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和谐世界”理念

2007-12-29朱斯坤

中国报道 2007年1期

  2006年成为中国实践“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一年。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短短一年时间,倡导并致力于建立“和谐世界”的中国,已经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成就和魅力,取得了被国际舆论称之为“改变全球力量对比”、“催生世界新秩序”的成果。
  在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多边外交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为中国外交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催生“和谐世界”新秩序
  
  “和谐世界”理念
  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双边外交为主。自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之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此后,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局部参与联合国的活动;二、多边外交政策大调整,全面参与联合国的活动;三、积极进取,开展多边外交,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
  全方位多边外交是中国实践“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显示出中国外交的恢弘气势和开拓进取精神,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维护周边地区和平与安宁,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2006年,中国继续以各类多边机制为平台,务实推动和谐周边建设。中国是上合组织的创始者,亦是上合组织成长的呵护者。在2006年的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并从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提出四点建议,特别是提出“缔结上海合作组织长期睦邻友好合作公约”,显示出中国长远战略眼光和塑造和睦周边环境的真诚期待。
  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直是中国“大周边外交”的关键一环。在2006年的会议上,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谋求和谐共赢》的讲话,建议从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奉行开放包容四个方面进行努力,谋求亚太和谐共赢。会议期间,胡锦涛主席会晤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明中方改善和发展对日关系的诚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宽广襟怀。
  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占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中非和中阿在实践中形成了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经济上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宝贵经验,成为双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基础。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将采取8项措施促进中非合作。这些措施生动地表明,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共享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峰会的成功召开,推动了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和实践。
  
  和谐的外交关系
  “和谐的大国关系”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关键。世界核大国兼能源大国俄罗斯与中国有着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两国的边界问题已全面解决。2006年3月,普京就任总统6年来第4次访问中国,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俄联合军演、互办“国家年”是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例证。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领导人互访密集,双方部长级会议、副部长级会议已机制化。2006年7月,13年来首位访华的欧洲议会议长博雷利指出,中国的发展势头比他预想的还要迅速,中国和欧洲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比想象中的要广泛,“我完全赞同积极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更是建设性合作者,共同肩负全球责任成为共识。2006年4月,胡锦涛在就任国家主席后对美国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中美高层会晤频繁,战略对话定期举行,军事互访也已恢复。
  “中国龙”和“印度象”是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双方在能源、民航、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着广阔的合作前景。中印在结束边界争端、促进经贸合作上取得了不少成果。2006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双方就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
  建设和谐周边的中国提倡开放的地区主义,不谋求支配性的地位,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10+3”合作、中韩日合作、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桥梁,努力建设和谐周边,积极推进周边利益共同体。在14个接壤国中,中国已与12个签订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的90%。目前,与尚余的印度边界问题也在朝积极方向发展。
  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防治禽流感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地区合作与合作机制的建设,几乎参加了亚洲所有的地区安全机制。典型之一就是上海合作组织,它已成功运转5周年,其倡导的新型合作方式和新型国家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中国不遗余力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去年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全面运作。中国决定自2006年元旦起,单方面向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三国扩大特惠关税产品范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携手自立自强的典范。中越菲联合开发南海机制的建立,使南海由争议之海变为合作之海,为妥善解决类似海上争议问题树立了新的模式。一年一度的东盟中日韩“10+3”会议已形成机制,东亚合作成为亚洲区域合作总进程中最有活力和前景、最被看好的组成部分。
  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主张循序渐进,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
  
  “和谐世界”新理念结出硕果
  中国一向认为,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对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多次举办以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中国还向联合国递交了落实《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的报告,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通过的《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的起草工作。
  汲取人类成果全球化的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和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中国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文化之长,努力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并通过创造性的转换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去海外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年均留学人数已超过10万;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政府邀请多批外国专家为中国发展献计献策,专门成立了一个高级国际咨询机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中国还多次举办司法、科技、教育等各种高层国际论坛,听取海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多元文化对话。2006年10月25日,国际反贪局联合会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首个以各国反贪机构为成员的国际组织。来自137个国家和地区及12个国际组织的近千名代表聚集北京,就打击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的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大会通过了《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章程》。
  近年来,中国还在国内外举行各类双边的“文化节”、“文化年”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各类政治、经济对话会议。如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活动,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这些大规模的相互交流为中国不断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取长补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活力奔放的多边外交
  
