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英雄李书福
2007-12-29逸江南
中国报道 2007年2期
中国企业家中,李书福是背负着盛名和压力的风云人物。不管是开工厂、造汽车、炒地产、玩足球,他涉足的每一个产业,无一例外地都受到方方面面的责难。
然而谁也摘不掉他头顶这几项桂冠:浙江草根经济的代表人物,中国民营轿车第一人;被《环球》推举为2001年度十大财富风云人物,又被中央电视台推举为2004年度经济人物。
媒体在描述李书福时都不忘提到,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但至今仍保持着穿工作服、在食堂吃饭的习惯。自从19岁时离开学校,他一直将工作视为最好的娱乐。他雷厉风行、精力十足。由于表现太执著,李书福甚至得了“汽车疯子”的诨名。
“疯狂”念头
实际上,李书福正是由于超常的热情,才得以进入汽车领域。
当李书福刚进入汽车领域的时候,似乎没有人有兴趣去注意他。乍看之下,李书福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也许显得有些错位。1996年,只有拥有汽车目录的厂家才能生产汽车,这个市场上尚无一家民营企业。
果然,“所有人把我想造车当成一个玩笑。”李书福回忆说。
1997年,李书福找到新的突破口——收购了四川德阳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汽车工厂,才可以生产一种“像轿车但不是轿车”的客车。
1998年8月,吉利生产的第一台“像轿车的车”——吉利•豪情下线。一开始“豪情”的销售并不好,1999年和2000年只有销量几千辆。然而,李书福似乎从来就对凭借每辆4万多元的、国内同类产品中最便宜的售价去竞争市场充满希望。而在当时,这样的市场竞争听起来,就好像是李书福要和迈克•泰森来场拳击赛,他胜出的几率几乎为零。
吉利车的低价立刻遭受质疑,那段时间是李书福最艰难的时期。有人说他快疯了——见人就讲自己是怎么造出4万元轿车来的,可是没人信他。
市场态度的转变来自夏利、奥拓的暴跌,消费者开始明白,3万元的车质量也有保障。2001年,吉利车的销售局面逐渐打开。全年全国销售达3万辆,实现了盈亏持平。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被《环球》推举为2001年度十大财富风云人物。
而另一方面,李书福也为取得目录不间断地奔走。他曾到国家各部门游说,据说当某国家部门的官员告诉李书福,民营企业干汽车无异于自杀时,李书福“诚恳地”回答:那就请给我一次跳楼的机会吧。最后,由于表现太执著,李书福得了“李疯子”的诨名。
“草莽英雄”
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造“奔驰”的疯狂经历。1996年刚准备造车时,李书福买来了包括奔驰在内的几辆名车,自己把这些车拆了,然后托人从香港买回奔驰的零配件开始组装。1996年,李书福造的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奔驰”下线。那时他开着这辆“奔驰”在台州四处跑,又在电视台打广告。但这辆样车送到有关部门时,被告知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从天上回到地上,李书福决定从实际出发,走低档路线,“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
李书福对人的能力的“试验”也曾经使得他亏本几千万。现在讲起这段故事,李书福语气平淡。2000年,李书福的吉利车初见曙光,李书福感觉到,“我李书福并没有什么特别,这些事换一个人做也许会取得同样效果,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人之间,其实是一样的”。此时,李书福的几名部下正好提出了几个项目计划,于是李书福立刻拨款鼓励他们一试。李书福希望以他们的成功来印证自己的想法,可结果正好相反,这几个项目纷纷失败,亏损几千万。李书福拿着原本以为非常完善的项目计划书和现状一一思考印证,认为如果自己去做也许就会成功,于是,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原来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
正是因为种种看似疯狂的思索和实践,使得李书福一步步坚定了现在的信心。实际上,李书福坦承,最初准备制造轿车仅仅出于市场的考虑。“这个市场大呀!”李书福说。但是,当他真正涉足并了解汽车产业之后,另一种感情开始上升——“造中国自己的汽车”成为一种理想。
他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暴利,就是因为中国不能制造出有自己竞争力的汽车。比如中国的汽车贷款不被偿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车贬值得太快。而在美国,因为汽车本身售价就低,贬值也很慢。李书福甚至将吉利生产的美人豹跑车定在15万的低价上,就是希望不断实践自己的低价理论。
李书福感性地把完成这一理想的过程形容为:“一股力量在风中回荡。”
没有财富目标
李书福说:我没有财富目标。
他是在接受国内一家著名传媒采访时说这句话的。在那次采访中,李书福引人注目地表述了他的两点财富观:其一,钱是挣出来的。他说,这个道理我很早就明白,因为我很小就开始挣钱了。其二,赚钱是为了实现理想。他说,我是通过赚钱来完成个人意志的表达,我的“个人意志”就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当他27岁时,他赚到了100万,于是他就思考怎么样用这笔钱去做更大的事业;当他从生产镁铝曲面板中赚到几个亿时,他立马着手向摩托车行业进军;当他的财富积累得更多时,他毅然向汽车行业发起了“进攻”。他用不断的成功验证了对钱的理解:钱,的确是挣出来的。
