代在不经意间暗暗地联系在一起。“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现代女子对戒指仍然有一份难言的情怀,希望心爱的人能为自己戴上相守一生的戒指信物。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衣冠古国”,有“礼义之大”和“服章之美”,中华传统服饰是华夏文化领域中发展形成的民族瑰宝,是我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魅力称誉世界。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引发的争论和震动使中国民众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民俗学家进一步提出,最好的保护在民间。因此,在经济大潮滚涌天下之时,重审传统、文化寻根仍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使命,不能让古老的文明和重要的遗存在我们的时代化作过眼烟云,了解传统服饰以及民俗生活中的服饰风俗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温习,这样,传统文化才不会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渐行渐远。
  (颜湘君:《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