  2006年,中国外交的又一个丰收年。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实践渐入佳境,多边外交精彩纷呈,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回顾2006年的中国外交,亮点、成就可圈可点;打开中国外交新图景,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灿烂夺目的画卷。
  
  
  多边外交亮点频现
  2006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当首推多边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2006年多边外交有三大峰会颇为引人注目。
  
  一是中非合作论坛。金秋11月,硕果累累的时节。48个非洲与我建交国的官方代表团、40多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近2000名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齐聚北京,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中非关系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峰会为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2006年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恰逢中非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在此时召开中非峰会,对中非合作论坛6年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进一步规划中非之间的务实合作,正当其时。
  峰会再次确认,中非应建立和发展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了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促进中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合作,胡锦涛主席在峰会上宣布,中国政府将采取包括扩大对非援助规模、提供优惠贷款和出口买方信贷、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免债、扩大零关税待遇商品种类、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以及培训人才等在内的8项政策措施,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欢迎。
  中非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有助于中非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对加强“南南合作”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繁荣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非在国际事务上加强磋商和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加速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某些大国在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加强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中国—东盟纪念峰会。200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又是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这是首次在华举办的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会议,是中国—东盟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纪念峰会是回顾和总结,更是共同谱写未来合作新篇章的开端。作为峰会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中国与东盟发表了《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这对双方未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是上海合作组织峰会。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第六次国家元首理事会会议在上海举行。此次峰会总结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年来的经验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今后长期发展战略与近期目标,由此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这次峰会上,各国元首在共同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中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建立21世纪新型国际秩序的进程缓慢而不均衡,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国际社会拥有实现稳定、和平和普遍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和威胁”。上海合作组织将“为建立互信、互利、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全球安全架构作出建设性贡献”。这一重要共识的形成,对覆盖3000多万平方公里和14.89亿人口的上海合作组织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势必会对更广泛的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发展产生示范作用。
  
  全方位拓展多边关系
  2006年是中国的“多边外交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多边外交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把握时机,广结善缘,运筹多边外交,践行“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这一年,中国以筹办和参与各类多边会议为契机,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同大国以及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多边舞台上日趋娴熟的外交艺术,显现出中国外交的活力与自信。
  初夏时节,中阿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第二届部长级会议,22个阿拉伯国家的外长、部长或代表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与会,开启了中国2006年多边外交的帷幕。这是中阿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巩固中阿友谊、深化双边合作、推动论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紧接着,中国多边外交活动渐入高潮。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之际,中国承办了第六次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
  到了金秋,中国相继举办了中国-东盟南宁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令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和世卫组织外交同样出色。为确保亚洲人再次主持联合国事务,中国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耐心劝导亚洲国家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产生下任联合国秘书长,为潘基文顺利接替安南助了一臂之力。在世卫组织总干事的选举中,由中国政府推荐的前香港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顺利当选,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该机构获此重任。
  与此同时,中国为重启六方会谈而进行的多边斡旋也在继续进行。中国耐心劝说有关各方创造良好气氛,以利六方会谈适时复会。朝鲜同意重开谈判,无疑是自朝核试以来最大的外交突破。
  刚刚进入初冬,胡锦涛主席奔赴越南河内,出席第14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峰会期间,胡锦涛与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领导人举行了双边会谈,促进相互了解,共谋和谐亚太。
  
  提升中国软实力
  中国积极的多边外交,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包容的外交风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在围绕周边和谐而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务实的态度与作风赢得了周边国家的一致好评,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和平形象。蒙中友协秘书长其米德策耶说,上合组织日益成熟,正逐渐成为一个地区性合作平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四点建议,符合上合组织的发展现状,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它将使上合组织更加壮大,成为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说,东盟与中国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双方关系从未像今天这么良好和牢固。东盟期待着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睦邻友好和战略伙伴关系,共同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
  中国真诚友好的对非、对阿政策,获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致称赞。南非总统姆贝基发表《希望诞生在北京天安门》一文,盛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向着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迈出的第一步,将把非洲大陆带向充满希望的未来。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批驳了所谓“中国与非洲开展合作是在搞‘新殖民主义’”的说法,称中非合作建立在传统友谊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中国用实际行动击碎了别有用心者对“中国威胁论”的鼓噪,一些西方人士和媒体也对中国灵活、务实的政策表示认同。《德国之声》说,不应把中国人向非洲的进军,指责为“殖民主义新形式”,非洲的经济增长首先应归功于中国。意大利《晚邮报》评论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一次“友谊与合作的峰会”,将对未来的国际关系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