然而,无论是在经营事业方面或是在个人生活上,李书福并不因为财富的增加而有所奢华。在吉利集团,所有的员工都知道这样的“军规”:“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著名的“吉利精神”条文中就明明白白地载明:“在吉利,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开源节流、节俭办事举动,也会受到推崇和表彰,任何铺张浪费、奢侈炫耀的行为,都是一种犯罪”。
崇尚节俭的李书福,在事业需要时,会采取一切手段去聚敛财富,甚至节俭到锱铢必较的程度。据称,集团财务有条规定,集团高管人员出差时,无特殊情况最好乘坐经济舱;无特殊情况不住豪华酒店。但是,当他痛感中国教育的滞后和贫困学子无法上学的痛楚时,他又会慷慨地一掷千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李书福花在社会办学上的钱已近10个亿,而2006年又向中国慈善机构捐赠了5000万元,用于资助1000名品学兼优却无力求学的大学生。因为他多年来的善举,2006年他获得了“中国十大慈善家”的称号。
心地坦白得像个孩子的李书福,常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迷惑不解:“我不明白,那些有钱人在干什么?开车只开奔驰、宝马,买个包花几万块钱。我们国家真的已经富到这样了吗?!”
于是,为了表达对这些现象的不齿,李书福开始“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他认为,社会上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没有钱上学,没有衣服穿,还有很多的老百姓看不起病,已经富起来的人应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李书福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化”那些吝啬的有钱人。
“我不是守财奴。”他说。
提升幸福指数
李书福对“幸福”这个词有着独特的理解。
有人曾问,你现在成了亿万富翁了,你幸福吗?他说,幸福与不幸福,不能用钱来衡量。我告诉你,有钱并不一定幸福,你今天发愁怕被人家偷了,明天又担心这个钱来路是不是有问题,后天又考虑这个钱怎么花。你整天发愁,你一点都不会幸福!他说:“我感到幸福,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我的理想正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李书福有两大理想:造世界知名汽车和办世界一流大学。两大理想都在向前挺进——
从低级车起步、学习借鉴入手的吉利汽车,已经成为中国自主经济型轿车的标杆型品牌,并且正在突破中高级车的樊篱,进入与世界中高级轿车同台竞争的领域,“中国汽车十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等荣耀,桂冠般加冕在吉利身上。对此,李书福感到幸福。他说:“我天天坐吉利汽车,但是我觉得很幸福、很踏实!”“吉利远景”正式下线后,李书福还让人把他原来用来接待来访客人的奔驰和普拉多等全部卖掉,换上了“远景”。他说:“作为汽车公司,你能坐上自己生产的车,用自己生产的车接待客人,这种自豪感、成就感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上行下效,李书福的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强烈地感染了他的部下。据悉,吉利集团上千名有车的员工,99%开的都是吉利轿车。现在,除了大型客车,吉利集团的所有公车,都换上了自己公司生产的轿车。
北京吉利大学、三亚学院的成功开办,轰动了中国教育界。“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深深镌刻在3万学子的心灵上,让每一位来访的中外教育界人士感到震撼。而吉利去年资助的560名贫困学子,怀着感恩的心终于坐在了大学的课堂上。对此,李书福尤其感到幸福。他说:“办教育虽然没有利润,资助贫困大学生更是只有付出,但我觉得很值得,很欣慰,因为通过办学和助学,我感到我跟这个世界联系得很紧密,跟这个现实联系得很紧密!”
不久前,李书福在回答媒体有关“幸福”的询问时,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幸福不幸福,就在于你有没有提升和调控幸福指数的能力。”
他说,我们刚进入汽车行业时,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没有准生证,政府怀疑,银行不信,媒体嘲讽,那时确实很痛苦,但我们坚持下来,并且通过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一步一步取得了成功。我们创造了业绩,也创造了幸福。而且,我们还预见到了未来的幸福,我们完全有可能2015年实现年产200万辆、三分之二用于出口这样一个宏伟目标,民营汽车企业一定会成为未来中国汽车业的主导。
“有人嘲笑我是疯子、狂人,说的是疯话,做的是疯事,好像我不食人间烟火,其实是他们的无知!”
李书福说,我不是和现实格格不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