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惠“三农”
2007-12-29
中国报道 2007年2期
编者按:
为解决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从2002年9月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启动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四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创造了“行政、社会、市场”三线推进的“宁夏模式”,即“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实施体制创新,注重金融推动;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把政府意志、群众愿望、市场对接、产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多方共赢。农民增收了,市场经济优势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化了,党和政府的政策也落实了。这些鲜活的经验受到科技部的高度评价,也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应当说,这一有益的探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的借鉴。
本刊记者为此走访了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宁夏科技特派员小组组长、自治区党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主席王正伟,宁夏科技特派员小组副组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来武,宁夏科
技厅厅长刘桓,同心县科技特派员卢振源等人,以探求“宁夏模式”的精髓所在。
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同行
《中国报道》:目前,科技特派员行动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起来,刘部长请您谈谈科技特派员是怎么产生的?“宁夏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您对科技特派员活动又是怎样评价的?
刘燕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福建省原组织部副部长李川到闽北山区的南平市任市委书记。他想,闽北山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应当要多了解农民。农民最需要的东西,政府应该予以解决;农民最渴望得到的,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地给他。于是,到那里后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隔一段时间到农村去看看,看看农民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其实农民并非只需要钱和补贴,农民也想致富,农民需要的是科技。他们缺科技,有力气使不上,但没有人来帮助他们做。他就派了大批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去帮助解决农民的需要。科技人员下去之后,立刻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成果转化到农村之后马上开了花,结了果,农民得到了实惠。他认为这样的方法是值得推广的,于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始在南平实施,实施了两三年之后,农民欢迎,政府满意,科技特派员也得到了能力的发挥。他也觉得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效果比较好,在2001年全国农业科技大会上,将经验进行了汇报。这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认为这是新时期重视农业、农村的一种创举,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探索。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之后也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
科技特派员方面,全国其他地方也在做,也有不同的方法。过去大家想了种种办法解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南平的经验解决到了根上,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去南平学习。许多省市负责解决农民问题的人都说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认为大家应该合在一起共同干。讨论的时候,宁夏的相关领导也在场,他们就和全国其他地方的领导一起来推动科技特派员的制度。宁夏的特点是什么?宁夏突出了两件事:一是创新,一是创业,把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温饱或具体问题转化为推动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同时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富裕了,农村富裕了,必须靠一种经济实体来支撑;靠分散的小农户,不能够完全解决农村长远的发展,不能够解决农村小农业与大市场的连接,也不能够解决农业进入现代化的问题。只有通过创新实现创业,最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的途径最后解决农民致富。而农民致富并不是由政府拿出钱给他一点实惠,给一点恩惠就能解决的,最主要的是要产生一种内动力,这就是突出了“创业 ”二字。宁夏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认可。要解决农村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解决经济发展。所以有“南平经验”,也有“宁夏模式”,这两个经验和模式融合在一起,应该说是中国目前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核心问题。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在推动这件事。从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国有3万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山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已全面推动了。这种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特别在基层、地方产生的这些经验和模式,引起了一种共鸣,得到了一种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正好和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是融合在一起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棵新生的小苗,但却有强大的生命力,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在扩展,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科技特派员做的这些工作,常常使人刮目相看,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这么多的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农村基层,通过他们的奉献、通过他们对事业的追求、通过他们跟农民的结合,产生了很多非常先进的事迹和感人的故事,宁夏也编辑了这方面的书籍,看了让人感动。目前,有这么多的新闻媒体反复报道,说明新生事物在成长。新生事物肯定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对科技特派员我们不说三道四,不评头论足,就看他是否在实践中起作用,这就是我对科技特派员的一个基本评价。
