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丹模式:通俗是一种和谐

2007-12-29姚玉莹

中国报道 2007年2期

  是《论语》让于丹从台后走向台前,一不小心火了一把;还是于丹令《论语》从艰涩步入通俗,一下子更深入人心?是央视的《百家讲坛》有实力,还是《论语》解读的有魅力?2006年,《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再次进入人们的视角,并在业界掀起一股“通俗演义”风潮。
  
  于丹:学术超女
  
  两千多年前的语录真的能够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2006年国庆期间,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6年11月26日,于丹签售《于丹〈论语〉心得》,仅一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售书13000多册。该书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感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第二天,中华书局开了一天会,分析热销原因。大家认为原因很多,当然首先是因为有央视这个强势媒体,有《百家讲坛》这个知名栏目,还有,就是《于丹〈论语〉心得》的内容。不论是讲座还是图书,都是就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所做的通俗、生动而又亲切的解说,这种解说又与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当然,这一切与于丹的个人魅力与讲解模式分不开。
  但依然有人指出,此书存在多处错误,因此批评道,照此解读方式,任何典籍都可以变成现代人的“心灵鸡汤”。
  “这是报应呀,我十几年一直教媒体怎么给别人挖坑,现在自己掉坑里了。” 面对各类批评与热捧,于丹自嘲道。目前,这位北师大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同时还是多家电视台的策划顾问,有多年的电视节目操作经验,因其常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一度被业界称为学术“超女”
  
   《论语》传播的得失
  
  当下,不少年轻人对于《论语》的兴趣远远少于对各种网络游戏的迷恋,仅有的几句常识只是从教科书里获得的。而通过电视,通过听故事来认识《论语》,这确是第一次。
  的确,凭借电视,《论语》在它2000多年的传播史上,前所未有地“风光”着,电视传播的广泛程度和速度远超汉朝独尊儒术的霸道功效,而其诠释的《论语》再次衔接了2000多年来《论语》在民间传播中树立的励志、宽慰、规训等形象。
  而对于《论语》的诠释,一直存在学者与民间两种方式。学者的诠释总是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民间诠释则总是心有所得地借题发挥,甚至不忌离题万里。不能否认,《论语》是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不同渠道的诠释和传播中发挥了构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作用非常缺失。
  自有《论语》以来,历史上为此作释的达2000家,从汉代郑玄,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直到民初程树德的《论语集注》,近代依然有刘宝楠、康有为、胡适、杨伯峻、钱穆等学者解读。而为何到了于丹这里《论语》解读却如此盛行呢?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介绍说,《百家讲坛》早就定了《论语》的题目,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此前于丹一直在央视10套做策划顾问,是很多电视人的朋友。她的口才很好,又有古典文学的专业背景,我们就觉得于丹有这个潜能,就让她来试试,结果一试就一锤定音。” 万卫认为,《于丹〈论语〉心得》就是一个具有感应功能的“心灵按摩器”,它深入到读者心中,敏感地把握内心的不适,及时地给予心灵最妥帖的抚慰。于丹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合适的人做了合适的事。
  “首先要把《论语》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学术内容,其次是它能够深入浅出。《论语》最大的特色是一种语录体的哲理;跟《三国》、《明史》都不同的是,它缺少情节,讲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加入大量情节,就是话不远人,让大家觉得它离现代生活很近。”于丹向记者解释,要吸引观众,就要有故事,不是你选择用什么方式教育观众,而是观众用遥控器决定你的生死存亡。”
  
   通俗解说是一种和谐
  
  “尽管解读《论语》的读物在书市上并不匮乏,但它们多半刻板而拘古,充满了学究气,说教味道过浓,读者自然读不下去。于丹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讲《论语》从个性的情感出发,像老朋友一样,将阅读《论语》的心得参合自己的经历向你娓娓道来。”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认为,在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读者对于中华传统经典各类普及读物的内在需求在不断加强。从原著的还原到于丹的通俗,也算是促进民众阅读经典的可行路径。
  一部陈年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境遇?
  对此,易中天曾说,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如果理论不是灰色,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愿意把孔子也看成灰色,但灰色的孔子又必须连接多彩的世界。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于丹通俗解说的一种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连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连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这就是于丹的解读模式:“真正的经典从来都是贴近人心、以人为本的,那些深奥的、灰色的,永远不会是经典。”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浑然一体的,现在我想起《论语》中的某一句话,可能和听到的周杰伦的歌,在我心里引起的激动是一样的。我以前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常激动,现在听《菊花台》‘谁的江山马蹄声慌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照样激动。”现年41岁的于丹淡定地表示,“我总希望穿越浅表和皮毛去理解古代文人,别去考据太多东西,去接触生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