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条新路
《中国报道》:从2002年9月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面启动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短短四年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请问宁夏为什么要推行科特派员创业行动?其思想内涵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正伟:我认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工作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中央作了很好的部署,但是关于科技服务问题,现在普遍感觉基层比较薄弱。这两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有关部门经过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和大胆创新,找到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这条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子,群众欢迎,政府满意,科技人员也有积极性,效果明显。
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虽起源于福建南平,是实践经验的借鉴,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宁夏实际,实现了新的跨越和突破,发挥了应有的效应,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致好评。从近几年的实践及我掌握的情况看,我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有这么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体制、机制灵活。首先,打破了科技人员吃大锅饭的原有分配格局,体现了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按贡献分配的分配原则,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竞争法则;其次,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传统做法,实行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合同约束,做不好就要赔,把科技人员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新探索;再次,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命令、政府号召的单纯做法,实施政府引导、项目带动、金融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化运作,探索了一条市场化推动的新路子。这种设计很好,因为许多事情,没有政府推动是不行的;光有政府推动也不行,还要靠市场化推动,靠企业化运作。如果单纯、孤立地进行,肯定很难推动,它牵扯到银行贷款等许多问题。但既然是一种创业行动,就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如担保公司、基金会、财政贴息等诸多可行方法,在更高层面更好地推进。
二是政策导向鲜明。首先,实行保留编制、保留工资、保留关系等“三保措施”,解除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过去我们许多做法比如干部停薪留职等,因为跟国家政策有抵触大都没有实行下去,但在这“三保措施”保障下,现在广大科技人员由“无用武之地”变得“大有作为”,政策导向作用十分明显。这也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小组各成员在思想观念上的解放程度。其次,明确了科技特派员参与合作之后不查账、不追究、不过问等“三不政策”,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人员凭本事吃饭,靠能力赚钱,技术获酬,劳动拿薪,合理合法,非常正确,值得鼓励。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要形成这样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这既有利于科技人员自身发展,也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次,提出了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服务等多元理念,丰富和拓展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内涵和领域。以理念创新引领服务创新,态度明确,方向正确,导向鲜明,今后应该继续坚持不懈。
三是队伍由小到大、不断壮大。由点及面,由“线”到“块”,从“星火”到“燎原”,我区科技特派员队伍正是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来武副主席和科特办关于科特派由小到大的成长设计,设想很好,思路很对,实践证明非常正确。这项工作刚开始时,还是试点性的,现在已经推广开来,发展了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人员构成也拓展到全区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未就业大学生、乡土人才和外来人才。今后,科研院所改革也要向这个方向靠拢,不能像过去那样全挤在办公室里,要能“上得来”,也能“下得去”。要充分利用科特派这个机制和平台,不搞一刀切,既要利用好现有人才,也要从各个方面吸引人才;还要争取覆盖特色产业乡镇和有特色的地方,扩大科特派的覆盖面。
四是效益明显提高。虽然没有总体上的统计,但从材料上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并从一批典型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特派员创造的效益是明显的,在种、养、加、销等各个环节都是成功的,是有说服力的。总体来看,我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进展还是顺利的,群众和基层干部都能认真对待,科技人员也能安心做出一些成绩。这说明我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成功的,是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是值得全区上下认准跟定并长期坚持的,下一步就是要使覆盖面再大些,范围再广些,路子再宽些,规模再大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实践
《中国报道》:我们注意到,您在很多场合都讲到,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实践,为什么?
张来武:这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把握“三农”问题的新内容,实践邓小平理论的时代再创新。大家知道,中国改革第一炮是包产到户搞责任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它的本质是依靠农民,并尊重农民的创新,尤其是他们的原创,给农民经营自主权,政府制定政策,给农民实惠等等。这表明过去说农业是弱势产业,靠政府行为去抓,历史证明这个思路是行不通的。但是政府要关心,政策给予一定倾斜,这就是邓小平理论。中央现在坚持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就符合邓小平理论,给农民以倾斜,给农民以实惠。通过近30年的实践,是不是仅仅政府给农民实惠就能解决农民问题呢?邓小平理论还包含着给农民经营自主权,要尊重农民的创造,要引导农民在市场上发育成长。因此,这个工作就不仅仅是政策倾斜了。30多年前,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经过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科技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化带来人类生活和经营的深刻变迁,这之间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究竟这20多年来“三农”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历史新内容?我认为是在三个转变之下面临四个挑战:即农业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是从农村的生活经营方式向城市化转变;农民是由自然人向市场经济中的法人转变。在这三个转变中面临着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四个挑战。市场化挑战是指有些东西供大于求,卖不出去,或没有好价格;城市化挑战是指农业经营方式、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国际化挑战是很多东西拿到国际市场上,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不适应了,如农药残留等;信息化挑战是指现在已经不再是传统行政化格局,它打破了时空观,市场一体化等等。但无论是哪一个挑战,都离不开科技的挑战,时代的本质是现代的农业离不开科技。也就是说要解决农民问题,科技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这样一个背景下,在我们设计宁夏模式时就想到,科技和农业生产经营的脱节是严重的问题,是科技进入农业第一生产线真正的障碍。所以我们坚定不移地在科技部的指导下,推进农业科研院所改制,改制之后考虑这些科技企业到哪里去。我们就让它到科技特派员的战场中去,所以我们说科研院所改制是科技特派员的姊妹篇。由此我们创造了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概念。法人科技特派员不是过去历史上派一个人下去,而是让一个科技企业进入这个战场作为法人特派员,这样会更有力量。第二,我们的科技特派员不是简单地科技下乡,我们希望他下去做老板,和农民一起做合伙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我们希望他是创业者,带动农民一起参与竞争,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这是模式设计时思考的第一问题。
二是依据产权和分工理论,复杂变简单;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出奇迹。30年前,农民遇到的问题是没有给他解决自己生存问题的权利,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遇到怎样的问题,究竟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农民面对的是市场竞争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农民单个的主体怎么能面对这样的竞争?农民若是面对不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简单地让这些事由政府收回,由政府代替农民来主导解决问题?当然不是。在经济学上讲,要做一个工作,依据的是产权分工的思想。大家知道,在历史上分工的思想对人类生产力的推动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它的功劳在于把非常复杂的工程分解成简单的单位,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上从事简单、重复的作业,然后再整合形成一个整体。农民遇到的是同样复杂的问题,面对最复杂的市场竞争,我们把它分解成科技、资金、统计、劳力、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等若干环节,分解开以后,让农民在他能做的位置上工作,农民做不了的工作,由科技特派员做。因此科技特派员就不单纯是“科技”这一个概念,他还有营销、资金、金融运作、管理等概念。把它分解成简单的要素之后,我们就知道要给农民提供什么,这就是分工的思想。通过分工把最复杂的竞争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送到农民中间去,使农民各尽所能。当然仅仅有分工的思想还不够,还要整合,这就要运用产权的思想,把这些分工后的生产要素再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是利益共同体。例如,宁夏吴忠市的科技特派员吕世文,他学的是兽医,就设计了一个农业专家大院,让农民把奶牛都放到他那里去饲养和管理。他和其他科技特派员一起帮助农民选种、医疗诊断、咨询,进行养牛智能化管理和营销。这样一体化的工作都由科技特派员做好了分工,农民把奶牛都放到他那里,到时候只管收钱。你设想一下,这一体化的工作如果让一个农民自己去做肯定是做不好的,因为他不懂兽医,也不会营销。但是这么一分工,就帮助农民做得很好,所以当地农民称之为奶牛110,科技部星火办也把它列为星火计划。类似的例子,我们有几百个,我们就是按这样的方针来设计利益共同体。
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优惠政策和一些行政管理上,我们借鉴学习了“南平经验”,但我们自己也有独特创造的地方。我们的创新除了“宁夏模式”系统性思考设计之外,还有“三线推进”(与科研院所改革结合的“姊妹篇”)、金融推动和城乡统筹等。据不完全统计,宁夏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开展至今,全区各市、县(区)1094名科技特派员共实施创业项目5